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养猪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江西省养猪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江西省养猪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的污染问题,如饮用水源污染、鱼类非正常死亡、良田被毁等,养猪业环境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  1 江西省养猪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1.1 生产规模小,设施简陋,粪水随意排放  据调查,江西省目前生猪规模养殖户有5万户,但出栏量在3 000头以上的只有近1 600户,出栏量小于500头的小养猪场养殖小区及散养户成为养殖主体,这些养猪场粪水排放很多是放任自流。如樟树市洲上乡某自然村,就被10多家养猪场团团包围,大部分养猪场粪水都是直接往外排放,走进村庄,最多的感受是臭气熏天和蚊蝇飞舞。许多鱼塘受养猪场污染,出现鱼非正常死亡。  1.2 行业准入门槛低,外省养殖企业大量迁入  近些年,由于浙江、上海等发达省市对养猪企业的管理力度加大,而江西省养猪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许多养猪场纷纷转移到江西省,不少养猪场既不经过政府机构的审批,又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就选址建厂。一些地方政府缺少对养猪业的产业区域布局、发展规模、地方承养能力等总体规划,导致不少地区的养猪业正处于失控、无序的发展状态[1—3]。  1.3 缺乏科学引导和技术服务 毕业论文 对养猪进行科学引导和技术服务,应该是政府某职能部门履行的职责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工作职责并未被很好地履行,工作人员对养猪场粪乱堆、水乱排的状况不以为然。有的将政府用于改善治理环境污染的沼气池建设项目补贴资金分配下拨后,对排污设备的工艺设计、建设进度等不进行跟踪、督导和验收,导致经费的使用未能产生积极效果。  1.4 养殖业与种植业未能很好结合  畜禽粪便原本是种植业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有机肥的很好来源,但在生产实践中,这种原本互利互惠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也是造成畜禽粪便污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养猪以分散为主,粪水可以被土地自然消化,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猪业与种植业脱节,无足够土地及时消纳粪便,于是猪的粪便被随意堆放或丢弃,对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2 江西省养猪业污染防治对策  2.1 合理进行养殖场的选址与布局  养猪场在选址、布局时,应做好详细规划,根据其周边所能消纳的粪便数量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并严格执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既可保证养猪生产的需要,又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毕业论文 严把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政府职能部门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时,需要求养猪场污染防治设施实行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在养猪场投入使用前,环保、农业、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共同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现场审查,通过验收方可进行养殖。同时,养殖户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放污染物的申请,通过审核批准,取得《排污许可证》后,并能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核定的排放总量排放污染物。  2.3 酌情征收排污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养猪场污染排放情况,进行分类处理。粪水排放符合标准,可以被周边农作物消纳的,可免收排污费。在一定范围超过排放标准的,可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征收排污费。如果排污情节很严重的,责定停产整改,否则予以关闭[4—5]。  2.4 推广循环养殖模式,开拓适合当地特色的治理途径  种养渔一体是目前很多发达省市普遍采用且效果较好的一种循环养殖模式。据报道,猪沼果模式是在赣南应用比较普遍的循环养殖模式。667 m2果园和1 m3沼气可消化3头猪的排泄物,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当地的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使之既能产生养殖效益,又能兼顾生态效益。同时,全省各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责成职能部门多宣传先进典型,树立开展较好的示范场,使广大养殖户能借鉴各种成功的污染治理经验,开拓出适合当地特色的治理途径[6]。 论文网 结语  总之,养猪业的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养殖户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同时,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使江西省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