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

摘 要:本文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以及参考意义的民族地区,基于产业视角探究其经济增长方式,着重分析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归纳总结出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以供其他民族地区借鉴。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简称红河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民族聚居,人口总量达到241万,经济总量指标也高居全国前列。

2003年,红河州产业比例为20:54:26,到2013年,红河州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产业比例为17:53:30。

产业结构虽有所优化,但仍然存在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就业人数在第一产业中比重过高等问题,均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影响。

红河州按照“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活三产”的思路,在产业结构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工业方面,红河州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2008年提出实施“重点产业建设”和“工业产值千亿元目标”行动,有力推进了以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

农业方面坚持“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的发展道路,深入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山区综合开发,农民收入和农业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服务业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经济增量为触角,促进服务业集群和优化升级。

烟草业作为区域内重点工业,红河烟厂等企业也成为重点扶持企业。

2010年,红河烟厂实现利税近700亿元,占云南财政收入的37.5%,实现了烟草的种植、加工、销售还带动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

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烟草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配套产业链。

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影响。

2.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从区域经济类型上划分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方式相对粗放,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依赖当地资源型产业

巴彦淖尔市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834.9亿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7%、72%和22%。

虽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改革升级,但其仍然面临着如:第一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牧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偏低;工业化进程较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第三产业滞后,对总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弱等问题。

目前,巴彦淖尔市正处于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周期,面对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全面、不充分,该市通过调整布局,打造生态农业,坚持发展产业农业,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利用特色资源,打造“区内重要,国内认可”的绿色农、畜产品基地。

大力推动生态农牧业的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基地,倡导优质服务,确立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并以项目建设为主导,抓好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3.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位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改革开放后将第三产业作为其重点发展产业

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雨林风光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具有颇高的知名度。

并通过“三个好地方”的新旅游品牌目标,实施特色旅游服务的“五大工程”等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地区经济

实施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利用绵长边缘线,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联系、给予良好政策环境,支持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西双版纳利用自身优势,巩固基础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强化旅游业,以“旅游兴州,生态强州,口岸活州,依法治州’的理念发展特色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3年,第三产业高速增长,增加值高达96亿元,占GDP比重的41.7%,进一步稳固了旅游经济的领头作用。

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存在问题   目前来看,民族地区虽然已经具有了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但是三次产业的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分工粗放,关联度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1、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

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集约化程度低。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如产业化经营、土地使用、良种引进、销售渠道及绿色基地等方面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

2、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工业总量小,增长滞后。

由于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以及建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主要依赖消耗自然资源重工业,生产技术薄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增长缓慢。

3、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水平较低。

目前民族地区服务业的总体规模较小,传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新兴服务业较少,发展目标不明确,服务业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4、三大产业的科技含量低,各产业的关联效应不明显。

目前,民族地区三次产业构成的科技含量普遍偏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三次产业内部关联度低,产业发展脱节,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分工的深化、细化和融合度低,研究、开发、营销、区域品牌培育等关联产业发展滞后。

三、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1、结合当地优势,建立地方特色产业

民族地区大多拥有独具特色的丰富自然资源,要进一步结合区域特色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取缔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引导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抓住生态农业新常态,建设现代化农业

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用科技带动农业进步。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发展的主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地处污染少,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加快农业生态化进程,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四环节结合,实现优势农业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产销。

3、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支柱工业。

立足于本地优势和支柱企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推进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发展低能耗高新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保证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新常态,不断提升区域工业竞争力。

4、延展民族特色,拓展服务业内涵。

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使第三产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品牌,增强旅游市场的带动作用,通过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5、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改革与创新,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鼓励和扶持民族地区基础产业发展,努力营造相对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从产业视角来看,需要打开三产联动并举且各具优势的格局,激发区域内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潜能,使产业结构更科学、体系重点更突出、优势作用更明显,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秀兰,王珏,付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科学.2010.5   [2] 陈海燕,陈龙.西部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36   [3] 胡运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3。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