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申奥之旅大纪实

珍藏那些辉煌数字

2001年7月13日晚上22时08分,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北京时间7月13日22时11分,在陈述现场新华社赴莫斯科记者向祖国发回急电:“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北京。”。

奥运会最终还是选择了北京。在声嘶力竭地为北京呐喊之后,我通过电影屏幕,看到莫斯科世贸大厅的陈述现场一片混乱,所有的人都涌向奥委会的中国委员何振梁先生身边,向他表示祝贺。陈述大厅的现场立刻“兵荒马乱”,有人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有椅子被撞坏撞翻在地、有摄影支架被踢翻、有许许多多嘈杂的叫喊和欢呼;与此同时,电影厅里也开始跟着混乱起来,其他几个代表团也涌向中国代表团周围向中国代表团表示祝贺。

瑞士奥委会主席沃·卡奇当即向北京奥申委表示祝贺:“现在应该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了。”。

作为竞争对手的加拿大体育部长丹尼斯·库珀面对记者的镜头说:“结果就是结果,今天北京很幸运。”。

无数次,千千万万次,我重新回忆起那段记忆杂乱的时光,多会被那种爆发,那种极度的欢庆所感染。所有的人都不断地重复着:“China China……”在那种氛围中,我长久地被震撼着,被感动着。

等我回国后,通过媒体和报纸发现不仅是我被震撼着,感动着;我的同事被震撼着,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被感动着。回国后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没有闲下来,所有的朋友蜂拥而至,向我询问申奥过程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同时,我开始把报纸上的一些数据剪裁下来,来见证我个人生命中的这段独特的历史和插曲。到后来,在北京召开了庆申奥成功的表彰大会,我是其中受表彰之一,我的心情再次被感染,翻开我的日记本,可以看到我清楚的记下了7月13日那天因为申奥成功而产生的那些辉煌而“恐怖”的数字

3000万人次:7月13日当晚,新浪网访问量突破3000万人次。

100多万条祝贺信息:7月13日当晚,寻呼台发出祝贺短信100多万条。

100万人共狂欢:7月13日晚在北京参加庆祝的人群超过100万。

40万人在广场:7月13日晚十点刚过,天安门广场人数瞬间突破40万,达到广场最大饱和度。

20公里:长安街上东西两向庆祝的人群长达近20公里。

15万面旗帜:一个小时之内,15万余面带着申奥标志的旗子和国旗被庆祝人群抢购一空。

20多万张邮票:14日凌晨开始,14个邮局售出申奥纪念邮票20多万张。

72万听可乐:北京可口可乐公司连夜生产出72万听奥运金可乐。

66000个汉堡:为了庆祝北京申奥成功,麦当劳免费送出66000个汉堡。

在这些惊人的可堪“吉尼斯世界记录”的数字背后是另外一组数据——陈述材料中的那些令所有奥组委委员放心的数字。我在负责多媒体总策划时,最注重的就是用数字表现中国,用数字来展示中国人对于奥运的决心;。

在李岚清副总理的陈述中,列举了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数字;。

刘淇市长的陈述报告中,列举了“在4亿年轻人中传播奥林匹克理想”、“通过了一个12.2亿美元的预算”、“95%以上的人民支持申办奥运”、“60万志愿者随时准备投入奥运会”、“北京的财政收入增长超过20%”等具体数字;。

中国奥委会体育主任楼大鹏在做关于奥运体育场馆建设的陈述时,基本上是用实际的数字来说明的。

以上这些数字在2001年那段紧张忙碌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被我用各种字体调整,直至它们尽善尽美地呈现在奥申委陈述人的陈述报告当中。当时如何处理这组沉甸甸的幻灯片结尾,是我和多媒体策划的同事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凤头猪肚豹尾,前面开头很好,中间也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那作为“豹尾”的最后一张PPT(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在陈述过程中需要用微软的Popoint软件作辅助说明,我当时就是负责制作陈述用PPT的多媒体总策划)该怎么做呢?。

有人提出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景画做结尾,有人提出用动漫手法来结尾,大家意见不太统一。商量来商量去,大家一致的意见还是用数字,毕竟在事事都较着劲的陈述现场,在全世界的目光面前,数字是最有力的武器,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这最后一张PPT图片就以中国最壮观的数字征服了那天国际奥委会的心。

三篇社论,两种心情。

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忙坏了莫斯科城里的一批人——随奥申委出征的中国记者。别人狂欢,别人呐喊,这些媒体的记者却需要投入到工作当中,急着在第一时间把“莫斯科消息”传给国内的媒体和国内人们。就在那天,新华社发自莫斯科的那篇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通稿却历经“坎坷”。

申奥投票前,新华社准备了两份稿件:一份为成功之后的通稿;一份是申奥失利的通稿。按照规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通告的发布需要奥申委主席刘淇亲自签发申奥成功之后,新华社的负责人拿着那封激动人心的通稿来到大使馆找刘淇主席签字,没想到,送稿子的过程却一波三折。

我在上文曾说过,当天庆祝现场人太多,于是采用了临时的身份证,所有进入大使馆的人都发配了一个中国结,而核心团队成员则发了一个带铁牌的中国结。后来,庆祝大会临时改到露天舞台后,只有被“挂牌”的人才能上台,其余的人则被负责现场秩序的工作人员统一拦在外面。新华社的负责人拿着通稿来到台下,被工作人员拦在外面。当时,现场非常嘈杂,新华社负责人喊道,我是新华社的负责人,我要找刘淇主席签字。没有人听他说,现场太乱,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呐喊,所有人都在幸福地呐喊。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却无法和刘淇主席取得联系,急得在台下团团转。这时,该负责人恰好遇到了曲志东曲志东知道他是来签发新华社通稿的,就赶紧带着他挤到台前,冲我喊:“老黄,老黄,赶紧过来。”。

之后,我赶紧拿着那封通稿走到台后面就座的刘淇主席那里,对他说:“这是新华社通稿,需要您签发。”刘淇主席接过那封通稿,刚要打开,岚清副总理,忽然把他拉走了:“刘淇赶紧走,听说萨马兰奇来了。”刘淇主席通稿赶紧又折起来,和岚清副总理一起往台后走。

赶紧来到前面,对曲志东新华社的负责人说,我交给刘淇主席了,你们也看见了,他没来得及看,就被岚清同志拉走了。那个负责人几乎要哭出来,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再晚就会被国内批评了。曲志东问他,一定需要刘淇主席签发吗?弛说必须要刘淇主席签发,哪怕是口头签发曲志东对我说,老黄,现在只有你被挂牌了,这事还得靠你才行。

我自知此事重大,赶紧往台后走去,在酒会现场,我找到刘淇主席,对他说,新华社还等着您签发通稿呢。他赶紧从口袋里拿出那封稿件,快速地浏览了一遍,然后说,好,发吧!

赶紧拿出手机(当时,负责陈述的核心成员每人都配发了一个手机)拨通了曲志东的电话,对他说:刘淇主席看了稿件,说没问题了,发吧!

于是,那篇热情洋溢的通稿,立刻从莫斯科传回祖国,通过新华社,传遍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说到跟北京申奥相关的社论,我还想讲一件事。在我的奥运日记里,贴着这样一则剪报,它面积不大,颜色泛黄,从它诞生那一刻到贴到我本子上,再到2007年底已经有十几年的漫长时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在2001年那段不眠的夜里,它上面的每一个字都重重地压在我的心头,它所说的那些话刺激我好强的性格同时,也时刻告诫我,为了新一次的申奥,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