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助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繁荣发展

在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面对当前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困难与困境以及国内外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克服困难、破解困境、参与竞争的重要战略勇气,成为推动并引领未来文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定力。恰是在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才能不仅仅着眼于文化市场的开拓与文化贸易的繁荣,着力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同时顺应文化发展规律,紧紧依靠文化信仰、信念、信心的强大力量,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一、经济学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文化自信的要义。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一方面要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进行历史剖析,另一方面又要从具体的社会发展形态加以理解,从而使相关认识更加多维全面。基于此,文化自信就不单单是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解读对象,在当今开放市场经济的背景和条件下,文化自信也必然具有鲜明的贸易经济的维度和特色。

文化工业的诞生到文化产业的形成,文化自信历经文化生产变革所引发的,在文化领域思想认识上的最初对抗、碰撞,进而发展到此后的产业主导、市场繁荣,应该说自信的生发土壤和动力源泉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的极大提升文化消费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以及文化市场普遍联系的建立使文化自信具备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加普遍的消费依托,以及更加强大的信念力量。

具体到在当下文化市场环境中,文化自信市场规律和文化规律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被赋予了平等、竞争、多样、开放等特征。文化自信不仅因大众在消费和体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过程中得以广泛树立和增强,同时也已经远远超越于个体文化劳动所包含的信念和信心,更以公司、企业等规模化、组织化形式呈现文化自信的主体存在,并在文化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中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丰富文化自信的内涵、提升文化自信的高度。

此处,必须重点提及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自信。伴随文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趋势,文化自信的开放特征日益重要和明显。在迈向世界文化市场的进程中,开放、包容的心态,竞争、合作的意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和体现。它绝非仅囿于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而是同时需要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全面汲取;它拒绝文化自负与自卑,但也同时摈弃媚外的文化心态。可以说,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放、认同、包容的积极向上的信念和信心状态。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自信不仅通过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贸易的途径实现并予以强化。贸易最初的动因在于互通有无。而在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交换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相应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可以增强交换和交易中的信誉和信任,为文化自信提升奠定坚实的市场交换行为基础。在交换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上是对文化市场交易行为的确认和实施,结果上是效用的满足以及效益的实现,由此使交易主体、消费主体以及相关利益主体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文化市场的运行以及未来文化文化经济的发展报以更强的信任和信心文化自信随之也会增强

此外,依据国际贸易纯理论,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跨国交易无论因比较优势、禀赋优势还是垄断优势等发生,价格差异,特别是品质差异所形成的优势无疑是其重要动因。而这种差异性优势,在文化贸易看来,恰恰是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消费的个体性和特殊性所需要和决定的,由此也成为国际文化贸易领域中文化自信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来源。

而从更深层次来看,贸易背后不仅是交换关系的确立,对于文化贸易而言,更是对所交易和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包含及传递的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这也是文化贸易因其在精神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独特影响而区别于一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特殊之处。可以说,国际文化贸易在形式上是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跨国交易,但事实上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易主体对对方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认可、认同并逐步接受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自信的全球化意义和战略影响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总而言之,在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文化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文化自信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其贸易经济维度已经成为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视角和切入点。而文化自信则在肯定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市场的信念、对竞争的信心,进而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的有力开展,并在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掌握话语权,从而能够对合理有序的国际经济、文化秩序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以文化自信解惑我国文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面对文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我国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并将其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这样的战略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无论从规模体量、结构增速,还是行业发展市场分布等方面均有可喜的进步。然而与发达文化经济强国相比,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在规模结构,特别是竞争力方面尚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同样面临诸多困难。在上述形势下,即便是精神层面的信念与信心文化自信在解惑和应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全球排名。

国际文化贸易规模和体量的全球排名不仅是反映贸易大国的重要信息,同时对文化自信也有着重要影响。2016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文化贸易全球化—2004—2013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显示,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到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值达601亿美元,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国279亿美元一倍多,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文化产品出口榜首。应该说,这一信息的披露对于增强我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决心以及文化自信是积极的。然而社会各界却并没有如想象中的欣喜自信。究其原因,排名第一的信息已经超出了人们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弱、逆差长期存在的惯常认识。尤其是因为除了常见的电影、游戏以外,金银珠宝,针织刺绣品,建筑的图纸,有收藏价值的动物、植物、矿物等都被包含在内,并没有反映出对外文化贸易结构的核心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如今步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对外文化贸易同样受制于结构优化和外部需求不足而承受较大的发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从战略调整的高度认识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困难。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起步晚,基础弱,能够取得当前的成绩实属不易。更重要的是,像我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应有的文化自信与逐渐生成的市场自信已然交融。因此,在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的支撑下,要有信心正确认识世界排名,有自信摈弃求大谋快,行业和地区无序扩张、粗放发展的思路,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夯实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补齐发展中创新不足、创意欠佳、优势尚弱、特色不明等短板,充分体现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中的文化自信

