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属于一种常见的急慢性损伤类疾病,也是临床治疗软组织缺损中一种较为棘手的疾病。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2015年3月到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到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知情研究内容。

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在18~58岁,平均年龄42.84.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年龄在19~58岁,平均年龄为43.64.4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的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则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换药,主要是指在常规换药的卫生基础上,通过采用泡沫材料和透气性生物膜进行创面的封闭,最后连接负压引流装置。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主要统计项目为: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等,最后对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为7.5%,而对照组为22.5%,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造成骨创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骨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数量更呈现是逐年递增的趋势。

对于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治疗,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换药技术,此种治疗方法让患者创面容易发生感染较难愈合,而且清创难以彻底,需要多次换药,如果造成细菌感染则容易造成患者创面污染更加严重,甚至引发其他的并发症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

严重时可能会对患者的后续治疗造成相关的影响和阻碍,达不到治疗患者的需求和目的,影响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

因此,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并缩短治疗时间是当前骨创伤治疗的研究重点。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是在患者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部位封闭覆盖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敷料,并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负压吸引,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手术前的彻底清创并彻底止血。

彻底清创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坏死组织及周围滋生各种细菌,不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

同时,彻底清创还有利于避免负压引流管周围创面坏死组织及分泌物凝块的产生,尽可能排除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避免创面产生污染,减少换药的次数,更有利于骨创伤创面受损组织的修复。

在进行负压吸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敷料与创面进行充分的接触,避免产生空隙,并且还应该避免直接与较大的血管和神经进行接触。

另外,手术之后还应该要注意观察敷料有无塌陷、引流管管型有无形成。

在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对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来替代传统的换药技术进行治疗,一方面,有效减少了患者换药的次数,降低了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其他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减缓了患者的疼痛感,使患者创面的血液循环更加流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发生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地治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治疗后的创面面积,减缓患者的疼痛感,对于提高骨创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明亮,孙斐予,陈轶强,林梅毅.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效果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06:105—108.  [2]张健,彭吾训,殷富裕.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可行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477—5478.  [3]唐志豪.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05:118—119+122.  [4]陈巨鹏,吕厚忠,黄海样,施权峰,卢小健,张建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伤软组织损伤创面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20:27—28.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