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报复法则

下载论文网   本年度的国庆黄金周,一位教授朋友,葛先生,被该银行一个信用卡销售员莫名其妙地侮辱了。

他恼羞成怒,怒不可遏,无计可施之下来找我哭诉。

事情很简单:他在上海太平洋百货的2楼为女友买了件背包,却必须跑到8楼去领取一个所谓的奖品。

在8楼领取礼品开发票的当儿,一个高个女孩蹭地窜到他身边,推销C bank的信用卡。

葛先生以英国绅士风度(因为他受过英国教育)请教为什么。

推销小姐诧异:因为是C银行的卡啊!   为什么因为C银行的卡我就要办呢?(葛先生时候申诉说,他绝对是贾宝玉先生对待林小姐的耐心程度)   怎么C银行的卡你都不知道啊?!   我知道,我有工商银行的卡、中信银行的卡、还有英国Netwest银行的卡。

那你能不能说服我为什么要办你们的卡呢?你的卡有什么特点?   这位销售员小姐一个箭步,同时伴随着鼻孔里的一个冷“嗤”,走了。

葛先生的绅士风度、认真倾听的付出,被这位销售小姐给侮辱和损害了。

为什么葛先生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报复者?因为今天的大众信息环境变了:他可以按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社会网络的扩大、因特网的放大效应、人们对危害信息的关注强化等逻辑环节进行有效的报复

一个充满了强烈动机,如报复心的时候,他会成为一个自动自发的意见领袖

在传统媒体占优势的时候,消费者投诉的途径,不过是报纸写文章投书批评、在人群演讲批判、在教室里对学生嬉笑怒骂。

这些“意见领袖”的传播途径少得可怜。

但现在不一样。

君不见,中国消费者已经学会进行诸如“砸大奔”、“牛拉宝马”、“史上最牛钉子户”等充满了“活动行销”和“媒介公关”等蕴涵着现代传播精髓的各类活动了吗?   一个充满了怨恨的消费者,今天可以在网络BBS大肆宣扬(当然不能触犯法律,虚假陈述)、写博客哭诉、发短信控诉并警告朋友远离这个C银行

最重要的是,网络使得消费者的Social networking (人际关系网络)远远扩大了。

传统的关系网络,不过是同事,亲戚和朋友。

但现在,则通过网络扩大到整个社会。

按照网络150法则(Rule of 150,指在人际网络里,150人是个有效的最大数),跟一个人有强连接关系的起码150人。

通过网络,这个关系即使远点,起码按照倍率递增。

如果葛先生要逐个在关系网络里塑造C银行的恶名,那么,C银行将收获一个巨大而可怕的负面口碑市场(Mouth Marketing).   Mouth Marketing(口碑市场)的运行机制是这样的:   选择性接受。

葛先生将在以后,对任何C银行信息充满偏见地,负面地去理解。

这并非要故意如此,这是因为受过伤害的心灵自然地充满偏见,并在偏见框架里去解释其见闻。

作为“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会不自觉地向我的社会网络里的成员传达我对C银行负面见解,并且,由于我的权威地位,我的负面见解将成为权威的观点被多数人接受。

意见领袖理论是和一个被称作“二级传播论”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

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表明,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媒介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当然,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的。

控制和利用“口碑传播机制。

俗话说,坏事传千里。

这是因为人们对危害性信息远比正面信息关注的缘故。

在夸张、扭曲的负面信息传播中,其机制是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的“削平”“磨尖”和“同化”等逻辑来运行的。

“削平”是指在传播中,人们会把听到的信息里的不合理部分去除,重新编排,更短小精悍;“磨尖”则是指人们容易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突出和强化,断章取义;而“同化”,则是说人们容易把一些谣言更进一步添油加醋,使之更真实可信。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