(二)全面审视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利益状况。

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从未缺席。然而其贸易经济维度的确是在对外文化贸易繁荣发展过程中更加突显并不断强化。事实上,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除了遵循经济规律,还必须顺应文化发展规律。文化经济同文化发展一样不是靠发号施令、一蹴而就的。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性劳动,文化生产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审美化特征分外突出。当将其生产成果置于市场交易时,这些特征并没有削弱,反而在交换中因影响和联系的扩大而被放大。这种影响和联系不是单靠交易的量和规模决定的,也远远超越了经济收益的增长,其对于消费者精神、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民族认同、国家交流、民间交往等社会效益更为深远和广泛。从这点看,对外文化贸易利益也远非经济学中的效用和福利所能概括。

因此,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不单需要经济自信,它更需要文化自信,需要对发展文化以及文化经济所饱含的信念和信心。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对外文化贸易逆差问题,客观分析逆差存在的原因,在提升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同时,坚决摈弃对外文化贸易领域的重商主义思想。要不仅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理解逆差是贸易发展的自然过程,同时重视对全世界优秀文化的进口和消费,一方面作为文化创新和本领提升的资源,另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总之,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不能完全算经济账,还要打社会效益牌,要关注全方位贸易利益的获得。

(三)辩证对待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中资源利用和市场开拓。

文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其开放特征和全球化意义愈加突显。而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外文化贸易体现和加强的。在上述背景下,对文化贸易中相关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就不能局限在一国一地、某些行业部门和公司企业,不能人为地划定界限和壁垒。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的心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决摈弃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崇洋媚外。一方面要对自身独特的文化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在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创新中加强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要用开放的视野加强对国外优秀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实现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基础上更高水平的创意、创新。

而在对外文化贸易市场开拓中,基于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要有足够的自信利用各种平台及科技成果,打破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市场开拓的手段和模式,布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全球格局。除了发达国家或地区传统的市场外,尤其要注意配合国家战略、外交发展目标,开拓那些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力有重要意义的潜在市场

(四)长远看待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消费群体的培育。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需要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和体现文化劳动者的创造精神,使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创作生产的第一线。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同样是一种精神性活动,对消费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欣赏水平等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文化自信离不开消费方的回应和接受。上述文化生产与消费较强的双向互动性要求创作者深爱文化、深信文化规律,有着极强的耐心和信心投身文化,不是简单的从营销角度将文化消费者视为衣食父母,而是要将其培养成为文化的同行者、相伴者,文化自信的重要践行者。

然而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自信,一方面获得了自信提升的有力途径,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因交易、获利动机的推动而一味地追求短平快,无标准、无原则地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忽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引领、教化等功能。因此,要增强对外文化贸易中的文化自信,就要摈弃短视行为以及唯利是图引发的文化焦虑。从长远着眼,厚植消费基础,在消费群体的培育方面既有耐心和信心,又要进行长期投资培育,着力增强文化消费自信

三、以文化自信助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对策措施。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这对于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而言无疑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然而文化贸易毕竟不同于一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在增强其政策扶持和市场动力的同时,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尚存在如下问题: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创作之间尚有隔阂和不相适应,不能充分互现;市场意识与文化自信龃龉而不相合;面对贸易利益迷惘而不能兼顾;等等。换言之,开拓文化市场的动力有余而基础不足、信心薄弱。因此,在促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提升,从精神动力和行为激励方面推动贸易的开展。

(一)增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文化自信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

