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政治经营策略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和社会因素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政治与市场上的成功同等重要,政治经营成为各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本文分析企业政治经营的内涵、产生背景及我国企业开展政治经营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 企业政治经营 企业经营战略      企业政治经营指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将政治手段纳入到生产、经营、营销和管理等所有决策的全过程中,政治力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企业家需要以政治家的眼光、胆识与谋略,通过发挥政治影响力来经营和管理企业。      企业政治经营及其必要性      企业实施政治经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企业内部无论是个人还是部门都有一定的政治利益和政治愿望,大多数企业内部的组织冲突都是由于政治摩擦引起的。因此,成员和组织之间政治协调是必要的。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仍然模仿行政管理的框架,有等级、职位、权利、责任等政治性需求层次,经营者必须利用经济手段之外的政治手段来约束成员行为。政治并非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权力的拥有,企业内部的政治协调的重要意义是在相互自愿的前提下创造、共享、分配政治权力,营造一种对等的、均衡的政治氛围。      (二)有利于创造企业发展的和谐外部环境   实施政治经营,有利于改变企业对其与政府、议会等政治机构或权力机构之间关系的认识。传统经营理论认为,企业政府之间是相互对立的,这是一种危险的看法。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与政府关系的看法,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实施政治经营,影响政府决策,并与政府建立共赢互惠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创造自身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树立和谐共生的竞和观。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企业应该经常地向关联企业沟通自己的生存主张,形成“政治共生,经济共赢”的局面;有利于建立与顾客和公众间的协调关系。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但是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有一定的矛盾,他们在购买产品的同时还要附加一些政治性主张,现代消费者是通过爱好、兴趣、志向结成不同的群体,其政治影响力不容低估,对其进行政治经营的主要手法是向他们灌输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形成自己稳定的政治同性顾客群体。      企业政治经营产生的背景      (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格局的要求   当今的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左右,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非经济因素(如政治、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的干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格局出现两种趋势:一是政治经济化与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二是国际问题国内化与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各国政府纷纷从本国利益出发,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抛出“生态倾销论”、实施绿色技术壁垒等),国家间贸易摩擦渗透着政府因素;同时,民族中心主义高涨,政府利用国人对国货的偏好,及对外国货的偏见大肆宣扬“外国威胁论”,暗地诱导国人抵制外国货。      (三)安全成本日益受到关注   一是金融危机引起全球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反思,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二是国际恐怖主义使得世界经济的安全成本大大提高,政治因素经济的影响日显突出。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恐怖主义的安全风险产生的后果远比最初想象的要大并且持续的时间更长。新的成本—特别是安全成本—大幅提高,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非经济因素来源广泛   企业经营中的非经济因素由多种渠道产生:一是市场交易对象的需求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性的。他们在要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附加上其他非经济性要求,如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不仅要考虑价格、质量等经济因素,还要关心环保和社会进步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大量的非经济主体(如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地区性社团、民族主义团体等社会组织)介入市场活动,与企业之间磨擦日益加剧,威胁企业生存。三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加深。      我国企业实施政治经营的策略      借鉴西方企业政治经营的经验,企业政治经营的方式与企业经营战略有直接关系。   20世纪60年代末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作用,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利用自身的供应能力,市场占有能力以及在技术、开发、宣传等方面的实力,将经济规模扩展为政治规模,他们的政治风险已高于经济风险,集团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政治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范围经济战略下,企业普遍发展多角化业务,这就使很多企业超越了个别产业和局部市场的范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企业之间、市场与市场之间经济磨擦日益加剧,相互之间争夺市场的利益冲突单靠经济手段难以解决。在跨行业经营中,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加强,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企业生存主张只有与其他企业生存主张相互协调才能求得共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经济共存发展到政治共存。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经营成为西方企业新的发展方向,国际化引发的经济磨擦很容易演变成政治磨擦,这些贸易磨擦的核心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而是经济行为伴生着政治行为,政治解决是开辟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企业政治手段的依赖日益加深。美国营销学家科特勒在进行国际营销研究时补充了公共关系和权力这两个新的2P因素政治力量已正式介入微观营销活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