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产后尿失禁产妇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盆底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联合应用对产后尿失禁的改善作用。方法 收集自2015年9月—2016年4月产后尿失禁产妇40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这基础上接受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疲劳度和阴道动态压力、尿失禁治疗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电生理诊断盆底肌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肌肉疲劳度及阴道动态压力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观察组一类肌疲劳度异常为0例,二类为1例,阴道动态压力异常为0例,对照组分别为7例,6例,5例,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盆底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尿失禁治疗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失禁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效;。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tion,FPFD)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主要是压力性尿禁、盆腔器官脱垂和女性性功能障碍。尿失禁(UI):主要类型有压力性尿失禁(SUI)、急迫性尿失禁(UUI)、混合性尿失禁(MUI)[1]。而产后尿失禁多由于分娩时胎先露对盆底韧带及肌肉的过度扩张,特别是使支持膀胱底及上2/3尿道的组织松弛所致,主要为压力性尿失禁,比例高达30.5%,是产科常见并发症[2]。因此,产妇产后不及时进行损伤盆底肌肉组织的修复锻炼,就很容易发生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中华预防医学会开展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制订中国FPFD诊治标准和流程,盆底肌电刺激是上世纪开始兴起的尿失禁非手术治疗方法,不仅用于产后尿失禁,也用于治疗其他原因引起的尿失禁,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治疗方法包括盆底肌肉训练、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电生理治疗等,本研究针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联合应用盆底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其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自2015年9月—2016年4月产后检查诊断为尿失禁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治疗前通过手法检测和盆底电生理诊断,并结合病史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其中,对照组年龄22~34岁,平均(28.043.41)岁;阴道产后16例,双胎妊娠剖宫产4例;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28.214.67)岁;阴道产后18例,双胎妊娠剖宫产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及设备。

1.2.1研究设备 本研究使用的肌电刺激仪器为PHENIX USB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1.2.2观察治疗方法 观察组接受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根据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的检测结果,选择合适患者的电刺激频率、强度和脉宽,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并在每次治疗过程中逐步加大电流强度训练每种肌纤维,直至肌肉收缩达到最佳状态,完成一次治疗。每次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和效果选择下次治疗合适的反馈程序,逐步完成I类肌纤维训练、II类肌纤维训练、I和II类肌纤维联合训练、I和II类肌纤维加强训练,再进行多种模式下的生物反馈模块训练,顺序为尿急情况下的训练、咳嗽情况下的训练、腹内压增加情况下的盆底肌收缩训练、会阴—腹部肌肉协调收缩的生物反馈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应避免憋气。一般治疗疗程为3个月,每周2次,每次20—30min。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还需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详细告知疾病情况、治疗的目的、模式和可能出现的不适、预期可得的治疗效果,并一一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可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缓解肌肉紧张,避免腹肌用力,安抚患者急躁等不良情绪,鼓励练习,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结束后,向患者强调在家里自行锻炼的必要性,教会患者采用盆底肌肉康复器(阴道哑铃),在家自行进行的盆底肌锻炼,每天至少2次,每次15—20 min,把阴道哑铃置入阴道内一个指节深,然后站立起来进行阴道和肛门收缩放松运动,不能使用腰腹和臀部的力量收缩放松,模拟下蹲、上下楼梯、搬重物、咳嗽、跳动的情况下阴道哑铃仍不脱出,使用阴道哑铃从最轻的1号起训练,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重量的阴道哑铃,直至使用5号并保持训练。并嘱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和尿失禁治疗情况。

1.2.3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在临床经验丰富的助产士指导下接受健康教育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训练时,患者取平卧位,双腿屈曲放松腹肌和大腿肌群,配合呼吸,吸气时缓慢收缩肛门持续5—8秒,呼气时放松肌肉,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坚持15—20min,每天至少2次。

1.3 评价指标。

1.3.1 盆底肌力 采用手法检测,左手放在患者腹部,右手食指中指缓慢放入阴道,用口令指导患者收缩阴道,以收缩持续时间和连续完成次数分级,叮嘱患者在进行阴道收缩时,尽量不要加腹压,根据阴道肌肉收缩情况评估盆底肌肉肌力,根据国际通用的会阴部肌力分级标准,将盆底肌力分为0—V级[3]。再采用盆底肌电生理诊断,用PHENIX USB2进行电探头检测,测出阴道动态压力、收缩力、盆底肌力、疲劳度肌电位。

