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造林方式的水土林地植被保护效果

摘 要:劈行带不炼山造林方法操作简便,容易推广,效果显著,特别适用于三类地的马尾松树种的造林

论文网。

关键词:造林方式;提高 劈行带不炼山、挖小穴造林,可以增加幼林地的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减少水土流失,还能提高当年造林成活率,同时防止传统式的劈杂炼山整天造林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其投资少、见效快,保护了天然植被群落,促进生态环境良性演变,达到水土资源永续利用,农林业经济持续发展。 1不同造林方式特点   造林方式是影响地力和森林资源差异的根本,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造林方法,是加快培育森林资源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当今林业科研部门必须组织力量突破的课题。   1.1传统造林方式与水土流失   据抽样调查,传统的全面劈杂炼山造林山场,有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林地表土层内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与不炼山林地对比明显降低,分别为10.2%、15.7%、8.1%和5.7%,林地内只留下少量的磷和钾,同时土壤团粒的水稳性变差,结构受破坏,物理性质恶化,地表腐殖质层全部受毁。清杂炼山毁坏了难以萌芽恢复的乔、灌、草等植物群落,无法保证生物多样性,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   1.2劈行造林水土保持效果   劈行造林就是在荒山、采伐迹地和疏林地内、按一定距离劈纵向带或劈水平带,不炼山、挖小穴造林。1) 劈行带不炼山造林方法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浦城森茂林场1999~2000年度共造林150hm?,其中劈行带不炼山造林123.33hm?,占总造林面积的82.2%,经省市检查验收,成活率达100%,保存率达100%。2000年浦城森茂林场有一片山场采用了全面清杂炼山造林,到秋季检查验收时,成活率只有50%~60%,后通过容器苗进行补植,才达到验收标准。2)劈行带不炼山造林,可促进恢复混交林形成,提高林分抗病虫害能力。浦城县林业规划队于2008年 12月26日对森茂林场的两片不同方法的人工造林进行了有关因子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劈行带不炼山造林,充分保护了天然植被,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不易产生水土流失。3)可以减少造林投资,提高造林绿化程度。根据当时造林投工计算,劈行带不炼山林地只投工日30/hm?,而全面劈草炼山林地每亩要投52.5个工日/hm?,两者相比少投22.5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按40元计算,这样可以节省900元/hm?,同时用苗量减少1500~1800株,苗木费节省150~180元,两项造林投资节省1050元/hm?,这种劈行带不炼山造林方法不仅节省造林投资,而且大大加快灭荒和提高造林绿化进程。 论文代写 2劈行造林具体要求   2.1林地选择   首先应掌握天然植被高在0.7~1.5m的山场,进行劈行带宽1.5m,纵向劈带或水平劈带,行带与行带间间隔1.5m,如果植被0.6m以下的山场,劈带宽1cm,间隔1.5m为宜。   2.2整地规格   整地规格视树种而定,马尾松混交部分阔叶树种,可以采用挖小穴,规格以40cm×40cm×10cm,只挖去穴面山皮,小杂灌和茅草头,杉木或是速生阔叶树种应采用挖大穴回表土,规格60cm×60cm×40cm,2m宽的行带可以挖两行穴,但是穴位要错开,造林初次密度,马尾松应掌握2700~3000株/hm?,杉木2400~2700株/hm?。高度超过1.5m以上的山场,应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2.3幼林管护   当年造的马尾松幼林,7~8月份进行劈草抚育1次;2~3年的幼林,每年劈草抚育1次。杉木幼林地应扩穴、培土、除萌抚育1~2次;2~4年生幼林,每年8~9月份扩穴培土除萌一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劈行带不炼山造林改变了传统式的劈杂炼山造林方法,减少了造林投资,保护了天然植被群落,保护部分天然阴性阔叶树种的生长发育,达到林木早成材的目的,发挥了森林的三大效益。   劈行带不炼山造林,提高了林地的有机物含量,对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农业生产,粮食旱涝保收有了根本的保障,特别是天然阔叶林的采伐迹地,用此方法更为适宜,它科学地替代了传统式的人工造林方法。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对于荒山面积大、立地条件差、少雨干旱的地区,采用劈行带不炼山造林方法,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还可以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同步进行,促进针阔混交的天然伴生树种的森林形成。   3.2建议   劈行带不炼山造林方法操作简便,容易推广,效果显著,特别适用于三类地的马尾松树种的造林,部分耐脊薄阔叶树种和二类地的毛竹造林,对连片大面积造林更为适用,本方法行之有效,可以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卞相玲,邢德天,吕曙光,等.侧柏麻栎混交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山东林业科技.2003(6). [2] 夏江宝,曲志远,朱玮,等.鲁中山区不同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