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像兼备的传播中立意立台】立意是什么意思

本文所说的电视新闻评论,是指电视新闻报道中针对所报道的重要新闻做出的即时评论,在新闻节目中由新闻主播照稿念出的评论文字,而不是指谈话类或时事评论类的电视新闻评论专题节目

电视新闻评论,如同报纸评论一样,是媒体言论和观点的重要表达形式,是对重要电视新闻的及时解读观点表态,同样也表达了一个电视台的立场与影响力。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把报纸的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类比,但它们的意义与作用却是相似的。

时至今日,众声喧嚣的网络上各种意见和观点随处可得,人们对声像新闻解读要求更加及时、深刻。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评论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也由于电视声像兼备、视听结合的传播形式,让电视新闻评论更具个性,打动观众,值得深入探讨,电视新闻评论写作需要新思维。

一、声像兼备,赏心悦目       所谓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新思维,笔者认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影响,是十分注重并突出电视声像兼备、视听结合的传播特征。

每当收看电视新闻节目听到主播“现在播送本台评论”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全无任何背景的主播硬生生念稿的画面。

电视传播特征的瞬间改变,收看变成了收听,引起受众心理与观感的微妙变化。

这似乎与电视新闻评论写作无关。

不,关系密切。

电视新闻评论与纸媒刊登的新闻评论不同,不是自由来稿,而是电视新闻人自己专门配写的,是针对同时播出的重要新闻的,因此评论是相关新闻的延续,是一个整体,在传播过程中不应拆解,声像兼备传播的特征不应丢失。

这实际上体现了电视新闻评论写作鲜明的特征与要求:应该结合新闻声像内容,在文字观点表达上同样保持声像兼备、视听结合的一致性,在播出时不只是主播朗读的单一场景,而应该把新闻画面有机融入,让受众因悦目而赏心。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播信息,人人都可以是“评论员”表达自己的观点,以网络、手机为主的这种传播媒介多以文字和图片结合为主。

在特定意义上说,这些新媒体与电视传媒同质,并更丰富多彩。

电视新闻评论却由于其自身的技术、资源以及平台限制,难以成为个体随时随地都能采用的表达形式。

较高的进入门槛让电视新闻评论彰显其专业性,但要赢得受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在声像兼备的同时,让电视观众既能赏心又能悦目。

与报纸、广播相比较,电视拥有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声音以及直观的屏幕解说文字,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其独到的传播优势。

其中,画面符号对事物存在状态的直接、真实地再现,其绘形、绘色,及至绘声,使它具有远比文字和声音符号更具体、更生动、更直接和更有冲击力的表现功能。

①观众在打开电视机选择节目的一瞬间,通常吸引他们的就是电视画面。

相对于单纯诉诸文字的报纸、网络和声音的广播评论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最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其来自新闻现场的画面为评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事件的直观呈现使得电视新闻评论观点的阐述更加具有说服力。

电视新闻评论写作要利用这种长处,要兼顾声像,就是要巧用新闻现场形成精练文字,表达核心观点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评论的作者,不能只是凭对新闻事件的文字了解就诉诸笔端,而需要在先期视听新闻声像后,进行评论文字的“声像兼备”构思,因而也会与节目的制作相关。

另一方面,新闻主播在“播送本台评论”时也应心中有新闻声像”的感觉。

可以说,电视新闻评论写作不应忽视其传播特征,作者的评论文字新闻声像主播的声音,应该构成“三位一体”更为深入、鲜明的“声像兼备观点”,让电视新闻评论产生有特征的、有意味的评论影响。

二、越快越好,解读优先       新媒体技术让每一个处在新闻现场的个体有条件成为新闻事件的信息源,相较于越来越多的“微博直播”,传统媒体的反应难免落后一拍,因为制作上需要时间,传统媒体显然已经在突发新闻第一报道权的争夺中失利。

但是传统媒体依旧拥有普通网民无法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种公信力正是由其“高门槛”的专业性所决定的。

网络信息虽然迅速,但纷杂而缺乏公信力,因而传统媒体对于“更快”的追求意义重大。

当观众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节目时,往往已经从网络或其他媒体上对相应新闻事件有了一些了解,观众不仅希望从电视中看到有关新闻事件的详细报道,更希望看到主流媒体和权威人士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

