早老性痴呆疫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早老性痴呆疫苗

早老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目前为止,AD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也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大多数研究者认为,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的异常沉积是AD发病的关键,因此研究如何阻断和延迟AD患者早期Aβ的聚积以及如何消除已形成的Aβ斑块沉积成为治疗AD的切入点。通过免疫学的方法减少和清除Aβ可能是治疗AD的重要途径,以Aβ作为免疫原制备疫苗来干预已成为治疗AD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介绍AD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

1 疫苗研制的理论基础   疫苗研制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人们对A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近年的研究发现环境或基因突变导致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异常,在神经元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早老性斑的中心,并造成神经元损伤,大脑发生萎缩引起痴呆症。   关于A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Aβ病因学说。病理上AD表现为在神经细胞之间出现大量的β淀粉样纤维沉积,神经细胞内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伴有神经细胞的死亡,神经突触和皮质神经细胞胆碱能受体丢失。Aβ是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分解APP形成的。Aβ可聚集形成寡聚物以及Aβ衍生的扩散配体,它们能快速地、高亲和性地与突触和细胞膜结合,引起钙内流和细胞凋亡〔1,2〕。Aβ也诱导脂质的过氧化,产生自由基和反应氧族,自由基和反应氧族可导致细胞骨架和线粒体的解体,从而引起细胞凋亡〔3〕。Aβ致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还与它引起的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过磷酸化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活化有关。神经原纤维缠结是神经元异常集聚形成的不溶性复合物,主要由过磷酸化的细胞骨架蛋白Tau蛋白组成。Aβ诱导氧化应激可激活一些激酶,这些激酶使微管蛋白磷酸化。由于Tau蛋白过磷酸化,影响Tau蛋白的结合和稳定微管的能力,从而引起神经细胞凋亡〔4,5〕。由此可见,Aβ的生成并聚合成纤维沉积,继而引起神经细胞的损害是AD发生发展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能抑制Aβ的沉积或促进Aβ的清除,有可能阻止AD的进展甚至逆转其病理过程,通过免疫学的方法减少和清除Aβ在脑内沉积可能成为AD治疗领域中的一条重要途径〔6〕。

2 疫苗的种类。

2.1 Aβ42多肽疫苗 从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中分离出分子量4 200的β淀粉样肽表明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学因素〔7〕。105例59岁到109岁的衰老和痴呆症病人的尸检结果表明Aβ与衰老和痴呆密切相关〔8〕。因此最先研制的疫苗是以Aβ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的疫苗(Amyloidbeta protein,Aβ42疫苗)。这种疫苗是以合成全长Aβ142多肽为基础,它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通过与Aβ抗原发生反应,激活巨噬细胞等清除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达到清除Aβ沉积的目的。Schenk(1999)首次实验证明用Aβ疫苗免疫转基因AD模型鼠(PDAPP)后,可以阻止6 w龄鼠淀粉样蛋白沉积以及神经性营养不良,对11 w龄的老年鼠可以明显缩小AD样病变范围和缓解其类似AD的病理过程〔9〕。Janus和Morgan等进一步研究发现,Aβ42疫苗减少PDAPP鼠脑内老年斑及β淀粉样沉积的同时,还逆转了认知、学习和记忆障碍等行为上的改变〔10,11〕。2002年英国爱尔兰公司研制了一种命名为AN1792AD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未发现明显副反应,但应用于临床Ⅱ期试验时,约6%的受试病人出现了脑膜脑炎而终止试验,经病理学证实脑血管周围有CD4+或CD8+T细胞浸润,提示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而与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无关〔12,13〕。鉴于此,最近有报道通过阻断T细胞应答所需的信号途径来降低Aβ多肽疫苗引起的副作用〔14〕。

