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不苦

何羿翯。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苦夏”,我奇怪,难道是因为夏天苦瓜下来了?奶奶又常说:“多吃点苦瓜,去火。”所以夏天就成了苦味的了?后来,我明白了奶奶的意思,“苦夏”是辛苦的苦,不是苦味道。北京的夏天很炎热,可过去别说空调,连电风扇都很少见,到了夏天就是扇蒲扇。暑热难挨,吃不好、睡不好,人都消瘦了,所以叫作“苦夏”。我的记忆中,夏天并不那么苦,我享受着祖上传下来的度夏良方。智慧的北京人能因地制宜,总会找到便宜实惠的办法,材料还都易于获得,研发出好多消夏纳凉美食,让酷暑中不但添了一丝清凉,还多了甜甜的回忆。芝麻酱里有乾坤。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到夏天,我就能吃到拌着芝麻酱黄瓜丝的扒糕。买来的扒糕一般是灰色碗状的,奶奶喜欢把扒糕切成条,然后往上淋芝麻酱、蒜汁,再多切上点黄瓜丝,喜欢吃辣的,还可以放上辣椒油,红红的,既好看又好吃。一开始我还不太喜欢这灰不溜秋的扒糕,它吃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香味,还有一点涩,可是与芝麻酱、蒜汁一配合,香味就出来了,刚吃在嘴里比较筋道,再嚼就软绵绵的,还有一点点粘牙,下肚之后很凉爽,再就着香脆的黄瓜,真是夏天的一种特殊的享受。扒糕是用荞麦面做的,过去有的地方还用荞麦面和榆树皮面做。别瞧过去的人不讲究养生,荞麦正是杂粮,偶尔吃一些荞麦对身体好,很符合现在多吃五谷雜粮的养生之道。荞麦又属阴,很适合夏天吃。

扒糕吃法类似的夏日小吃就是凉粉了。凉粉也是拌芝麻酱、蒜汁和黄瓜丝,喜欢吃辣的,再往上倒点辣椒油。凉粉扒糕白,是透明发白的,就像粉丝的颜色、粉条的状态。记得小时候买回来的凉粉都是白色透明块状的,回来自己切成条,还有的是拨鱼儿似的形状,还带一根细小的尾巴。买回来的凉粉,吃之前一定得过凉水,一是为了口感好,吃时凉快,也是为了利落好拌,过完凉水再加调料。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说,夏天芝麻酱。平时春秋冬三季打一罐芝麻酱就行,到了夏天3个月就得吃一罐麻酱,有时还不够。扒糕凉粉离不了芝麻酱,北京人到了夏天还爱吃芝麻酱面呢!不怕凉的,一定得用凉水多过几遍面条,让面条又凉又筋道,然后与芝麻酱和在一起,再淋点蒜汁。讲究的把黄瓜切细丝拌面,图省事就切黄瓜条。再有豪爽的,拿起一根黄瓜边咬边就面吃。“咔嚓”是咬黄瓜的清脆声,“稀里呼噜”这是吃面的专属声音。这熟悉的声音,飘荡在胡同里、大杂院里,构成了北京夏天特有的音响。

芝麻酱看似简单,其实是技术活,有一个成语叫“欲速不达”,和芝麻酱的过程很好地解释了这个成语。往芝麻酱里放适量盐,得一点点兑水和。要是图快,水一下搁多了就澥了,芝麻酱就不好吃了。我还记得小时候,要是头天吃面剩了芝麻酱奶奶会往剩饭里倒上开水,再把芝麻酱放里面和开,奶奶管这叫“芝麻酱茶汤饭”。我挺喜欢吃这口儿的,饭有芝麻酱的香味儿。凉饭热了,开水凉了,吃饭喝芝麻酱汤,干稀搭配。这道饭食既解脱了暑热做饭的辛苦,吃主儿也不用担心吃顿饭“四脖子汗流”。

您别担心这两样吃食太简单,营养不全面,咱们老祖宗发明的芝麻酱功效可不少,比外国人常吃的花生酱、巧克力酱营养更多也更健康。芝麻酱味甘,性平,可以补中益气、润五脏、补肺气、止心惊等。而且芝麻酱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以别瞧芝麻酱面和芝麻酱茶汤饭省事,那可是夏天里既凉快又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汤汤水水的享受。

小时候一到夏天就能喝到奶奶做的“简易酸梅汤”,之所以叫“简易”,是因为奶奶并没有用乌梅亲自熬制酸梅汤,而是喜欢买信远斋的桂花酸梅汤再冲调。我还记得,小时候一过了“五·一”,奶奶就买来了大玻璃瓶装的桂花酸梅汤酸梅汤黑黑的,像可乐的颜色,瓶子上贴着纸标签,大概是红底黑字。直接喝这个酸梅汤太甜,所以奶奶会把它当作原液,然后再往里兑水,兑到味道淡一些,甜度也不那么甜,就算是做好了“何氏自制简易酸梅汤”。每到夏天,我家的冰箱里会有立着的、躺着的好几大绿瓶子的自制酸梅汤。绿瓶子是因为奶奶喜欢喝雪碧,每次喝完把瓶子洗净晾干,就可以放酸梅汤了。后来,爸爸接过了做酸梅汤的任务。他特意在中药房买来乌梅、山楂、陈皮、甘草等几位中药材,加冰糖和桂花酱熬制,从这开始,我们算是喝到了比较地道、讲究的酸梅汤

