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育稀植水稻的技术

摘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一项推广比较成熟的技术。从苗床准备、整田做畦、施肥、播种、苗期管理、大田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作为一项高产高效稻作新技术,这项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水田育秧秧苗不壮和烂秧两大难题[1],其充分利用水稻苗期耐旱的生理特性,在精心培育的深厚、肥沃的苗床上培育壮秧,具有投入成本小等特点。旱育稀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秧苗素质,增强根系活力;二是因为秧苗矮壮,导致耐旱性好;三是旱育苗分蘖能力比水育强,从而结实率好、穗大粒多,具有五省(即省工、省水、省种、省肥、省秧田)的优点。据实际统计,该技术可节省种子30%,节省农膜和秧田各80%。这项技术操作方便,早播、早栽、早成熟,在舒城县于1998年后得到了很快推广,经济效益明显,深受农民欢迎,这一项技术已被大多数农民所掌握。为了给广大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提供技术参考,结合多年的农技推广实践,总结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1、苗床准备。

育秧必须在旱土状态下育秧,因此选择苗床非常重要,最好选择菜园地,利用其土质松、细、软、厚、肥等优势[2],并加以培育,以农家肥为主。床土的湿润标准是泥不沾手、手握成团、落地即散。菜园地一方面可以实现不影响蔬菜种植,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水稻育秧、油菜育苗等,从而达到了缓解用地茬口矛盾,还可以培肥地力熟化土壤。苗床面积根据移栽大田来确定,一般是每1hm2大田准备300m2左右苗床

2、整地做畦与施肥

经过秋冬或春季培育过的苗床,对土壤进行翻耕、耙碎、做畦、施肥。耕翻1~2次,深度为15cm以上。做成畦宽1.2~1.4m,沟深20~30cm,沟宽50cm。为了保证排水通畅,在苗床四周开好围沟。苗床整好后,用细土20kg、旱育秧壮秧剂2.0kg进行充分的混和,然后均匀地撒到20m2的苗床上或将氮、磷、钾肥施于10~15的土层内,施肥标准:施氯化钾40g/m2、硫酸铵120g/m2、过磷酸钙150g/m2,反复耙匀、压平,浇透苗床水即可播种。

3、适时早播。

早稻播种在日平均气温7~8℃,比水育秧提早10~15d。对于六安市乃至舒城县为3月底到4月上旬。以秧龄来确定播种量,秧龄越大播种量越少,秧龄越小播种量越大,常规品种秧龄为3.1~3.6叶,播谷量为180~200g;秧龄4.5~5.5叶时,播芽谷为130~160g。秧龄短适当密播,秧龄长的适当稀播[3]。在同一秧龄情况下,杂交稻用种量为常规品种播种量的50%。在催芽前,可用25%使百克乳油2500倍液对种子进行浸种,旱育秧的种子浸种催芽至破胸即可播种。播种时要将破胸的种子均匀地撒播在苗床上,做到疏密一致,用分畦称量的方法,盖籽用土应是未用过化学肥料的细土,厚度应以不露籽为宜,土撒完后用喷雾器喷水,确保苗床的种子有足够的水分。早稻播种需要插弓盖膜,中、晚稻用秸秆覆盖,以保湿出苗。

4、苗期管理。

苗期以控水为主,可以促进地上部分健壮生长和根系下扎。浇水要选择合理时间,不可在晴朗的中午进行,选择在上午或傍晚,以叶尖无水珠或水珠很少时,以浇透3cm土层为宜。如果以培育中小苗为目的,苗期一般不施肥,只在移栽前3~5d施一定量的肥料(送嫁肥),施三元复合肥15~20g/m2或尿素10~15g/m2。采用薄膜育苗的还要注意适时通风炼苗再揭膜。

5、大田配套栽培。

5.1栽播密度。

栽培密度要根据品种、栽培时间、大田地力情况、农田生态区来确定。旱育苗使用基本苗比水育秧要少,旱育矮壮分蘖快,一般情况下,20穴/m2左右,杂交稻1~2株/穴,常规稻2~3株/穴。栽培时宽行、窄行间插,栽插时要浅插,深度控制在1.5~2.5cm。

5.2肥水管理。

育秧苗矮壮,30~35d即可移栽[4],小苗移栽时无缓苗期,更加容易活棵。

插秧时要浅插,深度超过3cm不易于植株分蘖,如果采用轻型栽培更好,如抛秧等,不可连心插入,秧苗带土与泥平。提倡测土配方施肥,以施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控制氮肥用量,根据水稻不同的生长季节来确定施肥量和合理使用施肥方法,增加有机肥、磷肥和钾肥,氮、磷、钾一般为1.0∶0.5∶1.0;在施肥方法上,要做到粒肥喷施、穗肥和分蘖肥早施,基肥要施足;在水分管理上,孕穗和扬花期以浅水为主,大多数时间以保湿为主;在晒田管理上,以达到合理穗数的80%时开始晒田,直到大田开裂,然后进行润水再晒到拔节,从而可以控制无效分蘖,有利于根系下扎和促进壮秆健株。另外,灌浆期和扬花期要保持浅水层,随后湿湿干干,保证在成熟前7d不断水。

6、病虫草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尽量采用生物、农业、物理防治的方法,采用化学防治时,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对环境污染和人畜的危害。同时,正确使用施药方法,选准对路药剂,执行安全间隔期,才能确保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分蘖弱、秧龄长的品种,在一叶一心期使用多效唑进行;二叶一心期用敌克松来预防立枯病;秧苗期间重点防治二化螟和稻蓟马。

参考文献。

[1]李道明,杨效奎.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9):140—142.

[2]刘礼兵.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0,27(11):1388—1390.

[3]程如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2):113—114.

[4]杜江,王继文.谈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3(11):11—12.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