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京城靓丽的风景_京城风景

北京之夏宛如一个知性、多情的靓女,一年比一年更俏丽。

装点这座城市的,是那些或随意或精致的寻常百姓的服饰

街头巷尾,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的服装新潮流,像是流动的彩绘,传送着城市美的信息!      衣着打扮,古往今来都是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流行色彩和代表风格罢了。

京城,又首先是一座文化古城,交融的文化碰撞,亦即在服饰上镌绣着深刻的记忆,它像历史上的一个个符号一样,留下京城变迁的年轮。

衣着的历史演变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出土的骨针和25000年前北京山顶洞人时期的实物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缝制兽皮衣物,并用兽牙、骨管、石珠等做成串链进行装饰。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穿着(包括服装和饰物)不断发生变化。

秦汉时期,服装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样式。

辽金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族先后入主中原,少数民族服饰与汉族服饰不断融合,对北京地区人们的穿着产生很大影响。

到了清末民初,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北京服装的色彩和样式突破了传统道德与审美观念。

同时。

将满汉服饰加以融合,从而使京城衣着绽放异彩。

男穿长袍、马褂,女性着旗袍,是清代北京服饰的一大特色。

时至今日,人们在商店里还能偶见出售的那种对襟的小棉袄,即当年马褂的翻版。

而旗袍则以传统经典服饰被保留下来,在喜庆的婚礼,以及大型文化及商务活动中,通常会看到旗袍眩目而靓丽的风景。

从“蓝蚂蚁”到“花蝴蝶”    服饰既是历史的一种符号。

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建国初期乃至更长时间,北京居民的衣着基本上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1954年,国家对棉布实行凭票供应制度,直到1984年11月,布票和棉花票取消。

据《北京青年报》记载:1962年,王府井百货大楼出售一批纳鞋底用的白线绳,不收布票,引起众人抢购,买回去后人们把线绳拆开,织成线衣线裤,以替代毛衣毛裤。

同年,公共汽车公司对售票员衣服磨损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表明:14路公共汽车共有售票员66入,实查42人,衣服上有补丁的21人,占实查人数的50%。

23路一售票员一身衣服就有10块补丁,可见穿着之艰难。

文化大革命前,北京居民穿戴的主色调是蓝加黑,男性流行“列宁服”和“中山装”。

文革期间,不分男女老少,盛行“军绿”、“警蓝”。

“远看一大片,近看灰、黑、蓝”,就是那个时代北京人在穿戴上留给人们的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人的服饰逐渐从单调走向多样。

其形象的比喻莫过于意大利《全景》杂志的评论,日:“以前人们曾把中国人叫‘蓝蚂蚁’,现在他们已变成‘花蝴蝶’!”   “蓝蚂蚁”的故事意味着一种面料的没落,同时也孕育了无数服饰的新生。

首先是面料的多样,化纤布、呢绒、绸缎和毛线等和棉布一起逐渐填充了人们服装的追求。

然而,布料的消费并没有持续太长,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得成衣消费成为服装消费的主要方式。

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北京居民平均每人一年购买3―4件衣服,而90年代,已经很难对衣服的数量进行统计了。

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到1796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加1741元。

其中,人均购买各类服装支出达到1255元,占衣着支出的2/3以上。

服饰的变化,折射出北京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昔日蓝色的主基调已绽放出五颜六色、竞相争艳的多彩生活。

简约、时尚、新潮      初来首都的外地人,看到北京街上许多不起眼的打扮,可能忍不住要暗暗说一声,北京人穿得也不过如此!细心观察,不难看出北京人在服饰眼光上的特别。

首先是北京的年轻人,作为大众服饰的主流消费者,表面上看。

北京的青年人比外地的同龄入要朴素得多,男男女女都没有那么多的花样翻新,不过这种朴素是更国际口味的简约、时尚、自如和干净利落的那一种。

北京城市的国际性助长了北京小伙或北京小妞的自信心,形成了满城尽是POLO、CK的T恤和牛仔裤,甚至更多。

一个城市服饰城市的风格大有关系。

穿戴是一种文化现象,北京毕竟是古都,景物壮观而福泽深厚,再多的“IN”、“COOL”,也一时无法改变北京整个城市的凝重大方。

至于街头巷尾的民工,火车站前风尘仆仆的外地游人,机场刚刚抵达的国际旅客,他们都很快融合在北京这座都市的人群中。

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穿着也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衣饰!      不能不说的“老字号”      “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腰缠四大恒。

”这是一句自清末以来在老北京流行的顺口溜,意即“头戴、身穿、脚蹬、腰缠”这些字号的东西才最体面。

当时的北京人以穿戴这些老字号的产品为荣,直到今天,这些服饰老字号仍在北京市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就说“瑞蚨祥”吧。

瑞蚨祥”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2006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被评为中国丝绸第一品牌,号称京城八大祥之首。

主营丝绸、呢绒、棉布、皮货等纺织品、传统中式服装服装制作销售。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的旗杆上,毛主席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这面被全世界瞩目的国旗,就是由瑞蚨祥提供布料制作的。

衣在“衣、食、住、行”中居首位,从御寒遮羞的衣着到新奇求美的服饰,其发展变化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醒目标志。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瑞蚨祥在研制传统服饰、打造民族品牌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一针一线,精益求精;一款一式,妙不可言。

瑞蚨祥以神话中形似蝉的一对母子“蚨”为图案,申报注册了自己的标识,并按国家质量标准,批量生产多品种、多款式的民族传统服装,从而使这个百年老店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产生了夺目的品牌效应。

20;O年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在不经意间会发现。

北京之夏宛如一个知性、多情的靓女,一年比一年更俏丽。

装点这座城市的,是那些或随意或精致的寻常百姓的服饰

街头巷尾,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的服装新潮流,像是流动的彩绘,传送着城市美的信息!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