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忘了要搭一座桥【搭一座思想上的桥,我们过去】

一座桥一场“运动”  陈一飞      一座桥,是经济实力的见证,更是思想解放的成果。

一场“运动”,究其实正是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寻找和构建一座理想的桥      1      “世界第一长度跨海大桥建成”。

近日有关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报道成为点击率很高的资讯。

这座跨杭州湾的海上大桥,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7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总投资约107亿元,浙江民营资本大量投入,占大桥建设资本金的50%,又位居上海一杭州一宁波经济发达的三角地带中心,自然万众瞩目。

同样引来万众瞩目的,还有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座桥,一场运动,恰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偏偏又兴于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也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值得深思。

2      说到桥,没有比天津人更熟悉和亲近它的了。

天津“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是一座以水文化为依托的城市。

河多、水多,桥梁也多――如果把天津海河以及流经天津的河流上的桥梁数加在一起,总共有一百多座,这在全国大城市中屈指可数。

金华桥,解放桥,金刚桥,金汤桥,海门桥,大沽桥……这一座座从不同历史时期走来的惊鸿般写意又纪实的桥,与天津人,与天津经济紧密交织。

桥,几乎成了天津文化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

从隔绝到贯通,从闭塞到开放,从此岸到彼岸,从不可能到可能,这是桥的功能,也是桥的品性。

桥助推了天津发展,也见证了天津的辉煌。

贯通,开放,也理应是“桥之都”的人们骨子里一种难能可贵的性格。

这性格曾经让天津这座北方名城几度荣耀几度辉煌。

现如今,天津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彼岸已清晰可见,那就是“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经济引擎”。

此岸则是天津现有的面目,虽基础雄厚但差距不小。

由此岸到彼岸,我们亟需为自己的思想一座桥。

――思,然后行。

思想上贯通了开阔了,实践中才可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3      解放思想,现在是个很时尚的政治术语。

来自广州的报道说,十七大后履新的地方领导们正在普遍地强调“解放思想”,其中包括引人注目的新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不过引发传媒最多注意力的,则是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今年1月25日上午,在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有记者现场统计,汪洋在近两个小时激情洋溢的讲话中,至少有22次讲到“解放思想”。

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还能不能‘特’,关键看自己。

如果现在的广东不能‘特’,缺少‘特’,那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   《南方周末》著文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否已经启动?值得期许。

”又有消息说,今年十一月中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4      分析人士说,可以预计未来十个月,“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这两个词汇将不断进入官方话语的重要位置。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桥资金的50.25%来自浙江的17家民营企业。

浙江此举为民间投资破冰传统垄断行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样本。

此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类似这样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民间资本的禁行区。

许多人感慨说,在全国许多地方对要不要发展民营经济畏首畏尾尚存疑虑的时候,浙江早已解放思想,开辟了一方民营经济的艳阳天。

现下,正当全国许多省市喊出“向浙江学习”的时候,浙江又勇敢地往前迈了一大步。

跨海大桥经济意义更是非同寻常。

大桥将宁波至上海间的距离缩短了近一半,不仅可以减轻几近饱和的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而且将宁波包括浙东一并纳入上海经济圈,使长三角南翼地区能更便利地接受上海经济、技术、智力的辐射、接轨浦东,进一步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的新飞跃搭建了十分便捷的平台和通道。

可见,跨海大桥是浙江人思想高度市场化的产物。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当时还受制于计划经济思维的浙江因担心资本、人才倒流,还曾逃避对接上海呢!当然,他们很快就被市场给“蜇”痛了。

――在1994年左右外资大规模进入上海浦东及上海周边地区时,因浙江人的消极态度,沪杭高速公路嘉兴段的建成晚于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的建成,交通条件的不利致使嘉兴失去了引资的大好时机。

据嘉兴公布的资料称,当其累计吸收外资在8.9亿美元时,同期的苏州已达到118亿美元,无锡也达到52亿美元。

有着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或许更能理解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功能和使命了。

5      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此番为何率先开展思想解放“运动”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基于当地市场经济演进到一定程度以后、追求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之所需。

广东经济发展快,但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结构不够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

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不多;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依然趋紧,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等。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发展程度越高困难越大问题越多,解决这些问题又无可循之道,只能靠解放思想,用新的思路来解决。

