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相与变文研究评述 评述敦煌李暠

摘 要敦煌变被发现以,学术界对敦煌变相与变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产生了批重要研究成。

首先阐述课题进入艺术学与学领域研究缘起,接着回顾了课题研究历史,扼要评述了其有代表性成。

基础上,进步展望课题领域研究前景,集论述有待深入探讨些问题。

关键词敦煌变相;变;艺术创作;关系;评述

图分类07献标识码。

敦煌变相与变关系,是艺术学界与学界共关心重要课题

敦煌变相与变初出现都与佛教直接相关,唐代以,二者共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并且对其通俗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从学史还是从艺术史角看,敦煌变相与变关系都具有比较重要研究价值。

敦煌变相与变有着比较紧密系,主要表现如下方面,变相、变作佛教化俗手段,它们都可以称“变”;二,讲唱敦煌变,通常都配合使用了变相画;三,随着敦煌变盛行,石窟也出现直接根据变创作变相

艺术学与学研究视角、方法与目等方面,存着比较明显差异,从而导致敦煌变相与变关系课题,进入它们研究领域缘起也不样。

研究缘起。

艺术学界对课题研究,是伴随着对敦煌变相研究逐步深入而展开。

初盛唐期,敦煌变相已发展到十分成熟阶段,这表现如下方面构图方面,它打破了传统格局,采用鸟瞰式透视描绘出气势磅礴场面;形象塑造方面,人物面容、身姿、神态与衣饰等得到了很刻画,创作者成功地表现出人物身份、性格、年龄等特征;线描与色彩运用方面,兰叶描普遍得到运用,线条笔力较强,并且到了疏密、浓淡关系;由使用了绚丽夺目色彩,画面形成了比较热烈色调。

西方净土变、药师变、维摩诘变等是期常见变相

从吐蕃期到其归义军期,敦煌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敦煌变相也发展到全新阶段。

变相从构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较多沿了初盛唐,与,这阶段变相(尤其是归义军期)也形成了些新特。

其,型变相主体画面表现形式相套用,缺乏创新精神,导致这阶段变相形式,总体上具有比较明显“程式化”特。

与,这些变相故事题材明显增多,尽管它们处比较次要位置,却不乏创新处。

其世俗生活里人物、场景随处可见,这弥勒变、维摩诘变等表现得尤其突出。

其二,吐蕃期以,屏风式变相日益盛行,尤其是归义军期出现了屏变相,充分表现佛教故事创造了有利条件,屏贤愚变、佛传故事变相就是其重要代表作。

其三,归义军期,出现了直接根据变等描绘型变相

如根据《降魔变》创作劳叉斗圣变,根据《目连变》创作目连变相等。

外还有受因缘讲唱风气影响而产生作品,如莫高窟7窟刘萨诃因缘变相等。

概而言,吐蕃期与归义军期,敦煌变相总体特是题材故事化、形式程式化及容世俗化。

导致上述特形成原因是多种,佛教“俗讲”、“变”风气影响,就是其不容忽视重要原因。

由,敦煌变相与变关系也受到了艺术史关,从而逐步进入他们研究视野。

艺术史角看,这是重要研究课题

相比艺术学界而言,学界更早关到这课题,并且展开了持久探讨工作。

艺术史初也是学界影响下,才开始研究课题

下面就从学研究角,讨论下问题缘起。

对学史研究而言,变发现具有深远义。

敦煌变发现以前,宋元以通俗学史些重要问题直悬而,诚如郑振铎先生所说。

“变”没有发现以前,我们简直不知道“平话”怎么会突然宋代产生出?“诸宫调”历是怎样?盛行明、清二代宝卷、弹词及鼓词,到底是近代产物呢?还是“古已有”?许多学史上重要问题,都成疑案而难有确定回答。

