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虚拟实在技术引起的哲学问题的思考

摘要:虚拟实在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它通过产生一些虚拟的场景,使得人们难以将其和实在世界区分开来。

虚拟实在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对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添加了新的内容。

所以就此展开由虚拟实在所引起的哲学问题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虚拟实在实在性;信息;中介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23—02      一、虚拟实在的本质   在英文中,原来是没有Virtual Reality这个词语。

只有Virtual 和Reality这两个单词。

Virtual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Virtus”、“Virtualis”。

本意表示具有“可产生某种效果的内在能力或者能力”。

中世纪神学家兼逻辑学家邓?司各脱曾赋予这个词最初的哲学含义。

他从唯名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事物的概念不是以形式的方式,而是以产生某种效果的内在力量或者能力的方式涵盖其经验性的内容,从而构成形式上统一的现实。

因此,事物的概念就是一种虚拟的现实。

如今在汉语里,虚拟这个词的意思是这样的:“(1)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2)虚构”。

这就和英语里的本意“实际上起作用的”相去甚远。

虚拟实在误解为和事实不符合的,虚假的也就似乎合理了。

在目前,国内对这一词的看法也名目繁多,大致可归纳如下:(1)虚拟是同“真实”相对的“假设”、“虚构”、甚至“虚假”、“虚幻”;(2)虚拟特指用0~1数字方式去表达和构成事物以及其关系,是数字化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它构成了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3)虚拟即是符号化,而符号化则是人创造意义生存的活动;(4)广义的虚拟是指规则文明或符号文明,是人类对各种规则的合成、选择及其演化;(5)虚拟主要是指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6)虚拟是对现实实在性的超越,是通过理性具体建构成的不具有如现实的生活世界中那样的外在可感知的客观实在性;(7)虚拟作为哲学术语,意味“似是而非”。

二、虚拟实在实在性   虚拟实在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怎么看待,它已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范围,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会更加深入和广泛,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那么,虚拟实在有没有实在性?可以认为,有。

因为组成虚拟实在系统的计算机,外部设备等都是实在的,整个虚拟实在系统的存在和运动及其所呈现给主体的各种作用都有实实在在的物质为基础。

这么说固然不错,可是这样一来,就将虚拟实在系统当做了一个实在系统,一个单纯的物质系统,虚拟实在实在性就是其组成成分的实在性,这就抹杀了虚拟实在系统的灵魂。

我们也不必创造出虚拟实在这么一个新词汇来表示它了。

很明显,它和一般的物质系统有区别。

那么,虚拟实在是不是仅仅是意识的产物?虽然那里并不存在一个物体,但却在我们意识里确实产生了关于这一物体的印象,对这一物体印象的产生并不是依赖于实际存在的物体。

但这一说法也有问题,如果说虚拟实在意识的产物,那为何当系统停止运行的时候,就不再有意识存在?将虚拟实在等同于传统的意识的概念也是显然不能成立的。

虚拟实在归于物质意识的做法都会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这些困难之所以无法解决,根于传统的物质意识的二分法,将存在的一切要么归于物质,要么归于意识

虽然这种二分法在很多时候似乎都挺好用的,但当遇到像虚拟实在这种既不能单纯说是物质,又不能说它是意识的客观存在时,就出了问题

传统的物质意识的二分法,将世界分为客观实在物质世界和主观不实在的精神或意识世界

而无视或者说忽略了客观存在但又不实在的这种特殊的存在

而正是这种客观的但又是不实在的东西是虚拟实在的本质之所在。

这一本质就是信息。

作为信息体而存在虚拟实在本身是不实在的,但这种不实在又是以实在的东西为基础的。

首先,虚拟实在的信息是对客观实在物质对象的信息模拟,它所模拟的对象是实在的。

它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对实在对象的属性的模拟,以期达到对认识主体而言几近等价的程度。

其次,它模拟的手段是实在的,对对象的模拟的信息总是以一些实在物质或场作为载体,没有这些实在的载体,虚拟实在就不可能存在

三、虚拟实在技术引起的哲学思考   虚拟实在是一门技术,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方式,是人类实践的新形态。

虚拟实在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对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添加了新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伴随着哲学发展史的每一个阶段。

每一个哲学家在建构自己体系的时候都有意或无意地对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是物先于感觉和意识存在还是存在先于感觉和意识存在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当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是火的时候,他们是从自然界本身寻找自然界的本原;当中国的王阳明对着竹林,说出“心外无物”的时候,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与不存在的根据只在与我的心里怎么认为。