一座桥,是经济实力的见证,更是思想解放的成果。

一场“运动”,究其实正是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寻找和构建一座理想的桥。

身处桥之都的天津人,几乎每天都会在各种各样的桥上穿行,基因里本不乏桥之贯通、开放之品性,血液里亦不失敢为天下先、能为天下先之真性情。

在眼下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革除旧观念,解放思想

说到思想解放,中国人或许因为过于熟悉这个词汇组合反而很少深究其义。

前不久两会期间,广东团接受媒体采访时,一位外国记者问汪洋,很多外国人包括他自己在内,都理解不了“思想解放”到底是什么意思,请汪洋解释得明白些。

汪洋笑着说,社会的各种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人们的认识要跟上事物的发展,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制定出的决策才能够科学。

这就是思想解放,没有什么更深奥的东西。

滨海新区的定位,我们天津市的定位,国家给了我们解放思想的广阔空间,因此,无论从政策面还是从上到下、各行各业,天津都有解放思想跨步前行的基础与期盼。

套用汪洋的话来说,如果现在的天津再不轰然雄起,那是我们的认识没有跟上事物的发展,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

因此,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思想一座桥。

这座桥,就是市场化,就是思想上的市场化。

珍爱,天津的桥  董木楠      结束了国庆七天长假,今天,要上班了。

早上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假期里与枕头充分亲热之后的我有点儿精力过剩,自行车骑 的飞快,左扭右拐地超车无数,把所有两个轮子的代步工具都甩在身后。

飞驰在一年以来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一次的熟悉道路上,我心情愉悦地回味着假期里的可爱遭遇,想象着我即将听到的哪位去了某旅游城市的同事的抱怨,还有大家被假期滋润得精神焕发的笑脸,自己不由得也弯了嘴角。

心情真好――在我看见那块白底红字的告示牌之前。

“大光明桥断交施工,请绕行。

”我就这样愣在路边,脸上带着没来得及隐去的笑容。

早展的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很凉,我在海信大厦的阴影下不知所措地站了两分钟,才重新骑上自行车,别无选择地穿过曲阜道,去寻找另一座能把我从河西带到河东的桥。

那天早上,我奋力骑过那座我之前只是远远望过的保定桥,近距离地欣赏了桥头的“风帆”,然后穿过交错的道路,在路标的指引下艰难地找到了我的目的地。

到了公司我才发现,不知道大光明桥断交施工的似乎只有我一个。

大家看着我一脸的讶异和尴尬都理解地一笑了之,而我却还在回想早上的遭遇,甚至好多天都不能停止。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几乎每天都在尝试新路线。

因为时常不可避免地绕了远路,所以花在路上的时间几乎变成了原来的两倍。

我无可救药地怀念起那座正在重修,不见面目的桥,怀念起它承载着我的生活的那些日子,怀念桥上的那些别样的风光。

春天,潮湿的风吹落过我头上的荷边帽子,帽子掉到河中,莲花样地漂走了,我伏在栏杆上望着那也许会被鱼儿拾到的帽子,为春风开的小玩笑哭笑不得。

盛夏,我撑着伞躲避桥上微斜的日头,却见桥边有垂钓的人泰然自若地稳坐在阳光下,他不怕热么?只是,面前的一竿一篓一池水就是那一刻他眼中的全部。

秋天,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龙舟队在海河里训练,引得人们驻足观看。

从没看过龙舟比赛的我在桥上注视着彩色的龙舟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振奋人心的鼓声是那时那刻最动听的声音。

