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树林,为了神山圣湖的安宁:延安黑树林

作为陕西省唯一连续援藏两届的干部,2011年是他援藏的第5年。

第二次进藏时,有人劝他:阿里那么遥远,条件艰苦,物质匮乏,作为年轻县级干部,内地更好。

他坦言:“割舍不下父母妻女,但让祖国414.75公里边防稳定,1.25万平方公里国土安宁,9058名藏族民众富裕,是我的理想信念。

”      夜深人静时,皎洁的月光轻柔地洒满书桌,黑树林踱步在办公室的窗前。

顺目而极,向着月辉与家人交融的远方投下温情凝望,遥寄深深牵挂,送上默默祈福。

记不清多少个夜晚,越发明亮甚至有些耀眼的灯光,仿佛老朋友般陪伴着尚在加班一丝不苟处理工作的他。

勇挑重担,扎根普兰

认真,再认真些。

困苦难捱时,黑树林的耳畔回响起自勉诗,不禁豁然开朗:“上体五次座谈意,下恤百万同胞情。

金瓯千秋得永固,丹心一片更无悔。

使命在肩唯勤谨,许国何敢计盈亏。

民心民生殷殷问,固边固疆拳拳心。

团结发展互期许,藏汉新书会盟碑。

”“援藏5年,农牧区落后的面貌让我感到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农牧民的盼富意识给了我强烈的精神动力。

组织的信任与重托鞭策鼓舞着我,‘老西藏精神’已融进了我的工作、生活和血液。

”言语间,流露出他对普兰深厚真挚的爱,对藏族同胞朴实无华的情。

初入普兰化艰险   普兰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全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

自古就是西藏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文化、宗教交流重镇。

县城位于孔雀河谷地,被称为“雪山环绕的地方”。

海洋季风越喜马拉雅山拂于此,故气候湿润,绿洲似翠。

境内的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措湖是藏传佛教最著名的“神山”、“圣湖”,普兰因此名闻遐迩。

普兰像梨尖儿一样,深入印度和尼泊尔。

强拉山口一脚踏三国,是历史上传统的民间贸易通道。

过了山口就是印度,与尼泊尔仅一河之隔。

普兰县城到达兰萨拉直线距离520公里,步行一天,车行一天,两天便达;至新德里直线距离430公里,和加德满都相距336公里。

整个阿里稳定看普兰普兰稳定看‘神山’冈仁波齐下的塔尔钦。

”洪亮的声音,明快的语气,透出爽朗干练。

树林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地图,非常纯熟地向记者介绍。

塔尔钦,藏语释为“最高的经幡”。

每年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到来时,塔尔钦都要举行隆重的树经幡仪式和转山活动,历时一个多月。

朝圣,怀虔诚心愿,沿启示之路,以独特磕长头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间,向前跋涉。

由来已久,精诚执著,为真正信徒一生所崇。

每逢这时,黑树林最忙碌,一边组织加大巡逻力度,维护周边秩序;一边登记流动人口,在佛事活动区设立便民服务点,为游客提供周到帮助。

说起“萨嘎达瓦节”,黑树林终身难忘,记忆犹新。

2007年6月18日,作为陕西省第五届援藏干部的他进藏,7月1日到达普兰县。

适应时间很短,尚不足一个月即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境外人员裹挟当地民众,在塔尔钦非法修建一座13米高的露天佛像。

时任县委副书记的他强忍由高寒缺氧带来的全身乏力、头疼眩晕等身体不适,主动担任现场组组长,披星戴月进驻海拔4830米的塔尔钦。

野营帐篷成为临时指挥部。

时值高原雨季,帐外大风呼啸,伴着阵阵雨雪。

任寒风凛冽,冻雨彻骨,丝毫没有动摇黑树林那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火热情怀。

他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没合眼。

当黎明时隔壁营帐传来短暂轮休者的疲惫鼾声、咳嗽声时,黑树林依然敏锐地警觉着事态发展,及时作出应对。

最终,有力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确保祖国边防安全。

从首次踏足,到融入普兰,5年艰苦的反分裂斗争实践,黑树林体会颇深,总结出“控好寺庙这个点,守好边防这个线,管好社会这个面,抓好教育群众这个根”的管理经验。

为了获得第―手资料,他多次深入边境一线海拔四五千米的执勤卡点、农牧区和寺庙,与边防官兵、牧民僧尼促膝谈心,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树立援藏干部良好形象。

