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肖 辉【摘 要】[6X]党十七报告科学阐述了加快变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济“又又快”发展战略部署。

当前,我国国民济总体运行继续呈高速增长趋势,“又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结构调整变动处活跃期, 成向“又又快”发展型机遇期。

关键词】[6X]国民济;又又快发展;关键图分类0献标识码 编009883(00)0700030 变济发展方式是与变济增长方式既有系又有区别新概念用“变济发展方式” 代替“变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报告只改了词,但是涵却发生了重变化。

发展方式和济增长方式是两既有系又有区别不概念。

增长方式是指通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实现济增长方法和模式。

增长方式有两种情况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它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产品数量扩张增长方式;另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它是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加强管理改善效益增长方式

发展方式涵更加丰富,它既涵盖要素结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

变济发展方式,不仅要变济增长方式,还要实现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然和谐发展及人全面发展,让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

因加快变济发展方式,关系发展理念变,发展道路选择,发展模式创新,实质上是了如何发展又又快问题。

变济发展方式重义变济发展方式,是探和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重要方针。

我国济建设,长期存重速、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涵提高,重铺新摊子、轻原有企业技术改造,重产品数量增长、轻产品质量提高现象,由使我国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状况,带有明显粗放特征。

早987年,党十三就明确提出要从粗放营主逐步上集约营主轨道。

995年,党十四届五全会明确提出两具有全局义根性变,即济体制从传统计划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变,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变。

997年,党十五又明确提出,“变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状况。

”这些提法对指导我国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十六以,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认识取得了新重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必须从广人民根利益出发,努力实现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相适应,十七提出了变济发展方式重要方针。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认识进步深化重要标志。

变济发展方式,是从当前我国发展实际出发提出重战略。

改革开放以,我国国民济快速增长,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两步历史性跨越,即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康。

全面建设康社会新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新要。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将带动基础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投显著增加。

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还存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先进制造业发展滞,现代业发展严重不足,济结构性矛盾凸显;二,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趋势还没有得到遏制;三,区域济差距继续拉,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区域协调发展任依然艰巨;四,外部济环境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对我国增长方式带新压力。

这些问题和矛盾反映了当前我国发展存突出弱,就是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变还没有整体性突破,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实质性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增长速加快,金投入、消耗和环境污染幅增加。

这种发展方式与实现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不相适应,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要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康社会要不相适应,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不相适应。

因,必须把变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济工作心任。

3 变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實现三变()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出口协调拉动变,关键提高人民收入,突出消费促进增长地位。

消费、投与出口,是促进增长“三驾马车”。

消费和投即应当是拉动济增长主要力量,其消费是推动济增长稳定、持久动力。

无论是美国、日还是欧洲几国,推动济增长要素都是消费

但目前我国结构却出现了投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情况。

拉动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和出口。

我国消费、投、出口发展协调,外结构和国结构不平衡。

不管从长期趋势看,还是从年水平看,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

国际上体80%左右,我国95年到008年57年,平消费率63%。

无论是着眼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国,鼓励合理消费,把济发展建立开拓国市场基础上,形成消费、投、出口协调拉动济增长局面。

只有实现这种变,才能促进国民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国济持续增长提供更稳定基础。

导致我国消费率偏低原因,是因收入增加速明显低G增长速。

二是因收入差距扩。

提高消费率,增强消费对济增长拉动作用,除了分配方面要积累和消费关系外,还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比重。

特别要下面三问题是重视“三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二是扩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购买力,提高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比重;三是理顺分配关系,缩收入差距。

()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产业带动向依靠、二、三产业协带动变,其关键是变产业结构,巩固产业,做三产业,提升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济社会发展存诸多矛盾重要原因。

产业结构是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产业结构是工业而不强,农业基础薄弱,三产业发展滞。

改革开放以我国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即二产业带动。

但与也必须看到,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不仅给社会带了诸如极浪费、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而且也导致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问题。

党十六以,我国、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发展,但仍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业发展滞等问题。

产业协调,已到了不仅影响整社会济健康发展,也影响二产业身持续发展地步。

因三产业协调发展,已迫睫。

实现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产业带动向依靠、二、三产业协带动变,必须坚持走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产业,做三产业,提升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做三产业就是要力发展业。

业是国民济重要组成部分,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济发达程重要标志,是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发展业,是推进济结构调整、加快变济发展方式必由路,是有效缓能、短缺,提高利用效率迫切要。

因,我们要着力提高业三产业结构比重,特别要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等现代业,积极发展化、旅游、社区等潜力产业,运用现代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业,尽快把业发展国民济主导产业

提升二产业要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变强,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重体现三方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新材、现代能、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振兴装备制造业,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三,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3)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变。

改革开放以我国增长主要途径,是靠拼原材消耗和消耗批廉价劳动力。

30年发展,现提出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管理创新变,这是发展方式种巨变与提高

实现这变,关键是全面提高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向现实生产力化。

主创新能力是变济发展方式心环节,“是国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綜合国力关键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要,认真落实国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对主创新投入。

努力打造拥有主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促进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变,还要把节约作基国策,发展循环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型社会,促进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变济发展方式重举措,坚持扩国特别是消费方针,调整和优化国外结构,调整投和消费关系,着力增强消费对济增长拉动作用。

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合理控制投规模,优化投机构,提高投效益,合理降低投率。

要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积极扩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平衡。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这是实现、二、三产业协拉动济增长关键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是扩国特别是消费迫切要,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要容,也是变济发展方式主要途径。

四,加主创新力,加快科技进步,着力建设创新型国。

这是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基,是调整产业结构,变济发展方式心环节。

五,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型社会,抓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明,基形成节约能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区域济结构是产业空分布,促进区域济协调发展变济发展方式重要方面。

七,着力加强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科学发展,变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和深,提高开放性济水平。

变济发展方式必须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

げ慰嘉南[] 赵振华 促进国民济又又快发展战略思考[] 共石庄市委党校学报, 007,() [] 潘盛洲 促进国民济又又快发展指南[]国党政干部论坛, 007,() [3] 胡锦涛 要促进国民济又又快发展[]企业天地, 007,() [] 杨昕,万美容 变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济又又快发展着力[]广西社会科学, 007,()[5] 王力年 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促进国民济又又快发展[]新长征007,(3) 相关热词 国民济又关键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