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风与游观民风的艺术再现】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100题

摘要:上古伏羲文化的遗风、使祀虞帝、太姬好巫,再加上以楚风为代表的邻国巫风的影响,众多因素的合力促使陈国巫风盛行,这是陈国最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质,也是《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在《宛丘》和《东门之�》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宛丘》和《东门之�》反映了女巫祭祀歌舞,贵族青年男女游观的民间活动,陈国盛行巫风文化也得以延续和传承。

关键词:《诗经•陈风》 主题 巫风游观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①不仅仅是时代,民族、地域同样对作品的风格产生影响,使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陈风》是十五国风中特色最鲜明的组诗之一,其诗风是陈国历史文化的艺术再现。

巫风盛行陈国最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质,是《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这在《宛丘》和《东门之 》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探讨两首诗的主题,首先要探寻其产生的特定时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多种因素为陈国巫风盛行提供了土壤,首先是上古伏羲文化遗风的影响。

直至今日,河南省淮阳之地仍存巫舞和祈子之风俗。

据载淮阳城北的太昊伏羲陵,当地俗称人祖庙,始建于春秋。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都要举办庙会,进行祭祀活动。

其中肩挑花篮跳舞的活动,源于上古的“担经挑”,又称“担花篮”,既是颂扬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等功绩的祭祖形式,也是求子还愿的一种形式。

②这种担花篮活动正是上古遗风的表现形式,延续至今。

其次是使祀虞帝的原因。

陈国受周武王之封,为帝舜有虞氏之后。

据《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封帝舜之后于陈。

”又襄二十五《左传》载郑国子产语:“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汉司马迁《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这说明陈国始封胡公为舜的后代,周武王目的是使祀虞帝,这样在“祭祖礼神的活动中,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因为‘巫能通神’,并善于以歌舞迎神。

上有所好,下必甚矣,这应该是陈国巫风所以昌盛的一个重要原因”③。

第三是周武王的女儿太姬好巫。

汉班固《汉书•匡衡传》载匡衡《上疏》:“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由此观之,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

”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陈本太昊之虚,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

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陈诗》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

’又曰:‘东门之 ,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此其风也。

”汉郑玄《诗谱•陈谱》:“陈者,大 戏氏之墟。

帝舜之 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

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是曰陈胡公,以备三恪。

妻以元女大姬。

其封域在《禹贡》豫州之东,其地广平,无名山大泽,西望外方,东不及明。

大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

”据此可知,陈国巫风盛行,是受到了武王的女儿太姬的影响,民俗化而为之,历代都有信奉此说者。

对此亦有学者提出质疑,宋王柏《诗疑》卷一:“太姬歌舞,其民化之,遂至于此。

以武王之圣,太姜之贤,闺门之训,不宜有是。

”清顾镇《虞东学诗》卷五引申为:“太姬为圣王之女,沐浴大姒邑姜之化,宁有习尚巫觋喜乐歌舞之事?《左传》史赵称胡公不淫,亦安肯 其夫人所好,旧说殆未可信。

徐儆弦谓陈服于楚,楚俗尚巫信鬼,因之渐染其俗,其或然欤?”他们认为武王及太姜为圣贤,他们的女儿不会有好歌舞、信巫鬼的行为,即陈国巫风盛行并非太姬的影响,而是楚风的渐染。

事实上,并不能因为武王圣和太姜贤,便认定他们的女儿就一定圣贤,因此并不能推翻陈国巫风盛行是受太姬的影响这一结论。

第四是以楚风为代表的邻国巫风的影响。

楚国巫风盛行,是不争的事实,《楚辞》中可见其端倪,如《九歌》就是屈原流放江南沅湘流域时创造的一组带有巫风性质的祭歌。

而由于地缘的关系,陈楚相近,影响必定所及。

张启成先生还论及与陈国相邻的宋国、郑国、淮夷,亦巫风盛行,对陈国本来就颇为盛行巫风,势必又起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论是上古伏羲文化遗风,使祀虞帝,太姬好巫,还是以楚风为代表的邻国巫风的影响,正是众多因素的合力,促使陈国巫风盛行,必然在诗歌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们考察《宛丘》发生的地点、人物、活动及表达的情感。