1.3.2 肌肉疲劳度及阴道动态压力(1)比较两组患者一类肌疲劳度和二类肌疲劳度,临床上以0%为正常,负值为异常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阴道动态压力参数,正常值为80—150cmH2O。

1.3.3 治疗疗效 评价标准 根据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将患者治疗结束后疗效分为以下3种:(1)治愈:主诉无尿失禁,查体无压力性尿失禁存在;(2)改善:主诉尿失禁好转,查体示盆底肌力明显增强;(3)无效:主诉尿失禁无变化,查体示盆底肌力无明显改善。以治愈计算治疗有效率。总有效率=[(治愈率+改善)/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法检测及电诊断盆底肌力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盆底肌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盆底肌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尿失禁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疗后对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肌肉疲劳度及阴道动态压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一类肌疲劳度、二类肌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参数异常人数,结果显示治疗后一类肌疲劳度、二类肌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参数情况异常人数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3 讨论。

3.1尿失禁是临床常见病,而产科常见的发生于产后尿失禁多为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胎先露挤压部位的挤压以及不当的分娩方式造成[4—5]。目前,治疗产后尿失禁的主要手段是坚持产后长时程的盆底肌肉韧带锻炼,严重程度高的压力性尿失禁产妇还需要手术修复 [6]。但对所有产妇都采用统一模式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可能达不到个体化的目的,使得有的产妇锻炼不足疗效不明显,而有的产妇过度锻炼。因此,在盆底肌肉锻炼的基础上,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方法,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可以对产后尿失禁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本研究不仅联合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尿失禁,还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解除产妇的焦虑情绪,更积极投入到治疗中[8]。

3.2机体组织在受到创伤损害后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盆底肌肉损伤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修复,盆底功能也能够得到改善,但这些自动恢复至正常状态的可能性非常小,必须在长期的康复锻炼下使得盆底肌肉功能得到恢复。而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对肌肉功能恢复方面起到促进的作用,且对患者的创伤小,能够轻松为产妇所接受[9]。电刺激影响盆底肌肉主要涉及:①加快神经轴突的再生速度,减短肌肉失神经的支配时间;②对肌肉萎缩的进程起到延缓的作用,同时减轻肌重丢失;③缩短自发性肌肉的收缩活动和肌肉运动单位的电活动出现的时间[10]。为提高肌肉运动功能恢复的质量,采取盆底肌电刺激时需根据患者情况和适宜程度,正确找出合适的电刺激参数。电刺激能有效的促进盆底肌肉的恢复,提升盆底肌肉的张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11]。生物反馈治疗以反馈信号的方式指导患者进行自主、正确的盆底肌肉训练,达到控制不良盆底肌肉收缩的目的,避免发生有害的腹肌用力。两者联合治疗产后尿失禁,无痛苦,无药物副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可以使尿失禁症状缓解,疗效明显。

3.3本研究收集的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过程中,对观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助于治疗疗效的巩固,两组患者治疗前电生理诊断盆底肌力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尿失禁治疗效果明显,使患者盆底肌肉功能恢复;两组患者治疗肌肉疲劳度及阴道动态压力情况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观察组一类肌疲劳度异常为0例,二类为1例,阴道动态压力异常为0例,对照组分别为7例,6例,5例,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采取盆底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尿失禁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增强了盆底肌力。联合应用盆底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在治疗产后尿失禁比单纯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更有效,且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12]。

参考文献:

[1] 陈玉芬,李环,丁小容等.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改善产妇尿失禁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11):52—53.

[2] 潘红英,何华艳,钟雄英等.盆底肌肉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产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3,13(4):52—53.

[3] 陈泽峰,崔丽英.关于肌力分级评定的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86.

[4] 李环,吴瑞芳,光晓燕等.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盆底肌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1):3699—3704.

[5] 蔡舒,任旭,宋均仿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4):517—520.

[6] 黄粤.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0):1887—1888.

[7] 储小燕,黄欧平,周江妍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观察[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9):679—683.

[8] 谢晓敏.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1182—1184.

[9] 吴月莲,林海燕,赵仁峰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57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10):927—930.

[10] 蒋雪玲.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4):351—353.

[11] Thom DH, Rortveit G. Prevalence of 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a systematic review[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10 Dec;89(12):1511—22.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