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31例临床体会

作者:冯占斌 李崇民 成蕊宁 袁博 赵伟。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心包积液心包穿刺; 置管。

中、大量心包积液可导致心包压塞,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必须及时穿刺抽液减压;然而初次穿刺抽液量又不宜过多,反复多次心包穿刺抽液风险较大。本院近年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留置导管,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心包积液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9~83岁,平均(61.2±5.8)岁。均系2004年7月~2007年9月在本院住院患者,经B超检查确诊为中、大量心包积液。诊断标准:患者45°半卧位,B超显示下心膈面积液量≥10 mm。

1.2 仪器和材料 ①美国LOGIQ—X100便携式B型超声诊断仪,3.5 MHz探头;②深静脉穿刺置管针具1套;③切开缝合包1个,无菌手套3双;④皮肤消毒液,局部浸润麻醉药品利多卡因,50 ml注射器等;⑤心电、血压监护及电除颤设备。

1.3 操作方法 ①患者取45°半卧位,床旁B超检查,经剑下四腔切面及心尖四腔切面探测心包积液量、分布范围;②重点明确经剑下四腔切面心膈面积液量,与B超医师协商确定穿刺径路、穿刺点,常用为剑突与左肋弓缘夹角穿刺;③常规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铺无菌巾,1%利多卡因局麻至心包壁层,穿刺针与腹壁成30~40°夹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方刺入,针尖指向左肩峰,有落空感时回抽,抽出少量心包积液后置入导引导丝,拔除穿刺针;④ B超探头外套无菌手套,放置在穿刺点处探查导丝位置,确认导丝位于心包腔内,心室外;⑤以扩张鞘管沿导丝进行扩张,随后沿导丝置入深静脉留置管;⑥再次B超探查,明确留置管进入心包腔内的位置,酌情调整留置管至积液较多处并拔除导丝;⑦留置管进入皮肤长度约10~15 cm,用1号缝合线将留置管近端缝合固定于穿刺点周围皮肤;⑧用50 ml注射器抽取心包积液,首次抽取积液量<200 ml,同时观察积液的颜色、性质,并留标本送检;⑨首次抽取积液后可再次B超详查心包积液量的变化,估计心包积液总量;⑩最后无菌纱布包扎伤口,肝素帽封闭留置管,以备再次抽液

1.4 注意事项 ①术前确认患者凝血功能正常,并尽可能消除患者紧张情绪。②穿刺操作过程需全程心电和血压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③穿刺针进入心包腔后,如针尖触及心脏搏动,须紧急后退3~5 mm,防止划伤心包脏层。④心包留置管的留置时间一般为1~4周,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2.1 31例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在床旁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置管均获成功,成功率达100%。

2.2 置管后反复多次抽取心包积液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组31例患者分别抽取心包积液3~15次,平均(5.1±3.2)次。其中27例患者置管前有低血压、颈静脉怒张、奇脉等心包压塞体征,置管后抽液当日体征即消失。

2.3 置管抽液对于需反复检验追查心包积液原因的患者的病因诊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1例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心包积液检验,最终绝大部分病因明确,其中14例为恶性肿瘤转移,9例为结核性心包炎,2例为心脏介入术后心包积血,2例为外伤后心包积血,4例考虑为特发性心包炎。本组31例患者明确诊断所需检验心包积液次数分别为1~3次,平均(1.2±0.8)次。

2.4 置管有利于部分患者的原发病治疗。14例恶性肿瘤所致心包积液患者心包留置管多次注入抗肿瘤化疗药物和地塞米松;9例结核性心包积液患者注入抗结核药物,均达到遏制心包积液过快增长的目的。

2.5 本组31例患者无1例出现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有3例患者出现心包置管后心前区疼痛,考虑与留置管刺激有关,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