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镖局 [古代镖局之行规]

保镖六戒      在保镖中有一些规定和戒律,“保镖六戒”就足其中的重点。

一戒住新开店铺。

新开设的店因摸不透人心,保镖之人便不去随意冒险,只要门上写有“开业大吉”等字样的店,一概不住。

二戒住易主之店

换了老板的店,人心叵测会有贼,保镖之人也不住。

三戒住娼妇之店

有些店娼妇纠缠会中计丢镖,保镖之人也不去冒险。

四戒武器离身。

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住店休息,武器都必须带在身上以防万一。

五戒镖物离人。

无论是早路上的镖车,还是水路上的镖船,或是保护的官员,保镖都不得随意离开。

六戒忽视疑点。

镖师的必须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警觉能力。

一旦出现可疑之点,就要密切注视,准备投入战斗。

另外,途中遇到紧急情况,譬如发现路中问摆着荆棘条子,就知道前面有事了。

这叫“恶虎拦路”。

这些荆棘条子不能自己挑开,必须做好准备与劫路人见面。

镖头会下令“轮子盘头”,意思是叫所有的镖车围成一个圈,准备御敌。

但是,不到最后关头通常是不会硬碰硬的“破盘”,就是撕破脸,就这么动手扣。

起来。

江湖混口饭吃,只有一半是仗着武艺,另一半则是靠满口的江湖黑话,镖局的人押着镖车,喊着镖号,不断告诉人家:“合吾!”(意即大家都是江湖同道)      镖不喊沧      镖局走镖有三种方式,一是威武镖,二是仁义镖,三是偷镖。

威武镖是在行李上插杆大艨旗,旗上写着镖师的名号。

旗子都是活动的,上面安了轱辘,走镖时将镖旗拉至顶上,叫作拉贯顶旗。

长槌敲击着铜锣“哐哐”作响,或镖手们亮起嗓门喊出本镖局江湖名号,这叫亮镖威。

走仁义镖,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长槌锣、五星锣或七星锣。

如果某个关卡厉害,不让队伍经过,又斗不赢他,那就只有悄不做声,马摘铃,车轱辘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过去,这便是偷镖。

走南闯北的镖车,到了沧州时,都会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

否则,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清未,“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为什么独在沧州不可喊镖呢?《武术汇宗》说:“实则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多也。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

沧州、泊头、邬州、河问、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之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

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

当时,河北沧州为武术之乡,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界的尊重,所以一进入沧州地面都不能再喊镖。

若在沧州喊镖,则有逞强之嫌。

三会一不      走镖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日夜兼程不说,还得风餐露宿,面临各种各样的险境。

因此,镖师们在带徒弟时,会教给徒弟“三会一不”的技能,慢慢地便成了规矩。

一要会搭炉灶。

因为走镖多会在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为了不至于饿肚子,就不得不自力更生,搭炉灶做饭菜,才可饱腹。

二要会修鞋。

鞋在镖师的旅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行走,没有一双合脚的鞋,将会是件很痛苦的事。

虽然可备鞋或沿途买鞋,但新鞋不一定合脚。

因此,镖师们都得会修鞋,以不影响行走。

三要会理发。

走镖有时一走就是数月,而且极有可能是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风尘仆仆,一副狼狈相。

偶过城镇村屯,又免不了要去拜访地方势力。

中国人向来注重礼仪,拜访他人一般都会把自己修整干净和体面再去。

而这时镖师就得学会理发,打扮自己。

这样一来,不仅自己不跌份,而且还可以显示镖局的实力。

除了“三会”,就是“一不”了。

这“一不”就是不洗脸

走镖的过程中,“洗脸”和“到家”是同义词。

镖师们的行话说,“该洗脸了”,也就是该到家了。

究其原因,不洗脸其实是为了保护皮肤,有过极限探险运动经验的人都明白,在户外,冬季寒风凛冽,春秋风沙扑面,夏季骄阳似火,用土碱洗完脸之后,凌厉的风吹在脸上,反倒很容易受到伤害,如同被刀子割了般生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行规保镖行业的江湖文化色彩,决定了其行规的特殊性。

(责任编辑乔汉)。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