为做好各出入口和检查点的相关工作,他不顾路远,亲临指导。

道路崎岖,汽车无法行驶,黑树林骑马往返长达8小时,迎晨光初上,沐落霞缤纷。

屁股被磨出血,疼痛难忍,他从马背上摔下。

带着诚挚的感情,黑树林几乎是趴在马背上完成工作

行动无声,坚定有力,胜于喧嚣。

风雪救灾心换心   天空,纯净得一色蔚蓝。

洁白的云朵点缀其间,舒缓地诉说着这片土地难忘的故事。

作为2010年阿里地区唯一坚持工作到12月、最后休假的援藏干部,黑树林临行时患重感冒,声音嘶哑,说不出话,浑身发烫。

他以顽强的毅力支撑住当时已经虚弱不堪的身体,最终挂着吊瓶离开。

然而,就在刚过完春节的短短两个月后,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冷峻高原的基层一线,成为2011年率先进入阿里工作援藏干部

当时,普兰突降大雪。

降水量31.8毫米,积雪厚度28厘米,部分路段尤其严重,雪深甚至达到一两米,导致207省道和6条乡村道路中断,牲畜死亡6600多头。

正在陕西省参加援藏工作会议的黑树林获悉后,赶紧落实援藏项目,没顾上回延安老家,只是在西安市通过电话和妻子女儿告别。

他轻装从简,迅速进藏。

风雪兼程,马不停蹄。

赶到普兰县霍尔乡时,天色渐暗。

树林立即展开实地救援指挥工作

气温降至零下20度。

树林很快得知帮仁村三组的牧民在向乡政府转移途中,遭遇8级大风,行走艰难,妇女和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冻伤情况。

时间不等人。

他的心为之一颤,克服刚回高原产生的剧烈反应,和严寒带来的种种不便,带领乡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一起驱车前往,帮助转移群众、救治伤员,体现出高效果敢的作风。

雪花漫天,玉羽纷扬。

见到救援人员,清脆明丽的欢呼声乍然间响彻在寂静的高原夜空。

长风阵阵,踯躅前行。

热忱的县委书记与朴素的藏族牧民一起赶着羊群,在那个寒夜中传递着亲近的温暖,留下在日后岁月里时常想起的一份难忘。

树林脸冻得通红,任雪花挂在额前的发端。

实在寒冷时,他使劲地搓搓有些僵硬的手。

行进途中,他时而叮嘱妇女儿童留意脚下别打滑,时而来到年长者身旁,小心翼翼地搀扶。

伴随着响亮而具有穿透力的歌声,蹒跚的身影渐远在广阔无垠的冰雪中,一行人终于在23时赶到乡政府。

火热诚挚,身体力行,黑树林令在场的人们深受感染。

这源自他对“老西藏精神”的深刻理解。

当年干部靠牛背马驮上山,帮村民砍柴、背水、拾牛粪,为偏远乡亲诊疗,给�人盖房、修桥,准备好粮食、盐巴、茶叶、衣被,送给穿着不整的穷人。

进藏途中,解放军官兵即使再冷再累,也绝不住寺庙,不占民众一分钱便宜,不接受一次吃请,因为他们懂得对民众“秋毫无犯”。

无需豪言壮语、惊天动地,只凭一点一滴,赢得人心与赞许。

他们的背影,清晰、伟岸、挺直,在艰难环境中展现非凡品格。

真正带着感情对待民众,才能得到拥护。

“在基层,领导干部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做了什么。

是不是做秀做假,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账。

”黑树林缓缓地说。

西藏自治区将2011年定为“加强基层建设年”,扎扎实实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选派干部必须在村里住满6个月。

走边关,穿峡谷,下牧区,入农户,是黑树林的实践。

为解决普兰条件最差的细德村600多位村民、4000多头大牲畜、1300多亩耕地的用水问题,在驱车20余公里后,徒步6公里攀至海拔4800多米的细德村叮地水渠渠首召开现场办公会,安排部署维修工作

忙完后,他和牧民席地而谈,身后不远处即是皑皑雪山。

遇到语言不通时,他通过手势和笑容,传递出温和与恳切。

牧民通过翻译听到鼓励,用力握着他的手。

这样的场景,常存于彼此记忆中。

心系民生解“六难”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对口支援西藏

17年来,举全国之力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

1995年,陕西省援建普兰工作启动,至今已是第六届。

2010年4月,黑树林担任普兰县委书记,提出用“延安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建设普兰,立足“团结稳定、跨越发展,实干兴县”大局,着手制定旅游、边贸、城市、普兰特区和生态环境五大规划,力争在援藏期间逐步解决民众普遍关心的“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教育难,和财政收入低、群众收入低”突出问题,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县委书记引领县内社会风气。

