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下: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的联动机理

摘要:一国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是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二者能否协调发展对其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传统理论中对二者关系的规律性论断已经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下,二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单向关系,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网状的、立体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外贸结构;产业结构;联动机理      一、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具体可分为两大类观点:一种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种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相关文献   张亚斌(2000)从耦合的角度将外贸结构产业结构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认为这两个系统的演进作为国民经济结构运动的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1]。

王岳平(2007)从实质、动因机制等方面剖析其对技术进步继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指出产业结构总体上决定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2]。

蒋昭侠(2005)指出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的水平;而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反映,引导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3]。

原毅军(2008)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4]。

吴颖(2005)、赵东(2006)认为在产业贸易下,外贸商品结构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即产业结构决定一国外贸结构水平,而外贸结构反作用于产业结构[5~6]。

(二)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的相关文献   国内学者肖云(1994)、谭清文(1997)认为,在违反比较利益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国际贸易,不会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成长,而往往会造成产业结构畸形[7~8]。

黄晓玲(2002)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指出,静态的比较优势具有强化、凝固现有的产业结构的倾向[9]。

陈元(2007)也同样指出:一般而言,一个开放经济体在对外贸易国内产业政策扭曲程度较小的情况下,国内产业结构,尤其是可贸易程度较高的工业品应该和对外贸易结构比较相近,国内产业比重较高的部门也应该是出口较多的产业部门;相反,在对外贸易国内产业政策扭曲程度较大的情况下,则国内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偏离程度越大[10]。

综上,二方面的研究各有侧重,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

只是后者站在发展中国家更强调对立的一面。

但需指出的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理论中的规律性论断已经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

二、对外贸易结构产业结构耦合联动机理      (一)产业间分工下: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关系   按照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的产品生命周期是“生产—出口—进口”;而按照赤松要的雁型模式,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是“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

二者联系起来就得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产品循环,出现由产品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进而推动贸易结构,再由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演变趋势。

显然,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二)林氏逻辑下: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关系   关于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在国内颇有影响要数以林毅夫(2007)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本文称为“林氏逻辑”)。

该战略指出:禀赋是一国技术选择和产业选择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紧约束;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只有根据由经济体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才会在竞争中具有自身能力;通过资本积累速度的的加快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贸易结构优化反过来又带动了资本积累速度的加快,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结构得到提升[11]。

显然林氏逻辑下的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关系忽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作用,国际产业转移可以通过资本的积累和技术扩散效应,使一国突破要素禀赋的限制,实现蛙跳型跨越。

(三)新一轮产业国际转移下:贸易结构产业结构耦合联动机理   在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和信息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之前,国际产业转移基本呈现同类产业整体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依次梯度转移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全球化发展态势明朗,国际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上不同要素密集度的经营链条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异的国家之间梯度转移

1.外贸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的途径与机制。

(1)外贸结构通过提升要素察赋的途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中开放部门的增长。

首先,外贸结构通过不同程度地改变各产业的要素供给弹性,从而使那些受制于国内要素察赋的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次,外贸结构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各产业的产品需求弹性,进而使受制于国内市场容量的产业得到规模经济效应。

(2)外贸结构通过国际产业联系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

通过国际产业关联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除结构瓶颈,促进结构合理化;二是强化结构转换能力,促进结构高级化。

在这个过程中,外贸结构既可通过产业中间需求,也可通过产品最终需求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供求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而投入产出关系是生产技术水平的反映,所以,外贸结构通过影响生产技术水平的途径作用于产业结构[12]。

2.产业结构作用于外贸结构的途径与机制。

(1)产业结构通过外贸结构获取比较利益。

国际交换中,一国出口的是国际价值大于国内价值、本国具有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产业的产品;而进口的是国际价值小于国内价值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劣势产业的产品,从而获得贸易利益并在国际分工中形成符合本国比较利益的外贸结构

(2)产业结构通过外贸结构反映竞争能力。

国际市场上,一国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出口额及其比例表现出来。

产业竞争力越强,其出口结构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越高;而产业竞争力越弱,其进口结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越低。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竞争能力变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是一致的。

3.FDI的流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由比较优势转变为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

FDI的流动成为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母国和东道国存在技术差距,FDI一方面会强化东道国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无形资产的实现,另一方面增加了东道国的资金积累。

因此,FDI在东道国的产业布局,会影响其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其贸易结构

对于母国来说,将国内已经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用进口来代替出口,可以为其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

而且,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使得国外因素尤其是FDI对外贸结构产业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4.政府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

作为一国外生变量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对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也有重要的影响。

贸易政策是贸易结构形成的直接因素之一,是指一国或地区运用关税、补贴、进口商品价格或数量限制等政策工具,维护本国贸易或经济利益。

从性质和作用角度看,贸易政策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在自由贸易政策下,贸易结构一般会遵循国内或区内的比较优势结构;相反,在保护贸易政策下,由于贸易政策工具对进出口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贸易结构国内或区内的比较优势结构可能发生背离。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