文化自信提升需要有制度建设的保障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具体实践中,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增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制度文化自信。首先,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进一步理顺对外文化贸易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政策制度上保障和鼓励更多适应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规律的中小微文化企业的成长以及文化中介机构的成立。其次,要重视法治建设,特别是在文化领域的专门立法,以给予文化贸易从业者和经营者更为有力的法律信心保障。再次,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文化贸易市场无序经营、不正当竞争的乱象,确保文化自信的生根落地,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第二,加强国际合作,体现自身原则和利益,主动提升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话语自信。尤其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要有计划地进行原则性安排,充分考虑自身的利益获取和平衡,积极主动地在文化领域合作中提出合作的路径、标准以及利益分配。第三,以科技自信、方式变革和管理创新增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信心对外文化贸易中的文化自信除了依赖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厚重的文化资源等禀赋外,更需要注入科技的力量。当前要把握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推进对外文化贸易方式的变革不仅可以改变文化创作、传播的方式,产品和服务交易的模式,而且将突破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时空限制向全球拓展,由此带来培育面向全球的消费群体、管理线上文化贸易等诸多问题,因此亟待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更好地服务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二)夯实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产业基础和组织基础。

增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中的文化自信,必须夯实其发展基础。物质基础是文化自信提升的基石。工业文明发展所创造的强大物质生产力无疑为文化资源利用开发和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和巨大的信心支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要在此基础上,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创意研发,以厚重、博大、特色、高端的目标追求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心。具体实践中,第一,创造全民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积极氛围。通过协同创新、民众参与等各种方式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加大包括古今中外、市井乡间等各种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的研究、挖掘,推动各类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促进文化资源研发体系的形成。第二,提升文化制造的能力和品质,增强对外文化贸易的品质自信。结合《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实施,全面推进我国文化产品制造品质和创意水平,将文化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部分文化制造领域率先形成拳头产品和世界知名品牌。第三,提升对外文化贸易文化科技、创意等各类人才从业信心。在当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要搭建创业平台,提供鼓励措施,支持个体创业以及小微企业的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基础是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着力点。在增强传统文化行业发展动力的同时,要加大对高科技、新兴业态以及特色文化行业的扶持。这些行业最能体现当下文化发展趋势,最能引领文化消费潮流,最能汇聚时尚创意群体,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发、汇聚之地。因此,要以这些行业为突破口,发挥后发优势,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树立行业信心,做好示范引领。

组织基础是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加强现代文化企业的建设,特别是文化企业伦理建设和社会责任的强化,将文化自信意识的增强和教育贯穿在文化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成为对外文化贸易文化自信的重要立足场所。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类协会、基金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中间力量,促进文化自信提升

(三)强化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文化自信市场自信消费自信的交融互动。

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可持续、健康发展,要重视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与贸易发展的经济动力的融合,在对外文化贸易实践中自觉强化文化自信市场自信消费自信的交融互动。第一,加强贸易对象国文化市场的深入调研,基于科学的研判树立市场自信。对于文化产品,特别是文化服务,由于信息不对称、偏好多样以及影响制约因素复杂等原因,其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大,因而必须对贸易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评估风险,提出应对措施。第二,加强对文化消费者的引导,以品质自信和多元文化消费利益赢得消费自信。进入对外文化贸易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有商业属性,同时还有审美属性。树立消费自信,不仅对于消费者,要能够接受、认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以及传递的价值,同时对于生产者,要有自信和追求卓越的情怀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第三,促进文化自信市场自信消费自信的交融互动,就是要推动文化与商业、市场消费的深度融合,坚决摈弃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不良倾向,不仅要关注市场当下和潜在的需求,还要培育、引导未来的需求,将消费群体的长期培育作为市场开拓的重要组成部分,融教育、培育、消费于一体,从而形成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合力。

(四)彰显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文化自信开放、竞争的特征及全球化战略意义。

面对全球文化竞争加剧、贸易壁垒重重的态势,文化自信更显珍贵。第一,要增强开放条件下处于全球分工和价值链高端地位的信心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要赢得未来竞争,必须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融入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要素合作,改变以加工贸易作为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式,增强以品质占优、技术领先、知识产权制胜的竞争能力,促进优势分工地位的形成。第二,要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对外文化投资、对外文化交流的融合。通过不同方式强化国际交往、交流,提升中华文化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异域存在。

更重要的是,文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已使文化自信具有了全球化战略意义。在这种背景下,要紧随趋势,推动相关战略,特别是当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文化自信提升有利于海外文化市场的开拓,有利于华人文化圈影响力的扩大,并在改变国际文化秩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毕业论文网摘录自《国际贸易》,仅供学习参考。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