2.2 Aβ短肽疫苗 由于上述Aβ42多肽疫苗可引起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脑膜脑炎,不少学者研究了Aβ多肽疫苗的结构与免疫原性的关系,发现Aβ多肽疫苗具有T细胞和B细胞表位,而引起Aβ多肽疫苗副作用的主要是T细胞表位。为减轻Aβ多肽疫苗引起的副作用,有学者通过预先设计抗原表位来减小细胞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如Kim等以腺病毒载体编码Aβ16作为免疫诱导产生了针对Aβ蛋白免疫反应,与编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腺病毒载体同时给予可产生滴度更高的IgG1抗体,是一种抗炎症的Th2型反应免疫组化分析免疫小鼠脑内无炎症相关的病理改变;该抗体能与脑内Aβ老年斑发生反应,证明其有抗体活性,结果表明这种腺病毒载体编码的11个Aβ16连接的肽段是一种更为安全的AD疫苗〔15〕。Maier和Lemere设计了一种只具有B细胞表位而无T细胞表位的Aβ免疫原,该免疫原在野生鼠和转基因鼠内诱导产生了抗Aβ特异性抗体,但无Aβ特异性细胞免疫〔16,17〕。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选用4种小分子肽免疫原(分别名为R2xAβ115、2x Aβ15、T1R Aβ115、T1 Aβ115),与突变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一起鼻内免疫野生鼠,诱导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然后用R2x Aβ115或2x Aβ115免疫家族性AD鼠,诱导产生了高滴度的非炎症性Th2型反应(IgG1和IgG2b),明显减少了老年斑内Aβ的负荷,降低了脑内 Aβ的水平,经水迷宫等行为实验证实2x Aβ115免疫的DAPP鼠的记忆改善与抗Aβ抗体的滴度有关,提示该免疫原是一种有希望的AD疫苗〔18〕。Chackerian 将Aβ短肽免疫原与病毒样颗粒连接制备的疫苗免疫小鼠,结果发现该疫苗诱导产生了Aβ抗体反应而无明显的T细胞反应〔19〕。2007年美国联合生物医学公司成功研制了一种位点特异性Th AD治疗疫苗(UBITh),该疫苗选用AβN末端114氨基酸短肽作为免疫原,与铝佐剂和多聚CPG寡核苷酸联合使用,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研究以健康豚鼠、人APP转基因小鼠、成年雄性狒狒、成年雄性和雌性短尾猴为对象,体内、体外试验多参数评价疗效及其安全性。在人APP转基因小鼠的试验中,该疫苗采用肌肉注射,16 w后检测到相应的抗体,该抗体具有中和Aβ的毒性作用并有助于老年斑中Aβ的清除,被免疫小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其神经病变明显减轻,未见明显T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的激活。另外,在18只猴身上进行了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各项生理指标及行为正常;无变态反应;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见各个脏器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脑组织内无CD3+、CD4+、CD8+T细胞浸润和激活的胶质细胞或胶质细胞的增生。体外细胞免疫试验表明Aβ114免疫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反应为阴性,而对照用Aβ142免疫原为阳性。这些研究表明UBITh AD疫苗用于预防和治疗AD是安全有效的〔20〕。

2.3 Aβ口服疫苗 免疫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可影响机体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日本学者尝试通过改变免疫途径来降低Aβ多肽疫苗的副作用。他们发现口服腺相关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鼻部给予仙台病毒重组的Aβ143/IL10均能诱导上皮细胞长期表达并向黏膜免疫系统递呈Aβ蛋白,4 w后鼠血清中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并能抑制Aβ的聚集,经免疫组化分析鼠脑组织Aβ负荷较对照组鼠明显减少,没有发现任何器官的炎症反应〔21〕。Tabira〔22〕也用腺相关病毒重组Aβ疫苗口服一次,可见抗体产生并维持高滴度达6个月之久,在PDAPP鼠和老年猴中显示Aβ负荷明显减少,未观察到任何副作用。Mouri等〔23〕构建了重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AβcDNA口服疫苗,对有进行性认知缺失的Tg2576鼠进行免疫,在其10月龄时一次性给予该疫苗,3个月后发现免疫小鼠的认知缺失明显减轻,脑组织内Aβ沉积、不溶性Aβ、可溶性Aβ寡聚体以及突触变性的程度均减少。上述研究提示Aβ疫苗经黏膜免疫治疗AD是有效的。

2.4 Aβ DNA疫苗 在现代疫苗的研制中,DNA疫苗具有免疫效果好,应答持久,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且制备方法简单的优点被受关注。近来有学者着手研制Aβ DNA疫苗并获得了明显疗效而没有副作用〔24,25〕。如Qu及其同事采用基因枪将Aβ42基因疫苗直接导入APPswe/PS1DeltaE9转基因鼠,发现免疫鼠产生了针对Aβ42的IgG1抗体反应,与对照鼠比,脑内Aβ的含量减少了41%,血浆中Aβ增加了43%,在大脑皮质和海马回由Aβ形成的老年斑分别减少了51%和52%,且免疫小鼠的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明显低于对照鼠。用同样的方法免疫恒河猴也产生了抗Aβ42的抗体。这些结果提示基因枪介导的Aβ42基因免疫可有效诱导Th2的免疫反应,并能减少脑内Aβ的水平。与传统的直接注射Aβ蛋白疫苗相比,AβDNA疫苗诱导抗体所需时间更长,疗效相对缓和,更为持久〔26〕。为了减少Aβ多肽疫苗的副作用,在用Aβ多肽免疫原制备DNA疫苗的基础上,Movsesyan从Aβ多肽基因中筛选出表达11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基因,该基因产物具有B细胞表位特征,将其与一种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作为免疫原的分子佐剂)基因融合制备的疫苗,经免疫3~4月龄的3XTgAD鼠,发现其能诱导产生高滴度的Aβ抗体。该抗体能抑制老年鼠Aβ在脑内沉积,并可减轻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进而防止行为异常,未增加脑微血管出血现象,说明此疫苗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深入研究〔27〕。AβDNA疫苗的研制为AD的疫苗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AD治疗的关键是降低Aβ的同时能达到安全治疗目的,降低脑内沉积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上述针对Aβ病因学说而研制的各种Aβ疫苗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治疗AD带来了希望。但是这种预防和治疗AD的方法需要精心选择抗原和抗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而降低其副作用。目前已有的研究证实通过免疫学方法清除Aβ来预防和治疗AD是可行的,要获得理想的AD疫苗还需要深入研究Aβ的清除机制。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