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六逸的“报章文学”思想】思想报告

新闻学发展到现在越来越专业化。

但在其起步时,新闻文学的影响颇大。

自中国报纸诞生之日起,古典文学就影响着中国报纸文体

“19世纪初,诞生了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

中国文坛不可能准备好一套报纸文体与之相适应,报纸不得不从中国古典文学的仓库里借用适合自己的文体

”①新闻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及文学新闻文体的影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首任系主任谢六逸先生就已发现,并提出了“报章文学”的观点。

文学新闻观:“报章文学”的理论基础   谢六逸早年负笈日本,对当时日本先进的新闻理念十分熟悉,回国后又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新闻文学两系系主任,既精新闻又潜心文学的实践,促使他提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文学新闻观。

他认为:“新闻学是个变种,是从政治变过来的,又有文学的成分,左是政治,右是文学,新闻居于二者之间。

”②同时他认为新闻富有文采,有助于新闻的传播,他说:“新闻有文,行而能远。

”③基于这样的文学新闻观,谢六逸先生分析了新闻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了“报章文学”一说。

他认为,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则文学涵盖新闻;但若细究文学的政治倾向,则新闻涵盖文学

文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许多学者视同为文化。

文学不仅指今天的文学也指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

谢六逸先生就认为文学是一个文化含义,是文化的表现,认为新闻含于文学之中。

“这文学二字的意义,在广义上包括了报章

即整个的新闻,都可以说是文学

这种说法,似乎广泛,其实不然,因为广义的文学原可以解释作依于语言――文字发生后――的文化表现。

”④   但深入探究新闻的本质,新闻文学的关系又是另外一种情形。

谢六逸先生认为新闻是一定的社会意识所造成的,是社会舆情的反映,新闻的触角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联系比文学更为紧密。

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往往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有时还会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脱节,甚至会成为社会的麻醉品。

可以说,新闻文学有着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内涵。

新闻决不是以文学的现象为对象的,新闻的意识,是属于更广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学术、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及其他社会一切方面的认识,是新闻意识的世界。

”⑤   但文学是作家以文字来干预生活的一种手段,明显会染上作家的阶层属性,因此若从文学社会属性立论,文学新闻之间又是密切相联的,文艺现象其实可以是广义上的新闻报章文学

报章文学和文艺的关系很密切。

实际上,文艺也不过是文化之阶级之表现。

所以,布尔乔亚的政治小说或社会小说及普罗文艺等,决不是报章文学范围以外的东西。

”⑥   谢六逸从自己的文学新闻观出发,通过辨析两者各自的含义、性质,认为从广义上讲报纸上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当成文学形态来看,文学涵括新闻,从而充分地阐述了“报章文学”的思想。

报章文学”实为“新闻文体”   对新闻文学关系充分论述之后,谢六逸先生新闻的功能出发,将新闻文学中剥离出来,并鞭辟入里地对“报章文学”进行了界定。

新闻原是事实的报道,尤其是从国际事情的报道开始的,可是,不久,就进化到以政治的评论做中心了。

……由于评论报道的关系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报章文学

……前者是论说,后者便是杂报。

这二要素结合构成的报章文学,仿佛氢气和氧气作成水一样。

”⑦可见,他所说的“报章文学”实为“评论”和“报道”两种新闻文体

他认为报纸上的评论性文字包括社论、时论、来论、时评等,而报道性文字包括电报、长篇通讯、简短记事等。

从理论上讲,他认为评论报道都是以新闻现象为题材的散文,都属于广义上的“报章文学”。

但从当时报纸的实际构成看,各种记叙文即“报道”是报纸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谢六逸先生所谓的“报章文学”在狭义上就专指“报道”,略称为“新闻文体”。

