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让奥运圣火更明亮 奥运圣火

2008年到了,圣火即将点燃。

作为东道主通讯社新华社如何组织北京奥运会报道呢?      一、新华社报道奥运会的历史      中国奥委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

1980年奥运会时,由于当时的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等国家没有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

新华社当初派了三四名记者赴莫斯科参加了报道

对于在此之前的奥运会新华社都是依靠驻当地分社的记者进行报道

所以说,新华社第一次真正大规模的报道夏季奥运会是24年前,也就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的,是随着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中国体育健儿首次全面登上奥运会舞台时开始的。

洛杉矶奥运会时,中国体育代表团由300多人组成。

国际奥委会当时给中国40多个记者采访名额。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通讯社在国家奥委会分配名额时是优先考虑的。

当初新华社获得了30个名额,第一次组成了大规模的报道团赴洛杉矶采访报道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从首次大规模报道奥运会时,就按照世界大通讯社通常做法,在主新闻中心(MPC)租用了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设立前方编辑部,从现场直接播发中英文等稿件。

此后,在连续6届夏季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社都延续了这一做法,在MPC租用办公室和专用发稿线路,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各项赛事和组织者的筹备工作,与世界各大媒体展开竞争。

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时,新华社由于直接从国际奥委会获得了采访记者名额,参加报道记者达到80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

我们在新闻中心租用的办公室面积达250平方米。

记者遍布在各个赛场,在雅典直接用中文、英文播发文字和图片报道,每天的中、英文发稿量分别达150多条、图片达500多张,为遍布国内的600多家报纸、200多家电台和遍布世界各地的10,000多家媒体服务,尽量满足用户的需求。

比如一些拉美国家的用户需要某场足球或曲棍球比赛的照片,我们都及时提供。

非洲国家的用户需要一些有关非洲运动员的报道,我们也尽量满足。

二、如何选派记者参加奥运会报道      新华社从一开始大规模报道奥运会,选拔采访记者的条件之一就是记者必须懂英文、懂体育。

奥运会报道中,不能进行语言交流或看不懂英文材料是很难进行深入采访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后的奥运会报道中,记者还要会熟练地使用电脑发稿、使用录音设备等。

洛杉矶奥运会时,新华社派出的记者编辑主要以懂英文为主,这些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了多年的体育宣传报道

记者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为奥运会期间的报道打好基础。

1984年奥运会时,虽然新华社第一次采访报道奥运会,但该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的报道,就是新华社首先向全世界播发的,引起了其他通讯社的注意。

通讯社报道来说,时效历来是第一生命,就如同现在的网络报道,雅典奥运会上国内几家大网站在时效方面展开的竞争大家都有所闻。

新华社在洛杉矶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的报道上取得成功后,日本共同社的编辑当天还到新华社办公室,提出派记者新华社记者一起采访,了解新华社记者是如何采访报道的。

此后历届奥运会报道中,新华社都派出最强的阵容,为众多的媒体用户服务。

即使在1984年奥运会上,为了争抢时效,新华社特意租用了当时在发达国家刚投入使用的寻呼机,加强记者编辑部之间的联系。

雅典奥运会新华社租用了无线局域网传输系统,编辑可以在现场指挥记者,在现场对图片进行处理,使图片更直观、更生动。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图片的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时效。

同时这也对编辑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采访奥运会记者的装备更加现代化了,这也使得记者的角色在慢慢转变,要求记者必须是“全能”和“多面手”。

以前文字记者只是单纯写文字报道,现在文字记者有时还要兼任摄影记者、音频记者要完成的任务。

雅典奥运会上,新华社每个记者都配备了手提电脑、全新的录音设备和数码相机。

文字记者在承担英文报道任务的同时还要采写中文报道,还要承担音频采访,有时还兼顾拍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记者的潜能。

记者随身携带录音机和数码相机,在采访运动员或官员时,只要把录音机放在旁边,录下声音,随后传到编辑部,编辑部即可编辑成音频报道及时提供给用户。

三、新华社如何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      北京奥运会将是新华社在家门口与世界大通讯社奥运会报道进行的又一场激烈竞争。

2006年10月,国际奥委会授权新华社担任第29届奥运会东道主通讯社,同时组建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

国际奥委会希望新华社通过对奥运会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在北京奥运会整体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中国的视角带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来,确保对东道主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对于新华社来说,除了报道奥运会、满足世界2万多家媒体用户的需求外,还要承担好东道主通讯社的任务,完成好国家摄影队的拍摄任务。

所以,北京奥运会报道将是空前繁重的。

对此,新华社早已开始了准备工作。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新华社即开始有意识地为2008年奥运会报道进行人才储备和实战演练,不仅雅典奥运会,而且釜山和多哈亚运会也成为新华社演练阵容、锻炼队伍的场所。

北京奥运会时,新华社享有与国际奥委会认可的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同样的权利,国际奥委会直接给新华社分配了200多个注册记者名额,人数较雅典奥运会时又有大幅度提升。

同时,新华社还将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设立600平方米的办公室。

届时,新华社每天将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文、阿文和葡文等7种语言文字向全世界播发报道

为更好地履行东道主通讯社的职责,2006年年初,新华社成立了北京奥运会报道筹备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文字、图片、音频、网络等报道,了解国内外媒体用户的需求,制定奥运会报道计划,不断加大对北京奥运会宣传报道的力度。

同时,新华社还密切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更新记者采访报道用的装备,届时将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新闻报道

2005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运动会期间,新华社派出了150人的报道团,按照奥运会报道规模,在全运会上对编辑记者进行演练。

主要目的除完成全运会的报道,满足用户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让记者编辑熟悉各个体育项目,熟悉规则和报道要求,从全运会的报道中开始考虑奥运会报道,跟踪世界上运动员的动向,为奥运会报道作好准备。

除了进行报道人才方面的储备外,报道北京奥运会还有很多事情要提前进行

不仅要考虑记者的吃住行、设备配置等问题,还要提前进行记者的分工、人力安排等等。

作为一个报道团同时还要规划哪些项目是重点报道,哪些项目可以放弃或者采用大会新闻公报;哪些新闻是通过盯着电视完成的,哪些是要数个记者合作完成的。

新华社每逢重大报道都要印制一个报道手册,内容包括记者联系电话、住宿房间、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发稿要求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另外,对记者还要提前进行职业道德、外事交往等方面的培训。

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竞争将会是非常激烈的,对于体育报道要求的专业水准也越来越高。

这启示我们在北京奥运会时,报道上要想高人一筹,就必须尽早开始各个层面的人才培养。

培养一批既在宏观上有把握能力,策划、协调、应变能力强的编辑,同时要培养一批会使用新技术的摄影记者和专业型的文字记者,还要培养一批对分管项目常年跟踪、熟悉项目的特点、熟悉教练的一线骨干记者

另外,还需要培养一批虽然不在体育采编岗位,但是热爱体育报道,能间接性参与体育报道记者

雅典奥运会报道情况看,随着新技术的推进和网络、短信等用户的要求,图片的需求越来越大。

世界大媒体的报道构成、人员结构也在进行调整。

比如上届奥运会,美联社派出了80人的摄影记者队伍,占总报道人数的三分之一。

奥运会四年举行一次,每次的报道无论从组织指挥,还是发稿手段和通讯技术设备的配备,又各不相同。

每届奥运会,世界各大媒体如同运动员在赛场上比赛一样,总是提早策划,不断采用新技术,研究报道的新思路,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朝着要高出对手、战胜对手的目标而努力,在新闻竞争更加白热化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在2008年奥运会上,新华社将尽全力让奥运圣火明亮

(作者为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新华社体育部主任)。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