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内的至尊影迷]皇宫仙指(黄河至尊店)

慈禧太后最初见到照相,是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奕�于1885年,请梁时泰和德国人来兴克为他拍的肖像。

慈禧太后见了大为惊叹和赞赏,便跃跃欲试,想领略一下这新鲜玩艺儿的妙用。

慈禧太后最初见到照相,是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奕�于1885年,请梁时泰和德国人来兴克为他拍的肖像。

慈禧太后见了大为惊叹和赞赏,便跃跃欲试,想领略一下这新鲜玩艺儿的妙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太后69岁。

为筹办次年的70万寿庆典,她陆续拍摄了一些照片,分别悬挂在日常居住的宫中乐寿堂(在故宫外东路)、颐和园乐寿堂和海晏堂等处,并作为收藏和颁赏大臣们之用。

同年7月,清宫特立《宫中账簿・圣容账》一种,对这批照片的形象、件数、用场一一作了登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太后69岁。

为筹办次年的70万寿庆典,她陆续拍摄了一些照片,分别悬挂在日常居住的宫中乐寿堂(在故宫外东路)、颐和园乐寿堂和海晏堂等处,并作为收藏和颁赏大臣们之用。

同年7月,清宫特立《宫中账簿・圣容账》一种,对这批照片的形象、件数、用场一一作了登记。

按此账记载,这些照片共30种786张,其中“梳头、穿净面衣服、拿团扇圣容”一式103张,显然是她感觉良好的,所以洗了许多,以备赏人。

另外,还有一张是慈禧太后死后拍的,内容是为超度她的亡灵,在东华门外扎制的冥船的照片

这大概是这位“影迷”最后的照片

笈牡模�谌菔俏��人�耐隽椋�诙��磐庠�频内ご�恼掌�U獯蟾攀钦馕弧坝懊浴弊詈蟮恼掌��       “玉容”种种  “玉容”种种   慈禧太后的30种照片,大致可以分作三类。

慈禧太后的30种照片,大致可以分作三类。

图①属第一类,是标准特写照。

为拍摄这部分照片慈禧太后传旨在颐和园乐寿堂前搭起席棚,以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式样布置豪华的陈设。

当时颐和园内已使用电灯,但尚无用作摄影灯光的设施。

为了突出慈禧太后的立体形象,又不造成她忌讳的阴阳脸,并提高成相清晰度,只有通过这种土洋结合的方法造成自然散射光。

照相之前,慈禧太后先要翻阅“时宪书”(即历书,清代为避乾隆帝御讳“弘历”而改名),选定良辰吉日开拍。

拍时,一般每个姿势拍几张,以备挑选。

刚拍完,慈禧太后就催着要看。

大家于是忙着冲洗放大。

有时照片泡在药水里还没上光,她也要先睹为快。

这些照片选中后,放大到高75厘米、宽60厘米,托衬在装璜考究的硬纸板上,镶到特制的雕花金漆大镜框中,再盛在高128厘米、宽100厘米、厚宽20多厘米的紫檀木匣内,外裹明黄色丝绣锦袱。

图①属第一类,是标准特写照。

为拍摄这部分照片慈禧太后传旨在颐和园乐寿堂前搭起席棚,以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式样布置豪华的陈设。

当时颐和园内已使用电灯,但尚无用作摄影灯光的设施。

为了突出慈禧太后的立体形象,又不造成她忌讳的阴阳脸,并提高成相清晰度,只有通过这种土洋结合的方法造成自然散射光。

照相之前,慈禧太后先要翻阅“时宪书”(即历书,清代为避乾隆帝御讳“弘历”而改名),选定良辰吉日开拍。

拍时,一般每个姿势拍几张,以备挑选。

刚拍完,慈禧太后就催着要看。

大家于是忙着冲洗放大。

有时照片泡在药水里还没上光,她也要先睹为快。

这些照片选中后,放大到高75厘米、宽60厘米,托衬在装璜考究的硬纸板上,镶到特制的雕花金漆大镜框中,再盛在高128厘米、宽100厘米、厚宽20多厘米的紫檀木匣内,外裹明黄色丝绣锦袱。

图①中,慈禧太后身上穿的是晚清宫中后妃们日常穿着的“常服”,衣裳上饰有寿字和各色花卉图案,绚丽多彩。

手指上戴着戒指和护指套。

头饰为“小头”,俗称“莲把头”,是满族贵妇人的头饰。

图①中,慈禧太后身上穿的是晚清宫中后妃们日常穿着的“常服”,衣裳上饰有寿字和各色花卉图案,绚丽多彩。

手指上戴着戒指和护指套。

头饰为“小头”,俗称“莲把头”,是满族贵妇人的头饰。

图②属第二类,是娱乐照。

慈禧太后和侍从们坐在湖中平底船上,她本人扮成“普陀山观音大士”,大太监李莲英扮成观音身旁的护法神韦陀,公主们扮成龙女,一幅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境。

拍照前,内务府执事们先要导演一番,档案中有一处记载说:“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