他说:“报章文学狭义的解释,应该是:以新闻现象做题材的记叙文,略称新闻文体

”⑧这样,他就把“报章文学”的范围进一步缩小限定为电报、长篇通讯、简短记事等“报道”性文字。

狭义的“报章文学”脱胎于记事,自然离不开记叙,这是“新闻文体”与一般记叙的共同点。

但“新闻文体”毕竟不同于一般记叙文,“新闻文体”有自己的特点。

谢六逸对两者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提炼出了“新闻文体”的特点。

他认为“新闻文体”既要顾及记者的立场,但在记录事实时又具有客观性、简练性、时效性等特点。

但普通的记事文则没有那么多的约束条件。

他对两者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新闻文体与普通记事文有何差别呢?第一,新闻文体须顾及新闻记者的立场,对于事实的记录,纯以事实为对象,不掺杂空想或偏见。

……普通的记事纯以文学家个人的见解为立场,虽参加个人的偏见亦不妨……第二,新闻文体以简练经济为主,不取空泛或堆砌的描写。

……普通的记叙文字则可随作者的意思抒写。

……但在新闻文体,这种写法是不适宜的。

第三,新闻文体宜写现状,不宜用回忆录或专记文体,普通记事文学则不受此限制。

”⑨并且他以清代闵萃祥写的《观车利尼马戏记》为例,指出该文因为缺乏时效性,缺乏重要性等新闻要素,只适合作为副刊或文艺栏的材料,而不适宜以“新闻文体”的形式登载。

综上所述,谢六逸先生先把“报章文学”界定为“报道”、“评论”两种新闻体裁,接着又把“报章文学”缩小为“报道”这种新闻体裁,并且结合具体的实例,概括了“报章文学”的特点:报纸上的文章要客观、讲究时效、简约。

他就这样层层递进,十分严密地建构了自己的“报章文学”思想体系。

报章文学”的实践:“言林”体   谢六逸先生把“报道”、“评论”两者报纸上常用的体裁,称为“报章文学”,正是其“新闻有文,行而能远”文学新闻观的体现,即报纸战斗性的发挥,必须富有文采,才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如果说他在论证“报道”这一体裁时,更为强调的是这一体裁的新闻性要求,那么1935年9月至1937年11月,他主编《立报》副刊《言林》时所形成的“言林”体则既强调了“报章文学”的新闻性,又强调了文章的文采

谢六逸先生从其“报章文学”思想出发,在主编《言林》副刊时,强调报纸形式小而实质要大,即主张以短小精悍的文字来发挥报纸社会作用。

尽管在理论上,谢六逸先生把“报章文学”限定为记叙性的“报道”,但他在主编《言林》时,常常把“报道”与“评论”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言林”体文章以新闻事实为基础,是在新闻事实之上所做的一种评论

在体裁上,“言林”体标题醒目,紧贴时代热点问题;篇幅短小紧凑,但又小中见大,切中当时的社会问题,具有很高的品质。

在内容上,“言林”体文章意味深长,既有蜜糖也有刺,敢于坚持正义,倾向性明显。

“言林”体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紧扣时代事实而又富有文采,因而颇受读者欢迎。

“两年以来,大家都喜欢到这里来说话,而且抢说在先,所说的又大多针对现实,但仍不脱离文学的风格。

因此,才能撑持至今日。

这是编者最为感激的。

”⑩《言林》副刊的成功,证明了其“报章文学”理念的可行性。

至此,他的“报章文学”思想的内涵也再次彰显:新闻既要紧贴时代,发挥其社会守望者的职能,同时又要在不违背客观性、时效性、简约性原则的前提下,讲究修辞和文采,让受众喜闻乐见,这样才能传播广远。

以当代越来越精深的新闻学理念来审视谢六逸先生的“报章文学”,也许这一观点难免存在不足。

新闻报道在讲究客观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富有文采,这一基本要求并没有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观照,谢六逸先生的“报章文学”思想,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 释:   ①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③秋阳:《谢六逸评传》,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

④⑤⑥⑦《报章文学琐谈》,《谢六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17页,第319页,第319页,第318页。

⑧⑨《什么是报章文学》,《谢六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11页。

⑩《编辑余墨》,《谢六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98页。

(作者为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编校:董方晓。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