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补气要药 黄芪和什么药搭配补气补血效果好

不少人热衷于通过节食来减肥。

保持正常体型固然重要,但如过分限制食物的摄入,将导致体内元气(人体最基本之气)不足,进而出现气虚,这时可通过服用人参、黄芪等中药来补气疗虚。

本期要介绍的是号称“补气诸药之最”的黄芪

教育家胡适在讲课前总会喝几口“茶水”,然后就会精力充沛,不显疲意。

他用来泡水的材料并非普通茶叶,而是中药黄芪

黄芪在古代又称做“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清代名医黄宫绣则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

黄芪是豆科植物内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山西、甘肃、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北方地区,故有“北芪”之称。

尤以沁州绵上(今山西省北部的浑源、繁峙、代县等地区)所产质量最佳,且柔软如绵,又称“绵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等功效

【七种功效】      补气升阳黄芪善补脾胃之气,其中炙黄芪补气升阳功效较强。

用于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胃下垂等,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用于治疗气短等,常与柴胡、升麻、桔梗配伍。

益卫固表黄芪有增强人体防御功能,抵御外界刺激等作用,并能控制汗腺分泌,可用于治疗自汗(即白天不运动而出汗)。

体虚易感冒者经常用黄芪煎水代茶饮,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自汗时,常与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同用。

利水退肿脾气亏虚时易出现浮肿等症状。

黄芪(主要是生黄芪)既能补气以治其本,又能利水以治其标,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因其有利尿、消退水肿、减少蛋白尿等功能,故对慢性肾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水肿时,常与白术、陈皮、茯苓等同用。

保胃护肝黄芪具有明显的保护胃黏膜及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并能够减轻病毒或化学毒素对肝脏的损伤。

改善心脏血流黄芪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及保护心肌等作用,并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功能,特别是对衰竭的心脏有明显的强心及保护作用

增强免疫及抗衰老黄芪能增加细胞传代次数,延长细胞的存活寿命。

它还具有抗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能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延缓老化。

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延缓细胞衰老。

其他黄芪还具有增强记忆能力、保护脑组织、促进造血功能、抗肿瘤和减轻放化疗反应等作用

【验方推荐】      ◇ 玉屏风散   配方:生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5克。

服法:将诸药水煎2次,合并药液,每日1剂,分早中晚服用。

功效:益气固表,增强体质。

应用:主治体虚引起的感冒。

黄芪白苓汤   配方:炙黄芪30克,茯苓、白术、白芍各10克,桂枝5克,甘草3克,大枣10枚。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服。

功效: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应用: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黄芪海白汤   配方:炙黄芪300克,白术、白芨、海螵蛸各100克,木香、砂仁各50克。

用法:将诸药研为细粉,每次10~15克,分早中晚于餐前半小时用开水冲服。

功效:益气健脾,理气止痛。

应用: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黄芪胡麻汤   配方:炙黄芪30~50克,升麻、柴胡、枳实各10克,大枣10枚。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分早中晚服用。

功效:益气补虚,提升脏器。

应用:主治胃下垂、子宫下垂或脱肛。

◇ 强心茶   配方:黄芪、附子、麦冬、益母草各150克,茶树根2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以纱布包裹(每包约重30克)。

每次取1包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然后上盖闷15分钟代茶频服。

每日服1~2包。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强心。

应用:主治心肾阳气虚弱(主要表现为胸闷气急,肢冷畏寒,面目虚浮,舌紫暗,脉搏有间隙)引起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

注意:阴虚火旺者(表现为咽干口燥,心烦易怒,舌质红,脉细数等)忌用。

【选购与保存】      正品黄芪呈圆柱形,长20~120厘米,根部分支少,表皮呈灰黄色或浅棕色,并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地柔韧而有粉性,不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木质部为黄色,有放射状的菊花心,嚼之味微甜,有豆腥味。

假冒黄芪则外形短小,长5~50厘米,根部分支多,表皮深棕色,嚼之无甜味及豆腥味,甚至有黏液。

黄芪中含糖类及淀粉类较多,故应注意防潮、防蛀、防霉并放置于阴凉干燥处。

黄芪分为生黄芪和炙黄芪

前者是将采集的黄芪洗净、晒干、切片而成,多用于固表、去疮、利水等;炙黄芪则是将生黄芪加蜜拌炒晒干而成,多用于补中益气。

黄芪主要用于体质虚弱的人;体质健壮,特别是有外感发热、咳血、便秘等热症的患者忌服。

黄芪用于脾胃虚弱的食欲不振者,对于因饮食过多而引起食积症的食欲不振者忌用。

☆ 食后易腹胀者及妊娠期妇女不宜服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