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性(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应用

【关键词】 淋巴结

作者自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对34例分化甲状腺癌伴颈淋巴结转移患者行分区性(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不行全颈清扫,根据原发病变设计手术方案,仅清扫区域淋巴结,在清扫淋巴结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伤,能更有效保留患者的外观及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中男6例,女28例;年龄9~64岁,≤45岁22例,45岁12例。其中21例行中央区清扫术,13例行颈后区清扫术。原发癌灶最大直径0.5~3.0cm,其中最大直径1.0cm 8例,伴有钙化10例。

1.2 手术方式 34例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所有患者均行术中冰冻切片证实为分化甲状腺癌,临床证实有喉返区淋巴结肿大,行中央区清扫(指气管前加喉返区淋巴脂肪组织清扫术),喉返区外部淋巴结肿大,则加行颈后区(Ⅱ~Ⅴ区)清扫术。其中有4例因复发于术后2~37个月再行改良颈清术。

1.3 术后病理 34例病理标本中乳头状癌31例、滤泡状癌3例;其中4例有包膜外侵犯,均伴有颈淋巴结阳性,以Ⅵ、Ⅳ区为主,淋巴结阳性数2~18枚。本院另有5例术前资料示中央区淋巴结肿大,术中中央区清扫后病理未见转移淋巴结,仅为炎症性,未计入本组资料。

2 结果   3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等并发症,颈部无瘢痕挛缩及牵涉性疼痛,颈部肌肉无僵硬萎缩,外形丰满,亦无肩下垂、抬肩无力及肩部疼痛症状。其中1例出现耳后区皮肤麻木、感觉迟钝。另1例损伤胸导管,术中即行结扎,术后恢复良好。本组患者随访0.5~5.5年,失访2例,无死亡病例。其中4例因出现患侧颈淋巴结复发而再次行改良颈清术。

3 讨论   分化甲状腺癌主要指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80%,其临床恶性度低,生长缓慢,手术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尽管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较高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但因其病程长,病死率低,仅占12%~20%[1]。因此,对甲状腺癌治疗在考虑患者生存率的同时,近年来更加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高度重视功能保留。故作者对34例有颈淋巴结转移分化甲状腺癌施行了患侧腺叶+峡部+分区性(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3.1 颈淋巴结清扫术中淋巴结的分区及分区性(选择性)颈清术的依据 根据1991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金协会及Robbins1998年的修改[2],颈部淋巴结分区划分如下:Ⅰ区:颏下区后颈下区淋巴结。Ⅱ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组,即二腹肌下,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为该肌所覆盖。Ⅲ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组,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下腹与颈内静脉交叉处。Ⅳ区:颈内静脉下组,从肩胛舌骨肌下腹至锁骨上。Ⅴ区:枕后三角区,称之为副神经淋巴结,包括锁骨上淋巴结,后界为斜方肌,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下界为锁骨。Ⅵ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包括环甲膜淋巴结、咽后淋巴结、气管周围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分化甲状腺癌的淋巴转移较有规律,最常见的转移区域为气管前及喉返区,多为淋巴转移的第一站[3]。MD安德森肿瘤中心的临床资料[4]显示甲状腺癌的淋巴转移多为Ⅵ区(90%)、Ⅳ区(52%)、Ⅲ区(45%)。本资料亦显示以Ⅳ区、Ⅵ区为主且复发之4例患者转移淋巴结中均有Ⅵ区(+)。李树玲[5]根据1173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分析;腺内型癌合并治疗性及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20年以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3%及93.9%,腺外型癌分别为31.9%及77.4%(P0.01),两种类型癌的远期疗效均以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明显优于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而高分化甲状腺癌患者多为年青女性,依据美国癌症协会将45岁作为分界,当属低危人群,即使以多功能保留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治疗仍然给外观及颈部功能造成很大障碍,给生活及工作造成不利因素,此类低危人群复发者毕竟为少数。李树春指出[6]:为了救治少部分患者而牺牲大多数患者的健康,降低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这种过激的治疗是不对的,也是不应该的。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