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斋:把一块酱肉做成非遗品牌

六味斋的连锁店已经超过300家,2011年,六味酱肉传统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毕业论文网   如同北京人信得过全聚德,天津人离不开狗不理一样,太原人六味斋情有独钟。

每当钟鸣鼎食,六味斋的佳肴始终是太原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太原有这样的老话和说法:“杏花村里老白汾,太原城内六味斋”“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

为什么太原人六味斋如此钟爱?因为他们吃的是这个老字号品牌,吃的是这个老字号的手艺,吃的是这个老字号的传统风味。

太原人的话说:“我们最爱吃的就是这个味!”   六味斋的历史典故   六味酱肉起源于清朝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的北京城。

当时,有两名举子:一为鲁人,一为晋人,在京赶考名落孙山,盘缠所剩无几。

二人搭伙,在北京西单牌楼附近开设了一家熟肉店,名为天福号。

一天夜里,两人守灶煮肉、喝酒聊天,对饮过量,随之呼呼大睡。

一觉醒来,肉已塌烂于锅中,只好将肉起出锅来放到盘中放凉后出售。

但是看看锅中已成浓汁的肉汤,弃之又觉得可惜。

于是,他们便将肉汁涂到肉上一并出售。

谁知歪打正着,人们食后反觉肉质香嫩烂熟,味道更加鲜美,一传十、十传百,顾客盈门,生意火爆。

从此,两人便把这种煮肉的方法沿袭下来,酱肉由此而生。

后来,天福号最负盛名的酱肘子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遂成为御用贡品。

慈禧太后时,这位“老佛爷”为经常吃到鲜美的酱肘子,赐给送肘人一枚腰牌,作为进宫的通行证。

由此,天福号的酱肘子身价倍增。

六味斋”这个名字也是有讲究的,古有酸、辣、甜、苦、咸“五味”之说,六味斋这第六味,就是六味斋享誉至今的“香”!当年,这肉香味可是把慈禧都吸引得每餐必吃。

慈禧垂帘听政之余有三好,其中之一就是“精食”。

慈禧进食,极其奢华,月不食重样,款款须精做。

而且,最好的菜肴最多动筷三次,即撤。

一日御厨献上“酱肘花”,依惯例侍,御膳太监试过之后,夹一小片侍奉慈禧进口。

岂知香味扑鼻的酱肘花使慈禧凤颜大悦。

太监见状,紧夹上一片奉上,哪知进食从不言声的慈禧凤口微张,慢声细语道:“大些!”性情乖巧的太监即用金勺连放四五片送上。

只?慈禧连连细嚼,闭目品尝。

未几,太监又一勺奉上,慈禧仍吃不厌。

眼见一次动筷,两次用勺,三奉已毕。

另一侍膳太监依例撤菜,麻利地端起盛酱肘花的盘子要撤。

从不失仪的慈禧厉声道:“搁着!”吓得端盘太监立马放下盘子,跪在一旁。

从此,慈禧餐餐要吃酱肘花,此菜膳毕才准撤,打破了清廷皇帝进食每菜三奉即撤的规矩。

而且,侍膳太监都把酱肘花这道菜称为“搁着”,再不敢懈怠。

于是,“搁着”传闻,由宫廷大内传出,一时成为佳话,六味斋酱肘子搁着”之名,也不胫而走。

老字号的传承与发展   六味斋在将近300年的传承中,也经历了时代的动荡,生意的兴衰,“没有阎继红,就没有六味斋的今天”,这是全体六味斋人感同身受、发自肺腑的心声。

解放前夕,天福号在全国各地的分号纷纷倒闭,惟有太原六味斋以其“六味压三晋、香冠美群芳”的盛誉留存下来。

此时,店员只有4人,店面仅20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六味斋生产经营稍有发展。

1956年公私合营后,六味斋正式更名为六味酱肉店,发展为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产品逐步为人们喜爱,成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的必需品。

“***”10年期间,六味斋也遭受摧残,老字号牌被当做“四旧”横扫,店名改为太原酱肉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地方名优特产品又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六味斋的老字号得以恢复,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1995年,阎继红出任六味斋现代掌门人后,大胆改革,果断决策,使企业的档次不断提升,形象不断改观。

1997年,六味斋实现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企业从此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如今,六味斋的连锁店已经超过300家,2011年,六味酱肉传统制作技艺还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阎继红还提出了“咱们做的东西,首先得让自己和家人敢吃”的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理念,先后在阳曲、右玉建立了养殖、种植基地,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老百姓对食品的要求无非就三点:好吃、安全、健康。

六味斋食品的“好吃”被嘴巴奇挑的慈禧老佛爷亲自认证,阎继红又从源头上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六味酱肉外观呈酱红色或红褐色,肉皮油亮,红中透紫,香味四溢,用刀切开后,内部为粉红色,口感绵烂利口。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仅味道鲜美,同时因其特别配方要用文火慢慢炖煮6个小时以上,使饱和脂肪酸分解。

据化验六味酱肉饱和脂肪酸减少了30%到50%,胆固醇降低了50%以上,平时忌口追求健康的人,也是可以用六味酱肉来解解馋的。

由此可见,六味斋提供的并非只是一块酱肉酱肉背后,高附加值才是老字号经久不衰的胜利法宝。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