酸梅汤的这几种配料,乌梅可去油解腻,山楂降脂降压,桂花化痰散瘀,甘草清热解毒,与益气润肺的冰糖一并熬制,既好喝解馋,又对身体大有好处。夏天,一碗冰镇酸梅汤下肚,周身暑气下降,是夏日里凉爽甜美的记忆。

除了这酸甜爽口的酸梅汤小时候夏天还常喝的一种解暑汤就是绿豆汤。看着小锅里渐渐泛起小水泡,继而绿豆翻腾起来,这时奶奶会把火捻微一点。过一会儿,刚才清澈透亮泛着青绿的汤水变得有些红,锅的周边飘着一圈绿豆皮,该关火了。绿豆汤要晾凉才好喝,要是着急喝,就把绿豆汤锅放在水池里,用凉水镇凉。

小时候一般是先喝绿豆汤,汤喝干豆渐渐露出,再吃豆。要是喜欢吃甜的,可以依据自己口味往碗里放糖。夏天绿豆的妙用还有熬绿豆粥,绿豆性寒,味甘,可消肿通气,清热解毒。故有“食中佳品,济世长谷”之称。《本草纲目》记载:“绿豆,消肿治痘之功虽同于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从古至今,人们会根据食材的特性,更好地利用它们,也给人间留下更多美食。冰凉甜蜜的记忆。

小时候冰棍主要有三种——小豆、红果和奶油的。它们都是用纸包装的,奶油冰棍比较少,牛奶含量也少,因为太容易化。那时候吃冰棍,重在吃“冰”。剥开红果冰棍的纸是红红的冰,上面还有白霜,刚暴露在空气中时,还冒着白烟。小孩吃得慢,冰多的冰棍也没等吃完就化了,赶紧舔食化了的冰棍汤,小竹棍禁不住汤水,经常弄得嘴边、手上、衣服上、地上全是冰棍湯。

小豆冰棍会化得慢一点,特别是冰棍上头还星星点点有几粒红豆。那时候比较高级的冰棍就是北冰洋的双棒了,也是用纸包着,白纸上印有一只北极熊,剥开纸,淡黄色惹人喜爱的奶油棒就出现了。那时候最盼望家长能给买双棒冰棍了,然后满怀期待地打开冰棍纸,先咬一口左边这支的上面,再来一口右边的头部,吃着吃着双棒就自动从中间化开了。后来能吃到雪人冰棍,还有冰砖,这算是牛奶比较多的品种了。那时候能吃上冰棍已经很不错了,冰激凌很少有。我印象中,小时候去公园,会有卖冰激凌小碗的,只有去公园才买得到,好像家附近很少有卖的。我再大一点,北冰洋又出了粉色袋装冰激凌。再后来,我记得出了一个叫新大陆的牌子,它的冰激凌放在塑料碗里,个头比小碗大,是椭圆盒的,上面是纸盖。那时候口味也丰富了,除了奶油,有了巧克力味、香芋味、芒果味、香草味等。雀巢、和路雪、伊利、蒙牛,这都是后来才有的品牌。现在冰棍基本都是塑料包装,巧克力、奶油的口感比原来更厚重。断档了多年的双棒和粉色袋冰激凌复出,唤起不少人回忆。看来,有些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记忆。

最后再说两种类似冷饮——刨冰和雪花酪。过去的刨冰就是往冰碴上浇点山楂或是其他罐头的甜水,相传这种传统的刨冰在宋朝时期的京城就出现了。现在刨冰升级了,一些甜品店还有餐馆都有这个冷饮,内容丰富很多,淋上炼乳、糖浆,还有奶油冰激凌球,有豆沙酱、桂花酱、巧克力酱等多种食材,看着好看,吃着香甜,价格也贵了不少。

雪花酪是一道古老的传统小吃,是现在冰激凌出现之前传统的冷食。相传是明朝皇宫里的名吃,后来流传至民间。雪花酪是把冰块打碎成末,洒上蜂蜜、酸梅汁和果脯食用。过去冰出自永定河,是凿大块浮冰,用草席包裹放入地窖保存,到来年夏天取出制作。从卫生角度来说,不太干净,所以过去很多家长不让小孩吃刨冰

说了这么多消夏美食,自然“苦夏”就不觉得那么苦了。记得我小时候奶奶总说,在过去,夏天对穷人来说是好的,因为在没有发明电扇、空调的年月,热是谁也逃不掉的。可是穷人最怕冬天了,因为有钱人有棉衣、皮袄各种高级衣服御寒,可穷人就得挨饿受冻了。想想现在的我们,冬暖夏凉,生活不知舒适了多少倍,家里老人的忆苦思甜也成为了过去的话题。可这些祖辈传下来的消夏纳凉的良方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