但从三十年前史坦因把敦煌宝库打开了而发现了变种体,切疑问,我们才渐渐可以得到了。

①�。

由可见,敦煌变发现义非般。

学者们很快认识到了变研究价值,但是其研究程,却遇到许多想不到困难。

其首要难题就是变到底是什么。

由古代献关变记十分有限,如重要问题0世纪直没有得到很答。

研究敦煌变程,些学者逐步认识到借助对变相研究,可以有助上述难题。

相比变而言,敦煌以及其他古代献,关变相记比较丰富,这就两者比较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者们给变下定义,多提到了变相“变”。

如郑振铎先生认“像‘变相’样,所谓‘变’‘变’,当是指‘变更’了佛而成‘俗讲’。

(变相是变‘佛’图相。

)‘变’成了‘专称’,便不限定是敷演佛故事了。

(或简称‘变’)”②有代表性当是孙子先生观,他说“盖人物事迹(按指奇异或变异事迹)以描写则谓‘变’,省称曰‘变’;以图像描写则谓‘变相’,省称亦曰‘变’。

其义也。

”③孙氏观得到较多学者认。

外,关变相定义,还有其他不说法。

除了变相“变”与变有着密切关系外,变讲唱还配合使用了图画(包括变相画)。

研究变卷子以及其他献史,学者们发现讲唱变使用图画不是偶然。

多数变卷子都带有关图画提示语,如“××处”及“××”等,这些常见提示语作用是提醒听众观看相关画面。

由看,从探讨变定义到变讲唱,都有必要研究变相与变关系

古代画史献不乏变相记,但献提及那些实物几乎没有保存下,敦煌石窟却集保存了量变相图像。

像归义军期劳叉斗圣变这样变相,不仅画面容可以与敦煌变比较研究,而且其部分榜题与变基致,从而可以与变卷子进行比较研究

对探讨变相与变关系而言,这类敦煌变相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研究价值。

敦煌变相与变关系,正是这种背景下进入了学研究视野。

随着两不领域学者参与,使得多角、多层面探讨这课题成可能。

二、敦煌变相与变研究简史。

0世纪初期敦煌变发现以,学术界对敦煌变校勘、整理以及研究工作直没有断,取得了引人瞩目成。

研究而言,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成,集体现周绍良、白化先生所编《敦煌变论录》,④其研究成更加丰富,不胜枚举。

研究敦煌变相与变关系而言,值得重视是敦煌变校勘、整理以及汇辑方面取得重成。

与般历史献不,藏洞出土敦煌变残损比较严重,其存有量俗体别,讹、衍、脱情况屡见不鲜,且因分散保存不国博物馆,由凸显校勘、整理以及汇辑工作繁重。

这领域主要成有周绍良先生编《敦煌变汇录》(95年)⑤、王重民等人所编《敦煌变集》(957年)⑥、潘重规先生敦煌变集新》(98年)⑦以及黄征、张涌泉先生所编《敦煌变校》(997年)⑧。

其,《敦煌变校》收罗宏富,体例严谨,考证详实,对研究敦煌变相与变关系等学术课题,具有重要义。

敦煌变相敦煌艺术十分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变相与变关系研究,随着敦煌变相研究深入逐步引起学者们重视。