乘平底船,不要莲。

四格格(指庆亲王奕�之女)扮善财,穿莲花衣,着下屋绷。

莲英扮韦陀,想着带韦陀盔、行头。

三姑娘、五姑娘(均指奕�之女)扮撑船仙女,带渔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着带行头,红绿亦可。

船上桨要两个,着花园预备。

带竹叶之竹竿十数根,着三顺(内务府人员)预备。

”看来,有关服装都是由升平署调来的,上面提到的是《白蛇传》中使用的。

图②属第二类,是娱乐照。

慈禧太后和侍从们坐在湖中平底船上,她本人扮成“普陀山观音大士”,大太监李莲英扮成观音身旁的护法神韦陀,公主们扮成龙女,一幅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境。

拍照前,内务府执事们先要导演一番,档案中有一处记载说:“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

乘平底船,不要莲。

四格格(指庆亲王奕�之女)扮善财,穿莲花衣,着下屋绷。

莲英扮韦陀,想着带韦陀盔、行头。

三姑娘、五姑娘(均指奕�之女)扮撑船仙女,带渔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着带行头,红绿亦可。

船上桨要两个,着花园预备。

带竹叶之竹竿十数根,着三顺(内务府人员)预备。

”看来,有关服装都是由升平署调来的,上面提到的是《白蛇传》中使用的。

图③属第三类,是生活照。

慈禧太后乐寿堂前摆驾,上罩遮阳伞“日罩子”,太监、轿夫、执役人等前呼后拥,大太监李莲英(右)、二太监崔玉贵(左)头前开道。

脚下还蹲着她的爱犬“海獭”。

照片上边露着席棚。

图③属第三类,是生活照。

慈禧太后乐寿堂前摆驾,上罩遮阳伞“日罩子”,太监、轿夫、执役人等前呼后拥,大太监李莲英(右)、二太监崔玉贵(左)头前开道。

脚下还蹲着她的爱犬“海獭”。

照片上边露着席棚。

慈禧太后拍摄这些照片,采用的是当时通行的玻璃底片和干片,成相程序复杂,成本昂贵。

这些底片至今仍在故宫博物院。

这时距西方发明照相术50多年,但距“着色照片”兴起却为时甚短。

上述各类照片中有不少着色照片

它们是在黑白照片上涂设水彩,由于用料考究,保存妥善,至今仍色彩鲜艳,透明度强,层次分明。

慈禧太后拍摄这些照片,采用的是当时通行的玻璃底片和干片,成相程序复杂,成本昂贵。

这些底片至今仍在故宫博物院。

这时距西方发明照相术50多年,但距“着色照片”兴起却为时甚短。

上述各类照片中有不少着色照片

它们是在黑白照片上涂设水彩,由于用料考究,保存妥善,至今仍色彩鲜艳,透明度强,层次分明。

照片内外  照片内外   慈禧太后是近代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先后实际执政达48年之久。

关于她的形象有许多传说。

有说她貌美,有说其貌平平。

照片反映的69岁时的形象看,她年轻时还应是很漂亮的。

照片上可以见到,慈禧太后每只耳朵上戴着两件耳饰,这是沿袭清代后妃们的标准妆饰。

但特别的是,她的一副小宝珠耳环一直不换。

原来,这副耳环是她的丈夫、已故咸丰皇帝当年赐给她的。

咸丰帝的宠爱,是她获取政治地位的依据,也是她显示给同治、光绪等儿皇帝的政治资本。

慈禧太后是近代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先后实际执政达48年之久。

关于她的形象有许多传说。

有说她貌美,有说其貌平平。

照片反映的69岁时的形象看,她年轻时还应是很漂亮的。

照片上可以见到,慈禧太后每只耳朵上戴着两件耳饰,这是沿袭清代后妃们的标准妆饰。

但特别的是,她的一副小宝珠耳环一直不换。

原来,这副耳环是她的丈夫、已故咸丰皇帝当年赐给她的。

咸丰帝的宠爱,是她获取政治地位的依据,也是她显示给同治、光绪等儿皇帝的政治资本。

担任慈禧太后“御用摄影师”的,是清朝派驻法国、日本公使裕庚的儿子勋龄(见图④)。

勋龄的妹妹德龄、容龄在慈禧太后身边任御前女官,便推荐了他。

容龄在《琐记清宫》中记述说:“勋龄给慈禧照相,他在对光的时候要跪着。

但跪着又够不着相机,李莲英便给他搬来一把凳子,让他跪在凳子上照。

慈禧说:就让他在照相的时候免跪吧。

勋龄是近视眼,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镜的。

勋龄不戴眼镜便无法对光,他只好告诉李莲英李莲英禀明慈禧,特许他戴着眼镜对光。

勋龄的摄影技术有很高的造诣,从现存照片看,不但放大的比例非常大,而且影相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俱佳。