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满足观众的需求,也应该发挥这一优势。

这种解读评论可以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以后的观感,也可以是新闻主播的几句点评,不一定具有十分深刻的见解和严密的分析,重要的是占据意见传播的先机。

在无法争取对新闻事件的第一报道权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应该争取到的是对新闻的优先解读权。

在播送新闻时,是否可以播送观点?长期形成的对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可能会让人们觉得奇怪。

这只是习惯问题,当然也涉及节目形态。

但重要的是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

这就从另一角度提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丰富性问题。

如同纸媒的编后、记者手记等相关灵活样式,电视新闻评论也应该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不只是单一的“本台评论”,这样才能更快获得解读优先。

解读优先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进一步树立权威的有效路径,也是当今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基本规律。

新闻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新闻评论的及时与准确。

电视新闻评论从大的范围说,已经不只限于新闻播送节目,众多专题与深度节目成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力,而这类节目已经不是凭写作为蓝本来完成的,更多是主持人与嘉宾的即兴发挥与能动性,当然这其中也有他们打下的“腹稿”。

本文不具体讨论这类形态,而是强调新闻节目中如何体现其评论的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快速与导向效果,应该体现在同时形成意见领袖。

在与纸媒、声媒及网络传播的竞争中,电视新闻传播如何胜出,如何赢得先机,电视新闻评论责任与意义重大。

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的要求,一定会引起形式的变革。

电视新闻评论写作,与其他媒介评论写作不同,正是形式与内容更为密切,内容的要求会更深入促进形式的变动与创新,包括声像兼备的美学视觉等等。

解读优先在电视新闻评论写作中,提供了更广泛与更积极的变革空间,不妨说这也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应该有的新思维内容。

三、三五言词,立意立台       由于电视观众通过视听两种渠道同时接受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因时间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深入思考的时空转换。

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就如同报纸的编后与按语,三五言词要紧扣电视新闻内容与画面,让人视听一体,一听即明,让受众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其立意,体现“评论立台”的高度与影响。

首先,评论要精当。

由于电视新闻评论是在播出的新闻事件之后,不需要更多地对新闻事件回顾陈述,而应该用三言两语有效凸显对新闻事实的评判,表达出鲜明的观点

当前140字的“微博体”给新闻消息以及新闻评论写作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严格的字数限制并简化了传统写作格式,务求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最核心的内容――尽管这种限制带来了碎片化的表达缺陷,然而习惯了互联网的受众早就接受这种从多种信息来源中采集碎片化信息的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必须在简短几句话内提炼出最闪亮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的表达必须通俗才便于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不假思索”地接收。

电视新闻评论不同报纸、网络,切忌长篇大论,因为过多的信息将会增加观众接收的难度,失去声像兼备特征。

因此犀利的评论就应该犹如一把匕首,虽然短小,却可以在声像兼备中获得视觉与思想的赏心悦目。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应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电视新闻评论要赢得观众喜爱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就其整体而言,这种特色应该包括评论文字、相关新闻内容和播出时的声像三位一体。

具体到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则是指语言的个性与通俗化表达,切忌艰涩。

我们要特别重视电视新闻评论语言的锤炼,把鲜明深刻的观点置于简明易懂的语言,在直白生动的表述中体现严密逻辑。

同时结合主播在镜头前呈现给观众的印象形成其独特的评论风格,或庄重稳健,或激情洋溢,或犀利幽默,使思想与内容更富吸引力与感染力。

第三是在立意体现立台的高度。

新闻评论是一个媒体的声音与倾向,电视新闻评论在这种特定节目中,不能像一些纸媒或别的节目一样以“本言论不代表本报(台)立场”作托词,削弱其影响力和责任担当。

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受到来自网络视频节目的强烈冲击,由于网络意见把关尺度比较宽松,评论类网络视频中的观点和意见往往比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更加尖锐而得到受众追捧。

这一点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不可取的,因为无论是电视节目主播还是评论员,他们面对的是电视观众,但背靠的是电视台,表达的应该是电视台的立场。

以辩明是非为目的,以深刻独到显高度,这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立足之本,也是体现电视新闻评论立意立台的影响所在。

注释:    ①张育仁主编:《神妙的媒笔――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85页。

(喻季欣,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文辉,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