寒冬,我裹着大衣迎着北风艰难地骑行,几欲放弃这种最节省时间的上班方式,厚重的衣服让大家的动作变得笨拙而缓慢,桥上摆摊儿卖手套帽子护膝的小贩生意特别的好。

而河边,却有冬泳的人活动完筋骨,跳入冰冷的河水中。

冬日的橘色太阳下,穿得圆滚滚的赶路人和几乎光着身子的冬泳者相映成趣。

这就是大光明桥在我眼中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于我经过她的每一个日子。

这桥,桥上的车辆行人,桥下泛着微波的河水,河边的人和物,甚至夜晚时远处点亮五彩射灯的建筑,都是属于桥的美景。

我曾因贪恋河水的波光而在桥上久久地流连。

也曾因看了动人的小说而在桥边暗自垂泪,我抚摸过桥头石上刻的修建年份,因为那正是我出生的一年,而今,那一处的风景已欲见而不得见了。

也许,大光明桥的断交施工并不会给人们带来太多的不便,只是不知那些曾经也每天经过的人们会不会和我一样时常怀念那些已逝的平常日子。

是的,怀念,但不惋惜。

它承载了我们许多值得回忆的日子,但是这座与我同岁的桥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霜岁月,在它身边也新建了两座造型独特、光彩照人的跨河大桥保定桥和金埠桥,在它们的辉映下大光明桥显得黯然失色,对它的改造也是海河改造工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当旧貌换新颜的大光明桥再次成为许多人每天的必经之路时,相信我们得到将比那些曾经的美好更丰盛,更绚烂。

如果没有大光明桥的断交改造,我也许至今也不会去关注那些以不变的姿态横跨在海河上方的一座座桥梁,以前似乎只把它们当作道路的一部分。

我不能控制自己想要去看看它们的欲望。

于是,那个周末,我约上朋友,去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解放桥。

朋友说:“我2006年底从外地出差回来,一出火车站就看见土黄色的解放桥,吓了一跳。

那时不知道解放桥进行了整修,还以为自己变色盲了呢。

”我听了笑得肚子疼。

可是想想当时自己看见解放桥被油饰成土黄色时,不也是同样地感觉难以接受么?我固执地认为还是以前的蓝色好看,直到得知这种颜色是经过验证最能使铁架建筑显得雄伟高大的颜色,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也是用的这个颜色时,才慢慢从心里接受了它。

后来才知道,解放桥上的涂料并不是用来装饰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大桥的铁结构不受锈蚀,让这座老桥的钢筋铁骨能继续硬朗地横跨在海河之上。

解放桥几乎是海河上众多桥梁之中我最熟悉的一座,不是因为我经常通过其上或徘徊于其旁,而是因为一张照片。

那张照片被放大了摆在我家的客厅里,照片上,四岁的我在开满串儿红的花坛前微笑,背后就是二十年前的解放桥。

解放桥的形象就这样在我的目光一次次有意无意地经过那张照片时,深深地印进了我的脑海。

我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张照片来摆。

我想,即使问了,妈妈可能也只能用“感觉”来作答吧。

解放桥本身就是一座感觉的桥,祖祖辈辈的天津人都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愫。

曾经,它一只手牵着天津东站,连接贯通全国的铁路动脉;另一只手挽起昔日的金融街,将世界带给天津,也将天津展示给世界。

曾经,它用双肩担起无数过往的车辆,钢铁的骨骼发出悦耳的鸣响;还将身躯徐徐开启,让货轮从宽、阔的胸中驶过。

后来,它老了。

岁月斑驳了容颜,风霜锈蚀了关节。

一座座新桥在身边跨河而立,现代化的城市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可是,真的老了么?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却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充满了现代感。

它不是海河上最长最宽的那一座,却是许多人眼中天津的标志性建筑。

它明明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耄耋老人,却在人们的巧手下被修葺一新,重新被赋予了少年般的青春。

这就是解放桥。

也许,今天的你,身上的车辆不会再如以前一样拥挤,因为有一座座新桥分担了你的压力。

你已不再只是一座桥,更是我们珍爱的精神印记,我们只要你恒久不变地屹立在那里,拥抱着蜿蜒的海河,在河水里映下你的倩影,用那见证了历史的身躯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腾飞。

海河蜿蜒着将天津一分为二,河水为城市注入了活力,而海河之上座座桥梁的变化正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

它们将海河两岸联系在一起,成为城市生活的纽带。

这个城市如果没有桥粱就会像肢体离开了神经,而我们思想如果没有桥粱,就会找不到思想发展的途径,失去创新和发展的方向。

现在的我每天都通过大光明桥边不远处一座临时铺设的专供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木桥往返于公司和家之间,木桥太窄,非常拥挤。

不过,有报道说正在改造的大光明桥将在今年4月全线通车,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那据说将矗立在桥头的射手座雕塑,还有在我们思想的桥梁引导下的,更辉煌的明天。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