敦煌变相可以说是敦煌艺术精华,它不仅容丰富,而且数量很。

仅就其“变”而言,就有30余种(包括藏洞出土纸画、绢画),300多幅。

敦煌变相研究从收集整理图像开始,画面容、考证,终发展到专题研究、综合研究

937年,日学者松荣先生发表了《敦煌研究》(985年再版)。

根据藏洞绢画等艺术品与敦煌壁画照片,对照佛教考释了不少变相画面容,研究奠定了较基础。

0世纪50、60年代,国些学者开始运用图像学方法研究敦煌变相,并且取得了定学术成。

周良先生敦煌壁画与佛教》⑨、金维诺先生敦煌壁画〈�记图〉考》及《〈�记图〉与变》⑩、潘�兹先生敦煌莫高窟艺术》�B�,可以看作期代表作。

他们不仅探讨了变相容与佛关系,而且还到了敦煌变相与变系。

外,宿白、金维诺先生等还对佛教史迹故事变相进行了探讨。

0世纪80年代以,敦煌变相研究进入了全盛期。

些型变分别按专题得到了系统研究,譬如法华变、维摩诘变、涅�变、弥勒变、西方净土变等等。

敦煌变相研究工作,多是对照石窟榜题、佛、敦煌及其他历史献,考释变相每品容情节,与,探讨题材变相产生与发展历史背景。

背景下,敦煌变相与变关系研究也步入新历史阶段,出现了批研究成。

史苇湘先生较早对屏贤愚变与变讲关系进行了探讨�B�。

李永宁、蔡伟堂先生《〈降魔变〉与敦煌壁画劳叉斗圣变》�B3�,则充分结合变、画面容与榜题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些有创见观。

樊锦诗、梅林先生《榆林窟9窟目连变相考释》,详细考释了榆林窟9窟前室甬道北壁描绘目连变相容,指出这目连变相直接取材《目连变》,并进而探讨了它与《佛说十王》插图系�B�。

榆林窟9窟目连变相发现,研究敦煌变相与变关系提供了新重要案。

笔者所写《榆林窟9窟目连变相与〈目连变〉》,探讨了该铺变相创作目与背景等问题。

�B5�。

巫鸿先生《何变相?――兼论敦煌艺术敦煌关系》,则从画面构图逻辑角,对敦煌变相与变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探讨,提出关敦煌变相与变关系新见。

根据敦煌变相“奉献式”创作目以及其表现形式特征,他特别提出观察敦煌变相与变关系两原则。

我们要从新角进行观察。

我希望这里提出进行这种观察两原则、奉献式艺术质上是种“图像制作”(gkg)而非“图像观看”(gvg);二、图像制作程与写作和说唱不,应有其身逻辑。

根据这两原则,我将下对描绘“降魔变”故事批壁画做详细研究

�B6�。

巫鸿先生对奉献式艺术质看法很有道理,这对从图像学角研究宗教艺术具有重要义。

他提出这两观察原则,有助我们深入探讨敦煌变相与变关系

巫鸿先生敦煌“降魔变”题材绘画等研究结论是,“敦煌石窟变相壁画不是用口头说唱‘视觉辅助’。

但是这些绘画与学有系,并且这种系十分密切……敦煌艺术与学交影响持续到以几世纪,这程,二者相配合,共发展,其形式日益丰富复杂。

”�B7�敦煌变相与变动性方面,巫鸿先生所提出观富有启迪义。

除了以上研究成外,还有部分学者尝试将案研究与总体理论分析结合起。

譬如美国学者梅维恒(Vr r)先生所著《绘画和演出――国看图讲故事和它印起》�B8�、日学者秋山光和先生《说话说话原、画面构成及问题――从〈变〉及绘画关系入手》就是其代表著作�B9�。

笔者所著《敦煌变相与变研究》�B0�,探讨敦煌变相与变关系案,论述了当社会化背景下两者总体关系,提出了些人看法。

总体而言,课题研究与总体理论分析方面,都取得了较进展。

三、敦煌变相与变研究有待深入探讨些问题。

回顾课题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外学者已取得比较丰富研究成,其,金维诺、巫鸿、秋山光和、樊锦诗、梅林等先生成,具有比较重要学术价值。

学者们努力下,我们已基了敦煌变相与变般关系

敦煌变相,既有5劳叉斗圣变画卷这样可以配合变讲唱作品,又有不少根据变创作壁画,但它们很少用配合变讲唱。

敦煌变相与变关系具有动性特。

相比而言,敦煌变相受变影响比较直接,而它对变影响较接。

学术界通常以吐蕃期界,将敦煌变相分前两期。

与前期相比,期敦煌变相总体特是,题材故事化、形式程式化及容世俗化。

这归义军期劳差斗圣变等变相,表现得尤明显。

上述特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敦煌变影响值得充分关。

敦煌变相与变关系比较复杂,跨越了艺术学与学两学科,导致研究难较,其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很释,有待进步深入探讨。

