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美200 [平凡中蕴涵感动]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家新闻单位推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报道

近年来,杨善洲等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一经媒体报道即掀起波澜,感动无数国人,典型人物得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

这再次证明,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坚持“三贴近”,真实、本色、有血有肉,在平凡之中提炼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典型人物报道能打动社会、温暖人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典型人物报道大有可为。

提炼时代本质 挖掘报道主题       今年1月,新华社播发了《一个共产党人一辈子――追记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人物通讯。

杨善洲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事迹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全党全国掀起了学习杨善洲的热潮。

通过作者之一新华社著名记者张严平走进杨善洲生前刨土取食的家,走进保山家徒四壁的家,走进大亮山杨善洲生前为植树造林住过20多年的窝棚,走进杨善洲带领群众种下的一望无际的森林。

采访杨善洲共事的当地各级干部、离退休人员、大亮山林场的工人、农田里耕作的农民。

阅览杨善洲图片展、生前的讲话稿、各种笔记和思想汇报等材料,杨善洲的形象一点点高大,他不仅仅是“植树造林模范人物”,也绝不仅仅是“离退休干部的榜样”。

他的许多事迹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包括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淡泊名利、地位,公而忘私、廉洁奉公。

有无时代特色,是衡量一个典型人物报道能否领航时代价值观的主要标志。

而一个典型人物的时代价值观,一定要把人物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考量。

通过记者全面、深入采访,在掌握大量鲜活事例和第一手材料后,记者多次展开讨论,把杨善洲先进人物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前景,放在正在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建党90周年的伟大历程的大背景下考量,杨善洲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一辈子践行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操守的优秀共产党员”,对杨善洲先进事迹的报道应围绕他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这条主线来展开。

报道主题确定,写作方向随之确定。

但是对于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如何取舍报道素材,如何浓缩在有限篇幅,尺幅千里?典型人物报道如何写出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生动故事?是摆在记者面前的课题。

我们常说,新闻就是讲故事。

杰里・施瓦茨(jerry Schwarts)在其所著《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一书中说:“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    通讯《一个共产党人一辈子――追记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作者,撰写杨善洲先进事迹时,从他生前大量的生动故事中,遴选最闪光、最触动人、最亲切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好事,一句句暖心的话语等真实入微细节,譬如,杨善洲16岁时,滇西抗战,被派去参加了担架队。

和他一起抬担架的是一个叫刘贵的40多岁的农民。

刘贵用绳索将年少的他套在担架上,万一滑倒,可以拽住他。

上坡时,刘贵在前,他在后;下坡时,刘贵在后,他在前。

少年的他走得轻松稳当,可刘贵走得挥汗如雨,磨烂的草鞋露出脚趾,在山路上留下斑斑血迹。

这件事一直装在他心里。

杨善洲对自己、对家人要求严格。

他担任县、地主要领导30多年,心血倾注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没有为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没让妻子和孩子“农转非”。

退休后,他主动放弃省城舒适的生活条件,带领群众历尽艰辛植树造林22年,建成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

2009年4月,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作者用普通人的视角,以细腻的笔触、以平实的叙事最大限度地还原、再现杨善洲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一心为他人的胸怀,和他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的感人形象。

稿件立意既有高度,又有现实意义。

深入挖掘事实提炼内涵价值       在采写杨善洲之初,张严平的心中有很多疑问:“杨善洲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心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在采访过程中,张严平一直怀着疑问,随着采访不断深入,这些疑问一点一点被解开。

杨善洲的故事不仅让张严平信服,更让参与报道的每一位记者信服。

严平说:“采访的过程,是我走近他,理解他,对这个人物加深认识的过程。

”    作者极力探寻杨善洲典型事迹所折射出的本质。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

作者广泛深入采访,占有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

譬如,杨善洲说过这样的话:“这一切,是共产党给的,我要为党做事。

”“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如果大家都吃商品粮,谁来种地。

我和我的家人有信心把农村建设得好。

”但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没有停留在表面层面,而是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提炼新闻事实背后的内涵价值意义。

