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原产地的再考证

作者:黄荣韶 杨海菊 贺紫荆 陈超君 李正文 张超良。

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考证三七原产地。 方法 查阅大量 历史 文献 资料,并比较《三七原产地考证》所引文献。结果认为三七原产于广西,常用名为田七。结论三七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在广西恢复、 发展 三七生产具有广阔前景。 毕业论文。

【关键词】 三七原产地考证 代写论文。

Abstract:Objective The origin areas of Panax notoginseng was researched in this article. MethodsTo study many historical document data, and compare the documents recommended by the paper o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reas of Panax notoginseng". ResultsGuangxi is the origin area of Panax notoginseng which was named Tianqi commonly.ConclusionPanax notoginseng is a highly valued and important Chinese medicinal herb,and reg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cultivation has broad prospects in Guangxi. 论文网。

Key words:Panax notoginseng, Origin areg, Textual   王朝梁等[1]于《中药材》2000,23(增刊)发表《三七原产地考证》一文,其结论是:“云南文山州不仅是三七的主产地,也是三七原产地。”其主要文献依据有:①陈守仁著的《三七栽培 研究 法》;②云南农业厅编《云南三七》;③1757年《开化府志》;④《文山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⑤王淑琴等著的《 中国 三七》,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⑥董弗光等著的《云南三七》,云南 科技 出版社,1998 。以上文献年代较久远者为1757年《开化府志》,其余皆为近年地方性文献。   《开化府志》载:“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开化云南文山的旧称,1757年为清朝乾隆二十二年。而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即李时珍(1518~1593)逝世后3年问世的《本草纲目》已明确记载三七“生广西南丹禇州番峒深山中”[2],早于《开化府志》160多年。清朝浙江钱塘赵学敏于公元1765年即乾隆三十年刊行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识药辨微云:人参三七,外皮青黄,内肉青黑色,名铜皮铁骨。以种坚重,味甘中带苦,出右江土司,最为上品。”“又近时人参三七中,有名佛手山漆者,形长,俨如佛手,上有指。出广西,药客贩至,其价在圆山漆之上。”“按:人参三七,出右江土司边境,形如荸荠,尖圆不等,色青黄,有皮,味甘苦,绝类人参故名。彼土人带入中国。”[3]文中右江在广西境内。清朝浙江海盐人吴仪洛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成书的《本草从新》载:“三七:从广西山洞来者,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颇似人参。”[4]以上3种本草均未提及云南三七。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河南固始人吴其濬(1789~1846),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 状元,曾任翰林编修,江西、湖北学政、兵部侍郎,两湖、云、贵、闽、晋等省巡抚或总督等职。吴氏对植物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在各地任职期间,十分留意于草本,借四处巡行之机,实施考察植物,收集了大量的植物资料,并亲自绘图,编为《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在《植物名实图考》卷八,山草类三七项下载:“滇志:土富州产三七,其地近粤西,应是一类。”此为中药史上较早记载云南三七文献,“其地近粤西,应是一类”,粤西即广西,说明广西早已产三七云南土富州近广西,所产三七应是一类。吴氏又云:“余闻田州至多,採以煨肉,盖皆种生,非野卉也。”[5]吴氏曾任云南巡抚,未到过广西,说明广西田州家种三七至少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已闻名于世。又据1956年出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6]载:“三七广西田州为正地道,近日云南多种亦可用。”又引中国 现代 名医曹炳章(1878~1956)补订的《增刊伪药条辨》:“按三七原产广西镇安府,在明季镇棣田阳,所产之三七,均贡田州,故名田州三七,销行甚广,亦广西出品之大宗地。”[7]   以上文献,无可争辩地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广西三七较1757年《开化府志》记载云南三七要早160多年。从明朝《本草纲目》记载三七清朝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350多年间,以广西田州三七(通称田七)闻名并畅销海内外,而云南三七尚未名于世。王朝梁等《三七原产地考证》一文,避开《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本草从新》《植物名实图考》等本草学重要著作,仅从云南地方志和近年地方性文献考证依据而作出“云南文山州不仅是三七的主产地,也是三七原产地”的结论是不足为凭的。即使按地方志记载,也是广西云南为早。《广西通志》(公元1683年,较1757年《开化府志》早74年)载:“三七南丹田州出,而田州为妙。[8]”《镇安府志》(1756年)载:“三七……小镇安土司出。”[9](今广西靖西县南坡乡及安德乡一带)。曾任镇安知府的江苏阳湖(今江苏省武进县)人赵翼(1727~1814),在其所著《簷曝杂记》(1766)一书中,对广西野生三七的生境及变为家种的时间、地点、方法等作了记述:“皆生大箐(按:指树木丛生的山谷)中不见天日之处,所有人采其子,种于天宝(今广西德保县)之陇茼、暮茼,以树蔽之,不使见天日。”[10]可见,三七原产地应是广西田州[11,12](包括今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等地)。而非云南文山州,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三百多年间,也以广西田州为主产地。 论文代写。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