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超细砂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本文确定了腾格里沙漠砂的化学成分及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细度模数等主要物理指标,试验研究了沙漠超细沙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试验发现,腾格里沙漠砂为细度模数为0.3,属于超细沙。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超细砂级配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影响   The impact of ultra—fine sand of the desert to the properties of concreteZhang Feng   (Yunnan zhongHao Real Estate 45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Tengger desert s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pparent density, bulk density, fineness modulus and other major physical indicators, the experiment studies the impact of untra—fine desert sand to the concrete perform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ngger desert sand is ultra—fine sand with fineness modulus of 0.3.Key Word: ultra—fine sand; gradua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effect    近年来,我国西部的沙漠地区成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及矿产勘探开发的主战场。

在这些地区的能源矿产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在加大,工程建设需用大量砂、石等原材料,为了减少工程用砂的采购和运输费用,本着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原则,亟需对该地区沙漠细砂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当地沙漠细砂替代普通工程砂,配制出符合工程建设需要的、与普通混凝土性能相近的沙漠细砂混凝土,对于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拟研究沙漠细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水泥:宁夏赛马水泥集团生产的强度等级为P.O42.5R的普通硅酸盐早强水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规定。

骨料:宁夏镇北堡产人工碎石,粒径为5~31.5mm连续级配级配良好。

骨料:选用的腾格里沙漠背风面表面浮沙以及对比实验所用的镇北堡料场天然中砂

1.2 试验方法    混凝土的拌和、成型养护、强度试验方法依据《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1—2002)的规定实施,采用100mm×100mm×100mm的模型,试件标准养护龄期为7d、28d。

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分别选用中砂沙漠细砂作为细骨料,按照常用水灰比0.40、0.45、0.50配制混凝土进行试验,如表1所示。

2 沙漠细砂的特性研究   2.1沙漠砂的粒形和形貌    通过观察沙漠细砂,颜色为淡黄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颗粒比较均一,粒形更圆,表面更光滑。

2.2沙漠细砂与天然中砂的物理性能测定    沙漠细砂与天然中砂的物理性能测定见表2。

表2沙漠砂物理性能指标          沙漠细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都比中砂略小,空隙率也比中砂小一个多百分点,沙漠细砂的含泥量几乎为零,试验时几乎测不出含泥量,细度模数为0.334。

2.3颗粒级配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验用的镇北堡料场中砂试样的筛分析试验结果如表3和表4   表3天然中砂级配          表4沙漠超细沙的筛分析结果          通过由表3与表4可计算出天然中沙细度模数为2.7,级配较好;沙漠细度模数在0.27~0.35之间波动,颗粒级配不良,在0.63mm~0.315mm筛孔之间的筛余较大,可以明确判定沙漠砂超出国家技术标准GB/T 14684—93《建筑用砂》所规定的细骨料细度模数的下限(FM参考文献:   [1]孟昭富.特细砂混凝土技术.《重庆建筑》,1995. 1   [2]《特细砂混凝土配制及应用规程》,BJG19—65,1965   [3]王宏堂、卫志民.陕北沙漠细砂混凝土配合比的应用研究.《建筑技术》,2002年第33卷第1期,30—31   [4]张国学,宋建夏,杨维武等.沙漠砂对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宁夏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1期   [5]Thomas Littmann .Determination of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in desert Sand dunes(NegevDesert)using different approaches[J],Resources,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6,(1):1—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