作者结合大量事实,通过细腻的场景描摹,人物动作、语言的生动刻画,融理解、观点于报道的字里行间中。

笔法细腻,却入情入理,真实感人,杨善洲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这是一个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的好干部形象引发国人强烈共鸣,实现了思想性、时代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统一。

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典型人物报道,如果过于官方化、程式化,典型人物报道成为光荣榜,千人一面,很难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高、大、全”典型人物报道的原因,就是典型人物被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没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完人”而高高在上,受众认为“假、大、空”,不能入眼入脑入心。

“高、大、全”典型人物要走下神坛,突破千人一面式的报道模式,必须创新改进典型人物报道,要“以人为本 ”,坚持“人的因素第一”创新报道模式,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回忆采写杨善洲的经过,张严平依然难掩激动。

去年初冬,新华社总编室和国内部派出张严平对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时,这位84岁老人――退休后历尽艰辛植树造林22年――因肺癌已离开人世一个月,张严平已没有机会与他面对面交流。

通过全面、深入采访杨善洲的“真”――对信仰“真”,对老百姓的情“真”和做人“真”震撼和感动了她。

记者,用心采访,才能写出真实的感觉。

感动自己,感染读者,使一个境界高尚、有血有肉、丰富生动、有情有义的杨善洲呈现在受众面前。

严平谈到采访体会时说:“在神州大地上,有这样一批共产党员,他们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

杨善洲身上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打动了我。

我真的相信有这么伟大的共产党人

”她继续说:“这样一批共产党员,就是脊梁,就是旗帜。

他们令人仰望,令人崇敬。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意义       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弥足珍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核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人传承和发扬。

从成功的典型人物报道,我们得出如下启示:    首先,人物的典型性。

人物的选择,对人物的选择标准,对人物的选择定位就包含了新闻媒体的价值判断,新闻人的价值观。

不同媒体,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判断不尽相同,因而传播的新闻不尽相同。

人物报道也不例外。

选择的人物是否典型,人物报道从什么角度问答,典型人物是否传递引航时代意义的价值观,是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前提。

其次,典型人物的“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典型人物报道同样必须真实,赋予典型人物长久生命力。

近些年,新华社典型人物报道取得一些成绩,坚持以贴近、真实、本色、有血有肉的文风,以平凡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为核心和取向,以“平凡人物”为突破口,下功夫创新改进典型人物报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典型人物之所以能进入受众视线,被受众所接受、所敬仰,很大程度得益于典型人物的“真”。

典型人物的真事、真话、真性情、真品质感动受众,让受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第三,典型人物报道的精品意识。

典型人物,因人物的信仰、境界、追求、情操和业绩,站在民族复兴大业前列成为大众示范;典型人物报道,因其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先进性、创造性在媒体传播报道中重要地位,仍然是媒体报道的重大任务。

“焦裕禄”“王进喜”和“雷锋”这些体现时代精神和精神风貌的典型人物成为国人永不磨灭的记忆。

如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新的“焦裕禄”“王进喜”和“雷锋”标杆式人物,成为追逐的榜样。

精品意识,把“精”字渗透到新闻创作的每一个流程中:精心吃透精神,精心做好策划,精心选择人物精心设计问题,精心深入采访精心收集事实精心淘到“金子”,精心确定主题,精心挖掘细节,精心取舍素材,精心创作稿件,精心打磨报道

这样,典型人物才能“写什么人像什么人” “写什么人立什么人”。

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的张严平,擅长从平凡之中发掘能够体现时代精神价值的典型人物而闻名。

她创作大批先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可感可信,激起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共鸣。

在谈及创作经验体会时,张严平说:“每一次采访,我都是怀着尊重、谦卑、感恩的心态面对每一个采访对象。

只有以这样的心态面对每一个人物,你才能倾听他,理解他。

记者如何写新闻,特别是写好人物,没有任何捷径,也没有任何小聪明。

唯有努力去理解面对的每一个人物

”这或许是采写创作典型人物的成功秘诀。

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典型人物报道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新华社办公厅)。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