担任慈禧太后“御用摄影师”的,是清朝派驻法国、日本公使裕庚的儿子勋龄(见图④)。

勋龄的妹妹德龄、容龄在慈禧太后身边任御前女官,便推荐了他。

容龄在《琐记清宫》中记述说:“勋龄给慈禧照相,他在对光的时候要跪着。

但跪着又够不着相机,李莲英便给他搬来一把凳子,让他跪在凳子上照。

慈禧说:就让他在照相的时候免跪吧。

勋龄是近视眼,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镜的。

勋龄不戴眼镜便无法对光,他只好告诉李莲英李莲英禀明慈禧,特许他戴着眼镜对光。

勋龄的摄影技术有很高的造诣,从现存照片看,不但放大的比例非常大,而且影相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俱佳。

新一代“影迷”  新一代“影迷”   慈禧太后临死之际,懿旨由光绪皇帝的侄子3岁的溥仪为同治帝嗣子,兼祧光绪帝,继承皇位。

溥仪长成以后,早已是民国时期,在宫中闲来无事,便同他美丽的皇后一起,成为继慈禧太后之后新一代“影迷”。

慈禧太后临死之际,懿旨由光绪皇帝的侄子3岁的溥仪为同治帝嗣子,兼祧光绪帝,继承皇位。

溥仪长成以后,早已是民国时期,在宫中闲来无事,便同他美丽的皇后一起,成为继慈禧太后之后新一代“影迷”。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在婚后的一段日子里,他们夫妇二人忽然对摄影入了迷,购进了几架相机,终日爱不释手。

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仍有溥仪夫妇等人的照片大宗,反映了当时宫中生活许多方面。

如1924年溥仪会见印度诗圣泰戈尔,二人在御花园四神祠前合影(图5)。

还有溥仪身穿特制的小朝服,与隆裕太后(光绪皇后)在一起,应是辛亥革命前后情景。

图⑥是1917年张勋复辟时,溥仪端坐在乾清宫宝座上,宝座周围陈设、室内装修与现存状况相同。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在婚后的一段日子里,他们夫妇二人忽然对摄影入了迷,购进了几架相机,终日爱不释手。

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仍有溥仪夫妇等人的照片大宗,反映了当时宫中生活许多方面。

如1924年溥仪会见印度诗圣泰戈尔,二人在御花园四神祠前合影(图5)。

还有溥仪身穿特制的小朝服,与隆裕太后(光绪皇后)在一起,应是辛亥革命前后情景。

图⑥是1917年张勋复辟时,溥仪端坐在乾清宫宝座上,宝座周围陈设、室内装修与现存状况相同。

1922年12月1日,17岁的溥仪与17岁的女子婉容结婚。

图⑦是溥仪在婚礼前的照相,图⑧是婉容照相

按民国政府与清室所订优待条件,清帝逊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废,民国政府以待外国君主之礼待之。

因此,溥仪照片中头戴吉服冠,身着吉服。

吉服是清代皇帝服装的一种,又称“龙袍”。

龙袍不能单穿,上面罩了衮服,项挂朝珠。

这是标准的皇帝装束。

婉容则为皇后装束,头戴皇后朝冠,冠顶缀金凤、束珠;身着皇后朝服,朝服外罩朝褂,项挂朝珠,胸前佩彩悦。

1922年12月1日,17岁的溥仪与17岁的女子婉容结婚。

图⑦是溥仪在婚礼前的照相,图⑧是婉容照相

按民国政府与清室所订优待条件,清帝逊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废,民国政府以待外国君主之礼待之。

因此,溥仪照片中头戴吉服冠,身着吉服。

吉服是清代皇帝服装的一种,又称“龙袍”。

龙袍不能单穿,上面罩了衮服,项挂朝珠。

这是标准的皇帝装束。

婉容则为皇后装束,头戴皇后朝冠,冠顶缀金凤、束珠;身着皇后朝服,朝服外罩朝褂,项挂朝珠,胸前佩彩悦。

婉容,姓郭布罗,本东北达斡尔族人,属于满洲正白旗。

父名荣源,母名恒馨,为皇族毓朗贝勒之女。

婉容是八旗中有名的美女,1922年被选中皇后

照相时,婉容有时穿宫装,显得雍容华贵;有时穿便装,显得温柔文静;有时穿旗袍时装,显得潇洒娴淑。

她的模样很像上了装之后的梅兰芳,所以她也经常妆扮得像《黛玉葬花》中的林妹妹和《天女散花》中的天仙女,让人拍下镜头。

婉容,姓郭布罗,本东北达斡尔族人,属于满洲正白旗。

父名荣源,母名恒馨,为皇族毓朗贝勒之女。

婉容是八旗中有名的美女,1922年被选中皇后

照相时,婉容有时穿宫装,显得雍容华贵;有时穿便装,显得温柔文静;有时穿旗袍时装,显得潇洒娴淑。

她的模样很像上了装之后的梅兰芳,所以她也经常妆扮得像《黛玉葬花》中的林妹妹和《天女散花》中的天仙女,让人拍下镜头。

选自《老照片》管世杰/荐  选自《老照片》管世杰/荐 存入我的阅览室。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