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核心稳定性训练介入时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创新方法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核心稳定性训练(CST)介入时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193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成常规组(62例)、介入甲组(67例)及介入乙组(64例)。

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干预, 介入甲组介入乙组分别在此基础上于入组后第2、4周行CST。

比较三组效果。

结果 治疗后介入甲组FAC评分、步态分析指标(步长、步宽、步速)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介入乙组介入乙组又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ST介入时机越早, 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越显著。

【关键词】 脑卒中步行功能;核心稳定性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ntervention time of early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CST) on walking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93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62 cases), intervention A group (67 cases) and intervention B group (64 cases).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A and B groups received additional CST respectively after 2 and 4 weeks. Effect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intervention A group had much better FAC score and gait analysis indications (step length, stride width and leg speed)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B group, and those indexes of the intervention B group were also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Early intervention of CST can br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walking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Key words】 Stroke; Walking function;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脑卒中患者往往由于步行功能障碍, 给生活质量、家庭、社会带来一定影响。

CST能提高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 加强脊柱—骨盆—髋关节部位肌群, 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1]。

作者对本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干预的不同介入时机给予CST, 旨在探讨早期CST介入时机对步行功能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93例脑卒中患者,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其中男115例, 女78例, 年龄38~77岁, 平均年龄(59.46.2)岁, 病程1~3个月, 平均病程(1.60.5)个月。

所有患者均伴有一侧肢体功能障碍, 但听觉、视觉、理解能力均正常, 生命体征稳定,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病情不稳定、近期内有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下肢骨关节疾病史、精神系统疾病史患者

将193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62例)、介入甲组(67例)及介入乙组(64例),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患者行良肢位摆放、患侧肢体被动活动、针灸、功能性电刺激、坐位平衡训练、肌肉牵伸技术、室内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常规康复干预。

介入甲组患者入组后第2周在此基础上实施CST:①稳定平面下训练:指导患者坐床边或卧位行腹式呼吸, 直立身体将重心倾向患侧训练者扶持患者患侧上肢, 防止患侧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增加, 在训练者的帮助下患者向后仰至与水平呈45, 为了增强腹部肌肉屈伸的运动功能及整体动态稳定性, 可指导患者行主动式训练, 先行后仰平移然后逐渐至后仰旋转, 15 min/次, 2次/d;②不稳定平面下训练患者仰卧, 将Bobath球放在床上, 训练者坐在上面, 保持患者双下肢屈髋屈膝呈垂直角度, 并放在训练者的腿上, 协助患者行主动的躯干前屈训练, 由于训练时拖拽患者的双手, 故应注意避免肩关节脱位的发生, 嘱患者训练时尽可能采取双侧腹肌平衡发力, 仔细体会腹部肌肉的伸展, 10 min/次, 2次/d;③激活桥网状脊髓通路:患者站位, 将站立架调至患者髂嵴的前端水平位置, 并将枕头或抱 1. 3 观察指标 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量表进行步行能力评定, 分不能行走(0分)、室内辅助步行10 m(1分)、室内保护步行20 m(2分)、室内独立步行50 m(3分)、建筑物内持续步行100 m(4分)、室外独立步行持续步行200 m   (5分)等6个等级。

采用足印分析法进行步态分析, 测量患侧步长、步宽、步速等指标, 均测量3次, 取平均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FAC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F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介入甲组FAC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和介入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介入乙组FAC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2, P0.05)。

见表1。

2. 2 三组患者步态分析 治疗后介入甲组步长、步宽、步速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介入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介入乙组步长、步宽、步速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以往脑卒中康复训练主要进行四肢训练[2]。

随着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 20世纪90年代, 欧美学者已发现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缺乏腰部肌肉力量, 继而出现抗重力活动受限、躯干肌肉相反神经控制功能障碍, 故逐渐对躯干进行力学、神经生理学、康复学的深入研究, 随之提出CST问题[2—6]。

CST是一种新型训练模式, 我国近几年才应用于临床康复训练中。

脊柱—骨盆—髋关节部位的集合体为核心区, 其为全部运动的开始点、连接上下肢对角线, 是人体重心所在区域[7]。

脑卒中患者不易形成稳定的支撑与摆动, 姿势控制受限, 易引起患侧肌群肌张力不自主的升高, 降低平衡及步行能力[8]。

CST首先进行稳定平面下的训练, 激活周围肌群、增加腹内压, 为下肢的各个动作产生提供有效的力量传递。

然后在动态不稳定的支撑环境行核心肌群的控制力训练, 激活中枢神经系统, 增大肌肉收缩力量, 加强腹直。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