患严重痛风病的黑树林,坚持工作50余天,拄着双拐,为筹集发展建设资金不停奔忙。

阿里是出精神的地方,要能吃得苦、待得住,没有精神力量支撑不现实。

发展是第一要务,否则百姓不答应。

”谈起普兰县情与发展规划,黑树林语速加快,带着紧迫感,“吃水难,县城没有上下水(给水和排水系统俗称),这是今年必须解决的首要事情。

用电难,今年2月我检查用电工作,中午阳光最强烈时,县城全负荷的用电量只有160千瓦。

对此,在最大限度发挥水电站作用的同时,发电量2000千瓦的二期电站今年年底即将招投标。

住房难,2010年建设砖木结构抗震安居房80套,目前全县新建和改造安居房1168套,让近6000名农牧民住进宽敞明亮的家。

今年还拨出援藏资金600多万元,建设111套安居房。

行路难,10个行政村和52个自然组中多砂石路不通畅,县里向自治区争取投资提高全县公路等级,与运营商达成开发普兰至狮泉河、扎达、拉萨和部分乡村线路协议,为民众出行提供便利。

看病难,今年启动县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为每个村子配备医务室和两名专职医生。

每年选送5位医务工作者赴陕西培训,提升诊疗水平。

”   在事关民生的“六难”问题中,取得成效最显著、亮点最大是教育

2010年以来,普兰着力发展教育事业。

这与黑树林教育情结有关。

教师出身的他,直抒胸臆:“教育难,问题不是硬件与经费,而来自观念。

教育是大问题,再困难也要下力气搞好。

从今年起,普兰每年选派20名优秀学生到西安和延安参加夏令营。

这是阿里的首届夏令营活动。

”   2010年8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

树林亲任普兰教育工作组组长,抽调精兵强将对县教育事业摸底调查。

为奖励优秀贫困学生,解决考上内地西藏班同学的假期往返路费,他倡导成立普兰教育基金会。

作为首届名誉会长,黑树林带头捐款,募集教育基金10万元,使17名学生得到资助。

在黑树林的倡导下,“县委书记进课堂”活动举行。

他自己准备讲义教材,每月抽3天走到同学中间,讲历史、文化公开课,交流学习经验。

第一堂课上,他声情并茂讲了近两个小时:“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

青年有希望则推动普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就有希望。

同学们要做理想坚定、志存高远的革命精神传承者,甘于奉献、苦干实干的小康社会建设者,勤于学习、扎实实践的排头兵。

”会场师生干部2000余人,气氛活跃。

今年,黑树林提出“百名领导干部帮扶百名贫困优秀学生”计划。

“五•四”青年节时,普兰举办向优秀贫困学生颁奖等系列活动。

他带领同学们从县城广场来到校园中,共同植下“爱心树”。

他特别强调“一对一”帮扶,干部不能流于买书包等形式,而要通过学生走进家庭、带动家庭。

若孩子考到内地西藏班和区内高职中学,要继续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树林也有帮扶对象。

忙得无法抽身时,他委托工作人员到乡镇小学给帮扶的学生借书;周末有空时,他把学生接来,一起看书、看电视。

除书本功课外,他更善于启发学生看问题的方式,使孩子们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了解外面的世界。

探索适合普兰教育模式,成为黑树林的思考重点。

以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双语教育为重点,提高适龄儿童入学时的汉语水平。

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充满新意的教育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也使普兰形成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促进教育的良好氛围。

平日,当黑树林走在县城大街上,相遇时被认出:“黑书记好!”同学们笑意浓浓,热情地挥手跟他打招呼。

“大家好!”黑树林开心地回应着孩子们的问候。

雨落在高原上,开出透明的花。

彩色的虹,架在风雨后的晴空,绚烂缤纷。

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援藏工作者,唱着无怨无悔的歌,书写出他们心中闪光的信念。

岁月斑驳,刻下容颜的沟壑,有些情他们深深珍藏,有些苦他们笑笑不说。

在艰辛静寂的地方扎根,呈现的是实实在在做事业的舞台,来不得一丝懈怠,半点虚浮。

曾经偏远闭塞的边境小城,如今发展日新月异。

2011年7月,经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推荐,作为上千名援藏干部的典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西藏人家60年”节目播出了对黑树林的采访。

这既是对阿里普兰发展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鼓励和提示。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山水故乡美,情意普兰真。

延水之滨长大成人,普兰之巅忘我奋斗。

历史的风徐徐吹来,让人回眸过去,思索现在。

听,那曾经一排排简陋的陕北窑洞中熟悉的声音,穿越时空,娓娓道来:认真履职,不辱使命,勿忘在莒,服务人民。

责任编辑 张小华。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