首先,就已发现考古看,配合敦煌变讲变相画发现数量极其有限。

敦煌变讲唱程,常配合使用相关变相画,5劳叉斗圣变画卷可能就是其代表作。

6首题是“目乾连冥救母变并图卷并序”,其“并图”二写上似又涂,可能是录者录原附图变,因没有临摹该图,所以又涂“并图”二。

这题记表明,讲唱目连变》,显然配合使用了相关题材目连变相

《全唐诗》收录吉师老《看蜀女昭君变》诗�B�,不仅诗题用了“看”,而且诗还有“画卷开塞外云”句,由可见,讲唱变也配合使用了画卷。

敦煌石窟壁画变相,有直接根据变题材创作劳叉斗圣变、目连变相等,但是通对这些壁画作品进行专题研究,学者们基否定了它们配合变讲唱可能性。

研究敦煌变相与变关系而言,直接配合变讲变相多已失传,因,很程上制约了课题深入研究

尤其是关类变相创作情况等,由存世作品太少,以至无法展开具体分析。

其次,关敦煌变讲唱仪轨以及使用变相画表演方式,现存历史献几乎没有记,它们也就成有待深入探讨重要问题。

梅维恒先生其《绘画与表演――国看图讲故事和它印起》,曾比较详细地考察了印尼西亚“瓦扬V贝贝尔”等讲唱表演方式,并进而推测了敦煌变配图讲唱方式�B�。

谭蝉雪先生《河西宝卷》,论述了河西地区宣卷活动配图讲唱方式,并进步推论了其与敦煌变讲唱关�B3�。

傅芸子先生还依据“立铺”推测了图画使用方式,他说�。

但是这种画卷既然说是“立铺”,概是将画卷立起,便给听众观看,似“看剧”般,这图幅是和讲唱佛教变辅助用变相图是作用。

可见讲唱变要用图像作说明,佛教变是如,非佛教变也是如。

�B�。

学者们这些研究成,有助了使用敦煌变相配合变讲唱方式,但是由缺乏历史献记等直接依据,这种配图讲唱表演方式仍有待进步研究

笔者认,关问题研究应该如下两方面。

其,使用变相配合敦煌变讲唱表演方式不会成不变,随着推移,它也可能不断发生变化。

早期佛教变讲唱由受到佛教俗讲影响,可能会出现“讲者”、“唱者”合作情形,这种情况下,其人就可能兼有展示变相职责。

其随着变民不断普及,它讲唱仪轨与表演方式可能不断简化,到了期或许通常由人承担讲唱与展示图画所有职责。

其二,根据现有看,配合变讲变相主要有横卷与立铺两种形式。

这两种形式图画创作构图等方面有很区别,因而导致配合讲唱程使用方式也不尽相。

横卷便手持展示,而立铺更适合悬挂固定地方向听众展现。

以图画配合讲唱表演方式,世界各地民族化艺术传统都采用,因,敦煌变讲唱表演方式可以与世界各地相关艺术形式做更充分比较研究

这种比较研究,有助深入揭示各艺术特,与,可以丰富我们对世界各地配图讲唱艺术发展演变规律认识。

这些方面研究成,对当代非物质化遗产研究与保护而言,也具有重要义。

再次,作佛教艺术两种形式,敦煌变相与变不可避免地会对世其他艺术门类产生影响。

敦煌变发展到定阶段,随着“化俗”功能不断增强,身也渐渐“俗化”了。

“俗化”加快了变消亡,进而导致了敦煌变相与变关系瓦。

敦煌变虽然消失了,但是它题材容、艺术形式乃至配图讲唱方式,都可能对世其他艺术门类产生重要影响。

迄今止,学者们多从角探讨敦煌变对评话、宝卷、弹词等影响,取得了定研究成,但就配图讲唱方式影响方面而言,则没有得到充分关。

笔者所著《敦煌变相与变研究》下编“变讲艺术影响”,即对敦煌变配图讲唱方式影响进行了些探讨。

皮影戏表演、宝卷宣唱等,就可能受到变配图讲唱方式些影响,与,元、明以说话等插图渊,也可能与配合变讲变相图等有着定关。

敦煌变相与变影响问题,对探讨敦煌变相与变关系课题而言,虽然属边缘问题,但是这领域却课题研究留下了很空,今研究,领域有望获得更多突破。

,敦煌变相与变可以视佛教弘法两种通俗艺术方式,它们产生及其发展演变与其承担宗教教化功能密切相关,换言,其发展演变规律不非宗教艺术

现代佛教弘法活动,变相与变已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变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们唐代所取得辉煌成就以及其发展命运,对现代佛教弘法活动而言,仍具有重要启迪义。