首先,探寻诗歌发生的地点,即宛丘的所在地。

《尔雅•释丘》:“陈有宛丘

”汉郑玄《诗谱•陈谱》:“陈,都于宛丘之侧。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宛丘在陈城南道东。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八:“宛丘,县南三里。

宛丘在陈,相传东夷族首领太昊伏羲氏都于此,后炎帝神农氏继都于伏羲之旧墟,易名为陈。

夏,陈为豫州之地。

商汤封舜后虞遂于陈。

西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那么,宛丘的具体地址在哪里呢?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连乡大朱庄西南隅。

考古挖掘显示,古城址高出地面3米到5米,正方形,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

经考古学者多方鉴定和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14测定,筑城年代距今已有4355±175年。

目前,它是我国也是世界发掘古城中较早的一座。

平粮台城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国家的形成、城市防御工事的建筑、土坯的普遍使用、陶排水管道的铺设、青铜的冶炼技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④平粮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即史书上记载的宛丘

宛丘的形状怎样呢?《尔雅•释丘》:“宛中,宛丘

”又:“丘上有丘为宛丘

”毛公为《宛丘》作传时称:“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晋郭璞注:“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

”恰与毛公相悖,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以四周高中间低洼的土山为宛丘,土丘上又有一个中间低洼的丘也叫宛丘呢?张启成先生认为可以想象成“圆形的露天祭台”⑤,可备一说。

宛丘的地点清楚了,虽然具体形状不可详考,但是宛丘文化功能古今学者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这是当时著名的祭祀歌舞之地。

据史料记载,再结合《宛丘》《东门之 》可知,宛丘在陈城东南,从陈城东门出,有专门通往宛丘的道路,两旁榆树、柞树连成片,风景优美。

那么,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之地,什么时间,什么人举行怎样的祭祀歌舞活动呢?   诗中两次出现“无冬无夏”,就交代了祭祀歌舞的时间,朱熹《诗集传》:“言无时不出游,而鼓舞于是也。

”即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一年中从不间断。

诗中出现的人物就是“子”,关于“子”的身份认定可谓是众说纷纭,历代有解为大夫、游荡之人、陈君、陈公子佗、陈国君臣、泛指、女巫等,根据文本上下文我们认为“子”是祭祀跳舞的女巫

“汤”音义同“荡”,形容舞姿摇摆,女巫使用鼓和缶作为打拍的乐器。

跳的是什么舞呢?“值其鹭羽”、“值其鹭 ”,鹭,指白鹭,一种水鸟。

原来是羽舞,女巫将白鹭羽毛做的舞具,或手持,或戴在头上,引人注目。

按《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 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郑司农注:“ 舞者,全羽。

