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病因可区分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两大类。

临床上将局部脑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局限性脑梗死脑梗死

总结中医治疗方法针灸对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疗效以及临床实践。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针灸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病因可区分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两大类。

临床上将局部脑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reversibleis—chemicneuro10gicdeftcit.RIND),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局限性脑梗死(focalcerebralinfarction)或脑梗死

本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本病的临床表现,决定于个体脑基底动脉环的原先结构、血管病变发生的快慢和经侧支循环供血的情况。

神经缺损症状在起病半年内迅速好转,至第3年末尚可有所进步。

但满1年半而尚不能自理生活者,即使以后肢体肌力尚可望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恢复正常的机会很少。

血压、心脏、血糖检查均异常者,恢复功能不佳;3项检查均正常者,功能恢复较好。

肢体肌力0度者,功能预后差。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1)失语:哑门、廉泉。

(2)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

(3)面瘫:颊车、鱼腰。

(4)尿闭或尿失禁:分两组,第一组取关元、三阴交,第二组取后侧的肾俞、八骼。

两组穴位交替取用。

(5)上肢瘫痪:臂孺、曲池、内关、天井、温溜、合谷。

(6)下肢瘫痪: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后面的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秩边、承扶、承山,第二组取前外侧的足三里、绝骨、陷谷、太冲及内侧的三阴交、太溪。

两组穴位交替取用。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进行针治疗

失语:向下斜刺哑门0.8±0.2寸,直刺廉泉0.6±0.2寸。

吞咽困难:用三棱针点刺金津、玉液,出血2~3滴,直刺廉泉0.6±0.2寸。

面瘫:斜刺颊车1.0±0.2寸,向印堂穴方向平刺鱼腰0.7±0.1寸。

尿闭或尿失禁:向中极斜刺关元1.2±0.2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

直刺八髎1.2±0.2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肾俞0.8±0.2寸。

上肢瘫痪:向上平刺臂臑2.5±0.5寸,直刺曲池1.2±0.2寸,直刺天井0.8±0.2寸,斜刺温溜1.2±0.2寸,直刺合谷、内关1.2±0.2寸。

下肢瘫痪直刺秩边1.2±0.2寸,直刺环跳3.0±0.5寸,直刺承扶、承山1.4±0.2寸,向脊椎方向45°角斜刺肾俞、气海俞0.8土0.2寸,向脊椎方向45°角斜刺大肠俞、关元俞1.0±0.2寸。

直刺绝骨1.4±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陷谷、太冲、太溪0.8±0.2寸。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每天治疗1~2次,除了点刺出血的穴位之外,其他穴位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采用强刺激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尿闭或尿失禁者,每天可治疗2~3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