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性嗅觉障碍的超微结构

关键字:嗅觉障碍   人体嗅觉是一种功能复杂且知之甚少的化学感受器,易受异味、化学性毒物等多种因素的损伤。

由于其位置隐蔽致取材困难,对其功能和损伤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啮齿动物(如鼠、兔)。

本文报道8例因鼻窦炎而引起的嗅觉障碍患者嗅粘膜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人体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嗅觉障碍患者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0.62±8.73岁(23~70岁),病程4.78±10.21年(3个月~2年)。

其中嗅差3例,失嗅症5例。

患者均有较长的鼻窦炎史,否认有颅脑外伤或家族史。

临床治疗后患者嗅觉均恢复正常。

在鼻腔内窥镜下取患者上鼻甲嗅区粘膜,迅速投入3%戊二醛—1.5%多聚甲醛固定液,1%锇酸后固定,梯度酒精脱水,环氧树脂618包埋、切片后,醋酸铀、枸橼酸铅双重染色,HU—12A型电镜(日本日立公司)观察摄片。

2 结 果   鼻腔内窥镜肉眼观察,部分患者嗅粘膜颜色较苍白,轻度增厚,其余未见明显改变。

电镜下嗅粘膜由嗅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嗅上皮层细胞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多数区域为3层排列,浅层多为支持细胞,中层多为嗅细胞,底层为基细胞,但中、浅层细胞排列不明显支持细胞与嗅细胞可混杂在一起。

有的区域上皮细胞脱落为2层细胞或仅剩单层基细胞,甚至上皮缺失,基膜裸露,其下方为浆液性腺体即嗅腺。

细胞支持细胞相隔排列,少数区域嗅细胞与嗅细胞并排,彼此形成连接复合体。

有的区域嗅细胞消失,多个的支持细胞成堆并排分布。

多数嗅细胞形态不甚典型。

典型的树突末端膨大形成嗅泡的嗅细胞较少见,内含丰富的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微丝,表面纤毛丰富,基体明显

多数嗅细胞没有明显变细,顶端亦未明显膨大形成典型嗅泡,嗅细胞可见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改变。

嗅泡上嗅毛常见脱落、减少或局灶性缺失,嗅泡表面光秃或代之以微绒毛

有的嗅细胞发生肿胀,胞质密度变淡,线粒体水肿或固缩,基质密度变淡,嵴断裂减少’或呈管泡状或形成板层状、指纹状或同心圆结构,偶见畸形巨大线粒体

有的线粒体明显退变形成自噬泡,内质网扩张甚至胞膜破裂。

有的嗅细胞固缩,胞质密度加深,体积缩小。

有的嗅细胞表面呈拱状隆起,或嗅泡明显肿胀,质膜破裂或嗅泡细胞器(如线粒体明显减少伴嗅毛缺乏。

嗅毛的横断面微管结构为“9+2”型。

细胞核呈椭圆形,常染色质较丰富,核周可见高尔基体及少量线粒体内质网

有的嗅细胞轴突胞质密度较高,含微管及少量线粒体

支持细胞亦呈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改变。

较多的支持细胞表现为固缩性改变,体积明显缩小,胞质密度变深,线粒体固缩或肿胀,数量减少。

胞质常呈片块状夹杂在嗅细胞之间,并与嗅细胞形成连接复合体。

有的支持细胞水肿,胞质密度变淡或变清亮,线粒体内质网扩张,质膜可见缺损。

顶部胞质可向表面隆起或突入,微绒毛减少甚至缺如。

有的支持细胞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坑状结构,表面微绒毛稀少且短。

支持细胞细胞器极性分布不明显,顶部质膜少见嗜锇性颗粒,而散在胞质中,线粒体数量亦减少,核呈椭圆形,常染色质较丰富,核仁较易见,核周可见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及少量线粒体

支持细胞内还可出现脂滴,常位于顶部。

支持细胞与嗅细胞表面可见连接复合体外,其余部位细胞间隙常见增宽,有时细胞明显水肿,淋巴细胞少见,偶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