当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的一切都是“理念”的摹本的时候,他是从世界和人心之外寻找世界的本原。

到了马克思,以实践为桥梁,将物质意识存在思维统一了起来。

然而,不管各家的观点如何,有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那就是人必须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不能超越其制约。

但人的感官常常欺骗人的大脑。

放在水里的筷子看起来是弯曲的;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看起来是那样的真实,但这些却都只是假象。

到了当代,在虚拟实在系统中,计算机更是能向主体呈现出使人真假难辨的场景。

你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闻到了各种各样的气味,甚至吃到了各种味道的食物,然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计算机利用你的感觉器官跟你玩的把戏。

你如何区分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呢,还是计算机运行代码带给你的幻觉?你所感觉到的世界像你认为的那样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吗?   在虚拟实在系统里,物体的运动方式也是可以被虚拟的。

置身于虚拟实在系统里的一个人,看到一颗长在树上的苹果,当苹果的柄从树枝上断裂开来后,苹果落在了地面,砸到树下的“牛顿”头上。

他也可能看到苹果是往天上飞去,砸中了刚好从树上飞过的鸟儿。

这时,这个人会说,前者是符合实际的。

而后者则不符合实际,是假象。

但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凭以往的经验!而我们任何的经验都离不开我们的感觉。

感觉是经验的开始!但是感觉本身是可能蒙蔽我们的大脑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

那么,以不可靠的感觉为起点的经验,知识,更进一步――科学,是可靠的吗?换句话说,我们认识到的规律,我们认为是反映自然界客观真理的科学还是可靠的吗?   既然我们在现世界中可经验到的一切都可以被虚拟,那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即便有,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能认识到吗?既然计算机可以通过运行一行行的代码通过感官而蒙蔽我们的大脑。

那么,自然界是不是也在和我们开着同样的玩笑?一直以来我们认识到的并一直认为是实在世界是否也是和计算机运行代码所产生的效果一样也仅仅是虚拟的?在我们认识之外是不是存在着一位“神”,在那里不怀好意地看着人类在他的小把戏下思考、探索,一次次徒劳无功而得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在消失了”的论调就很合理地产生了。

提出像“实在论崩溃了”这样的论调。

同样消失或崩溃的还有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人从感觉、经验出发,不可能认识到任何实在的自然规律。

人们所谓的对自然规律的表述的科学也不过是形而上的思维和语言游戏罢了。

那么,实在性是否真的消失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科学真的就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了吗?   虚拟实在作为当代引人瞩目的一项新技术,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领域,在哲学上,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添加了新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按马克思主义的说法,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或者换个说法,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又分两方面,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

由于虚拟实在通过技术手段作用于人的意识思维,使得我们直接凭借我们的感官无法区分,这种情况在以前从来没有过,这就导致有些反实在论者借此为契机,重新将各种像“物是感觉的复合”等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头换面,以一种貌似很科学的形态提了出来。

但透过这种高科技的面纱,实质性的东西还是物质意识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

通过本文的论证,在本体论上坚持实在论,认为不管是实在的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其存在都必需以实在的东西为存在的基础,离开了这些实在的东西,什么都没有。

当然,至于这些实在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人类一直以来探求的“宇宙之砖”是什么?分子?原子?夸克?这是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深入的,但纵然我们现在无法回答它是什么,但其存在性,其实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列宁说的客观实在物质

当然,人类关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认识是会不断发展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认识到的具体形态的变化而否认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更不能以此否认物质本身的存在性。

当然,和以往的讨论不同,虚拟实在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感觉的局限性,甚至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这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的认识能力有很大的启示。

由于现在虚拟实在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它将来可能引发的哲学问题可能会更多,其中由于虚拟实在不但可以对实在世界进行模仿,虚拟世界的规则还可以通过改变程序来任意改变,可以产生和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律不相一致的运动规则,将科学活动看做没有真理性可言的纯粹思维活动。

这只是预测,目前还并没明显的势头,还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2001,(6)   [3]翟振明.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J].哲学研究,2001,(6).   [4]黄勇.虚拟实在实在论[J].求是学刊,2005,(1).   [5]陶富源.论虚拟现实的客观实在性[J].高校理论战线,2005,(4).[责任编辑 吴迪]。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