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模式增强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对策探究

摘 要:教学体制改革下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高校广泛实施,高校班级学生凝聚力降低,学生流动性加快。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缺失原因,从集体主义、班级环境、内部管理、班级活动、网络平台几方面提出学分制下增强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班级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3。

作者简介:王雨婧(1989—),女,山东寿光人,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市教工委在《关于加强北京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指出:“班级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凝聚力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学风、班风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1]。”对此,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某高校100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展开问卷调查研究。通过了解该校班级凝聚力现状,提出学分制模式下增强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具体举措。

一、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

凝聚力高校班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一方面可维系高校班级群体关系;另一方面,还可增强高校班级群体成员在内部活动中的团结性[2]。研究中本文通过对某高校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班级凝聚力现状调查,结果发现,班级高校学生提供了重要社交平台,凝聚力建设程度与高校班级学生人格健全性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在回收的100份调查问卷中,统计结果显示:

(1) 约有67%的学生认为班级凝聚力强,可增强其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的归属感,还可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丰富个人学习生活。

(2) 约有22%的学生认为加强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不但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促进学习交流。

(3) 10%的学生指出,凝聚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互联网时代学生群体关系维系的重要基础。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既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生活。

(4) 有1%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时代学生对群体概念日益淡化,个体性特征日益凸显,群体关系已疏远,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中没有太大作用。

通过调查可知,凝聚力高校班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該校凝聚力现状不容乐观,个别学生责任意识不强,在班级文化活动中不能积极融入,集体主义淡化,由此使其整体归属感降低,流动性加快。在调查中还发现,该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呈现出两种极端,部分学生十分积极,部分学生则持消极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十分被动。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在班级的管理现状不太满意。此种迹象表明,新时期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班级离散,缺乏凝聚力活动贫乏,参与学生少,学生集体感弱,缺乏荣誉感,因此班级凝聚力现状堪忧。

二、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班级凝聚力缺失影响因素。

1.学校。

从20世纪末开始推行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打破了高校学生在时空上的联系与集聚格局。该模式学生选课为核心,使传统班级管理、年级管理模式受到冲击,学生对校、院等概念淡化;另外,学生可自由选课及选择自己倾向的授课教师,由此导致在高校出现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现象。班级凝聚力的作用在高校被弱化,学生分散性与流动性增强,使大部分学生缺乏集体主义感,精神失去归属空间。同时,学分制模式使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时间保障,大部分学生业余时间都忙于上课或参与其他素质拓展活动,使班级学生间情感交流减少,班级概念泛化,导致大多数学生难以真正融入自己所在班级

2.班级

学分制模式下,高校班级管理的核心为班干部班干部的能力和责任感与班级凝聚力之间具有紧密关系。个别班干部追逐名利,责任心不强,一心只为入党、评优与评选先进,不愿真诚竭力为大家办实事,所以班级带头模范作用小。长此以往,班干部班级学生间的矛盾加大,班级内部学生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学生为了评选奖学金,不惜一切代价进行非公平竞争,使手段、走关系成为很多高校的普遍现象。再加上个别班级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与凝聚制度,组织涣散,学生学习风气差,久而久之,班级凝聚力就会降低。

3.学生个人。

学生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核心。在信息化社会,部分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缺失,导致许多大学生人生价值游离,团队意识弱。家庭对子女娇惯,导致其在班集体中只考虑个人利益,忽视集体责任,很多学生课余时间不愿参与班集体活动,缺乏集体合作精神。此外,校园社团活动及社会化活动也使学生注意力转移,影响了同学间的交往,不同学生价值观念有别,缺乏沟通交流,容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拉帮结派,最终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凝聚力建设

三、学分制背景下加强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对策。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班级归属感。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其价值观加以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尤其对于人生方向迷惘、责任感不强、忽视班级作用的学生,要展开人生观教育。例如,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班级关系维系主题会”等 ,促进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关系进行深入思考,端正学习生活动机,学会感恩,学会理解他人,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

2.不断加强学分制模式下的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班风建设通过政治教育活动来完成。公平、民主的班风有助于鼓舞学生,催人向上。学分制教育模式下,学生要主动加入班级组织,促进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为班风建设作贡献;更要在政治上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做一个合格、文明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要激发浓厚兴趣,通过班级内同学互助探究,加强沟通,营造积极、融洽的班级氛围;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还要通过奖惩的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班级制度,让学生自觉遵守。

3.充分发挥辅导员及班干部班级凝聚力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班干部要定期更换,作为一个班级的带头人与负责人,班干部要多为学生办实事,处处以身作则。教师可通过公平选拔与绩效考核,落实班干部职责,增强其使命感与责任感,发挥其对学生的引导与调动作用;更要通过监督管理,加强班委会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教师可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各异的班级文化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利用学分制学生的空余时间,通过知识性、趣味性及艺术性的班级文化活动,让班级学生充满活力与生机,在班级中充满归属感与荣誉感。不仅要使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更要使学生班级文化制度约束。例如,通过班级间交流,知识、文艺、体育竞赛,班际交流会与班级联谊会等活动,展示班级风采,凝聚班级精神,让每一位学生班级中得到为班级争光的机会。

4.通过搭建网络社交平台,以“社群”促社交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沟通与联系方式已转移到社交网络平台中。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班级中要搭建微博、微信群、QQ 群等现代社交化平台空间,定期发布班级动态,以“社群”促社交;也可通过班级相册展示班级风采,还可通过留言与评论形式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将传统线下的班级概念与网络介质结合在一起,开辟“学分制模式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新途径与新渠道。

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发挥凝聚力的导向、维系功能。学分制模式下,要通过班干部引导,以平凡举动打动、感染与引导学生,积极做好勤工助学、贫困补助等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动向,以真情感染人,相互给予帮助,让暖流在学生心中流淌,使其心灵、精神得到慰藉。

参考文献:

[1]张晓峰,闫 帅,尹春香,等.研究生班集体凝聚力建设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8):66—67.

[2]朱丽芳,张 晶.班级团体辅导在高校新生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32(2):72—75.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