羽舞者,析羽。

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

”即都是羽舞,形制皆同。

又《周礼•地官•舞师》:“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

教 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

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

教皇舞,帅而舞旱 之事。

”《宛丘》的女巫所跳的羽舞,或许是祭祀社稷之神的 舞,祭祀四方名山大川的羽舞,或许是为解除旱灾而举行雩祭时的皇舞。

据《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旱 ,则舞雩。

若王后吊,则与祝前。

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

女巫的重要职责就是发生旱灾时,为雩祭而舞。

至此,《宛丘》的本义浮现,是女巫祭祀歌舞,《宛丘》是对女巫的赞美,亦是陈国巫风盛行的艺术再现。

由于周代礼乐制度的解体,祭祀歌舞之地已有转化为“男女聚合游观”场所的趋势。

《墨子•明鬼篇》:“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祖是燕人举行祭祀游观的场所。

社是齐祭祀的处所,祭祀时,使客观阅军队,以炫耀武力。

桑林是宋的祭祀之地。

云梦是楚的湖泽,楚君游猎之地。

即祖、社、桑林、云梦已经成为男女聚合游观的场所。

如张启成先生所言,东周时期商业经济的活跃,社会伦理观念的变更,又进一步把各国神圣的祭祀中心逐步演变为男女聚合游观的场所。

据毛《传》:“国之交会,男女之所聚。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

陈国祭祀圣地宛丘,在国之交会经济活动兴盛的条件下,也必然成为男女聚合游观的场所。

再看《东门之 》,“东门”是指陈国都城的城门,宛丘在陈城东南。

诗中出现的“原”字,如何理解呢?毛《传》:“原,大夫氏。

”毛《传》认为是陈大夫原氏,而郑《笺》以南方原氏之女可以为上处。

孔《疏》遂引《春秋》“季友如陈,葬原仲”,认为是原氏。

宋欧阳修《诗本义》卷五:“原氏,陈之贵族,宜在国中,而曰南方之原者何哉?……子仲之子常婆娑于国中树下,以相诱说。

因道其相诱之语,当以善旦期于国南之原野,而其妇女亦不务绩麻,而婆娑于市中。

其下文又述其相约以往,而悦慕其容色、赠物,以为好之意。

男女淫奔多在国之郊野,所谓南方之原者,犹东门之 也。

”欧氏释“原”为原野⑥,类似郑国东门平坦的广场,所论甚确。

诗中出现的“市”字,又如何理解呢?《周礼•地官•司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

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说文解字》:“市,买卖所之也。

”明朱谋 《诗故》卷五:“所谓市者,亦非他有市也,因南方之原来游者众,故市肆具集,而百货陈焉。

今河北所谓赶集,广中所谓趁虚是也。

”“市”就是今天所说的市场、集市。

那“市”所处位置如何呢?据《周礼•冬官•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面朝后市,指面向王宫后面是集市,王宫在城内,集市在城南门外,反映了先秦时期都城的基本格局。

⑦可见,诗人吟诵之地包含了东门宛丘、南方平坦的原野以及城南附近的集市。

在这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之地,是谁在活动呢?子仲之子,是如《宛丘》中的女巫吗?非女巫

毛《传》:“子仲,陈大夫氏。

”正如《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毛《传》:“留,大夫氏。

”若是庶人,不足显其名氏。

子仲的“子”即贵族青年,是男,还是女呢?根据上下文我们认定是男青年。

这些贵族青年做什么呢?“婆娑其下”、“市也婆娑”,《尔雅•释训》:“婆娑,舞也。

”毛《传》:“婆娑,舞也。

”女青年因为爱好歌舞,甚至放弃了手中纺的麻,同爱慕之人一同去跳舞。

诗中为我们描绘了贵族青年从东门宛丘,从宛丘由东而南到南方平坦的原野,到城南附近的集市,他们流动式的表演着,一路舞来,感情激增。

多次相会后,便“视尔如 ,贻我握椒”,互相赞美、互赠礼物以示好,正是青年男女嬉戏调情的生动写照。

东门之 》是陈国贵族青年男女东门之 婆娑起舞嬉戏调情之作,是诗人对民间男女聚合游观活动盛况的一种赞美,亦是陈国巫风盛行的艺术再现。

宛丘》和《东门之 》反映了女巫祭祀歌舞,贵族青年男女游观的民间活动,陈国盛行巫风文化也得以延续和传承。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页。

②杨复竣:《淮阳伏羲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淮阳研究中心,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2008年版。

③张启成:《试论〈陈风〉》,《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4期,第86―90页。

④淮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阳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张启成《试论〈陈风〉》:“旧说谓:四方高,中央凹下的土山叫宛丘

但以诗中‘宛丘之上’、‘宛丘之下’的纪实来看,旧说似有误。

宛丘的命名来看,很近似《周礼•大司乐》中所说的祭祀天神的‘圜丘’,如果把宛丘设想成一个高达二丈的圆形的露天祭台,也许是较合事实的,因为只有这样,当巫女们在宛丘之上婆娑起舞的时候,宛丘之下游观的群众才看得清楚。

”   ⑥宋朱熹《诗集传》卷七、宋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宋李樗、黄 《毛诗集解》卷十五、宋严粲《诗缉》卷十三、元刘玉汝《诗缵绪》卷七、明季本《诗说解颐》正释卷十二、明朱谋 《诗故》卷五、明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卷三、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卷十六、清顾镇《虞东学诗》卷五等先贤皆从欧阳修之说。

时哲亦多以原野、高平之地、歌舞场等为解。

⑦李炳海:《〈诗经〉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

基金项目:邵炳军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春秋时期政治兴变与诗歌创作演化研究”(项目编号09BZW016)阶段性成果   作 者:杨延,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讲师,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编 辑:杜碧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