迄今止,对敦煌变相与变研究,主要限学、艺术学领域,佛学界没有多介入。

课题领域研究前景看,佛学界可能会越越关课题研究,而它们研究视角、方法、目等显然不学界、艺术学界,因,终可能会领域取得更多新成。

综上所述,敦煌变发现以,学术界对敦煌变相与变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工作,取得较丰硕研究成。

通对课题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评述已有成,也指出些有待进步探讨问题。

尤其是跨学科领域综合研究以及跨化领域比较研究领域,课题仍有很研究空,有望取得更多研究成。

(责任编辑楚庆)。

① 郑振铎《国俗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006年版,8页。

该根据商印馆938年版校订。

② 上,5页。

③ 孙子(即孙楷)《变》,《现代佛学》,卷0期。

④ 周绍良、白化编《敦煌变论录》,上海古籍出版社,98年版。

⑤ 周绍良编《敦煌变汇录》,上海出版公司,95年版。

⑥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集》,人民学出版社,957年版。

⑦ 潘重规《敦煌变集新》,台北国化学研究所,98年印。

⑧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校》,华局,997年版。

⑨ 周良《敦煌壁画与佛教》,《物参考》,95年期。

⑩ 金维诺《敦煌壁画〈�记图〉考》,《物参考》,958年0期;金维诺《〈�记图〉与变》,《物参考》,958年期。

这两又被收入《敦煌变论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98年版。

B潘�兹《敦煌莫高窟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957年版。

B参见史苇湘《关敦煌莫高窟容总录》,《敦煌石窟容总录》,物出版社,996年版。

B3李永宁、蔡伟堂《〈降魔变〉与敦煌壁画劳叉斗圣变》,《敦煌研究集――敦煌石窟变》,甘肃民族出版社,000年版。

B樊锦诗、梅林《榆林窟9窟目连变相考释》,《段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集》,世界图出版公司,996年版。

B5向东《榆林窟9窟目连变相与〈目连变〉》,《敦煌学辑刊》,005年期。

B6巫鸿《礼仪美术――巫鸿国古代美术史编》,三店,005年版,366页。

B7上,389页。

B8梅维恒著,王邦维等译《绘画与表演――国看图讲故事和它印起》,北京燕山出版社,000年版。

B9秋山光和《说话说话原、画面构成及问题――从〈变〉及绘画关系入手》,《国际交流美术史研究会八回说话美术》,989年版。

B0向东《敦煌变相与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009年版。

003年,笔者完成博士学位论《敦煌变相与变》,即是该基础上写作而成。

B曹寅等编《全唐诗》,华局,960年版,877页。

B梅维恒著,王邦维等译《绘画与表演――国看图讲故事和它印起》,北京燕山出版社,000年版,00页。

B3谭婵雪《河西宝卷》,《敦煌语言学研究通讯》,986年期。

B④,5556页。

Rv g Bxg B。

Xgg。

(l r, vr, g, g 008)。

brRl b g bxg b b rb lg r rr b, r rl r x rg g l r lr lrr; lk bk r rv rrv ; l rb r lbr l rbl。

K rg Bxg; B; Rl; Rv 相关热词 敦煌相与评述研究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