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诗艺之“雅”与士人心态】 唐诗版的吻别为士

摘 要五代十国期北方学渐趋衰微南方则相对发展较快诸国学南唐繁盛诗歌长抒情诗艺充盈着古美学“雅”呈现出儒风浓厚雅、浅近适闲雅和然淡泊清雅这些都与南唐士人生存环境、创作心态和代审美风尚有关。

关键词诗艺 心态 审美。

五代十国期原地区战乱频仍朝代不断更迭批士人得生存纷纷南移。

南唐是南方偏安国而南方诸国南唐局势较稳定化氛围相对浓厚特别是其前身吴国储备了坚实济、化基础又烈祖李 、主李 、主李煜三代儒雅君主对化、艺力扶持和参与从唐末至宋初南唐学、艺术兴盛局面远其他诸国上乃至整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南唐诗歌长抒情诗人们缘情致主要抒写离乱代背景表达对隐逸生活向往和对现实主观感受将目光从外世界向心感受传统儒道统对他们呼唤也趋倾。

总体上其缘情诗风表现出格致卑弱、低沉怅惘趋势这与五代整体背景带给士人们对仕宦和人生理想幻灭情感取向有很关系。

学史上南唐虽以词出名但它诗歌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

诗艺风格丰富多样代表了五代学总体水平五代总体衰弱局面下略显光彩。

其独特处主要南唐诗歌始终充盈着古美学“雅”表现出雅、闲雅、清雅等多种审美风格“雅”致格调贯穿南唐人整创作并且作往往展现出不审美趣味兼具两种以上风格又巧妙然地交融他们生命境界。

鉴将从饶有风味“雅”风探寻和理南唐诗歌艺术精神及与士人心态关系并进而深入理五代至宋诗学变诸多因素。

、儒风浓厚雅。

南唐五代向被称作儒林宝地人多雅尚儒风。

儒学和儒雅士十国居首位涌现出批“见籍粲然可观”儒者。

马令《南唐》记“南唐累世儒而儒者盛见籍灿然可观。

如韩熙不羁江蔚高才徐锴赡高越华藻潘佑清逸皆能擅价。

徐铉、汤悦、张洎徒又足以争名天下其余落落不可胜数。

故曰江左三十年物有元和风。

”①而且南唐国礼仪俱全“六臻备诸史条集古名画辐辏绛帷;俊杰通儒不远千里而至户到咸慕置籍道开武并驾。

”②可见儒风洋溢颇具气候。

南唐朝野外上达君主下至朝臣、仕人及隐者普遍具有儒者风。

而这种儒素质则是五代儒学整体衰弱社会化背景士趋敛而儒风外化种表现。

③。

缘雅成南唐诗艺首要特色。

南唐士人以诗著称多学白居易诗并倡导师古祖风骚扩展和取法唐“元和体”。

他们力图兴复儒学远绍唐博综史④讲真情实感吟咏情性实践儒“雅正”诗学风融入到艺术追和生命境界。

徐铉论诗认“人所以灵者情也;情所以通者言也。

其或情深思远郁积乎不可以言尽者则发诗。

虽复观风政阙遒人职废质异体正变殊途然而精诚感靡由干外癸英华挺发必天成……”⑤他明确把“情”视由“言”到“诗”乃至“诗贵”初认做诗是情致然抒发。

他们方面祖汉魏儒风骚另方面又充分肯定诗抒情体主张情性然抒咏实际上反映了五代期风雅涵进步发展。

雅风格形成与南唐士人创作心态紧密相关。

南唐建国期朝政较稳定艺受到主力提倡南唐形成了人数众多朝廷士群。

以二徐、二冯等主体高官臣力图恢复儒诗教传统。

但与儒有抱理想相反他们不提倡以诗刺上而是采取温柔敦厚形式讽刺力很偏向感伤、闲适、杂律诗总体格调趋敛。

徐铉是崇尚儒道代表他诗透露出对儒诗教倡扬。

如“古诗尤精奥史论皆宏拔。

……吁嗟吾道穷与世长迂阔。

顾我徒有心数奇身正绌。

论真属少年国儒术。

夫子无轻苍生正愁疾。

”⑥如说徐铉对淳朴儒风追只是种理想话那么“道”不可行晚唐五代也就不可能真正恢复和出现。

历了深沉感慨和感伤只独善其身“支颐藉芳草足忘世事。

得归聊得宴居地。

”⑦ “所嗟吾道薄……儒冠独行。

”⑧徐铉还不乏对人事沧桑深沉感“将儒皆寂寞门前愁杀马郎”⑨“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

乱臣无所惧何用《春秋》。

”⑩诗人借观人《春秋》生慨用坦直质朴语言表达了对“乱臣无所惧”丑恶现实愤慨。

与相关南唐近体诗创作多了份理性因素恢复诗歌风雅传统做了初步努力。

突出七律创作上与白居易七律有许多相似处其尤以徐铉代表。

其诗委曲思致体味对身世感慨更深沉“从不身计,叶悠悠任川”{};“世路风波翻覆虚舟无计得沉浮”{};“执掌曾谈天下事折腰犹悟俗情”{3}。

这些人生感慨多了些理性思考这五代诗是较少见。

其曲折诗思和对人生思考富有理性气质使他感情跌宕起伏“人多事难论况是人懒慢人。

……金马门前君识否?东方曼倩是前身。

”深沉地概括了乱世人有志难酬、郁悒无奈情。

乱世苟活悲凉对南唐多数人是刻骨铭心即使人生得也常有分冷静心绪如“秋暮天高稻穗成落星山上会诸宾。

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盈头思故人。

崖影晚看云出岫湖光谣见客垂纶。

风烟不改年长终待林泉老身。

”诗用平常语将眼前欢乐置人生和历史背景下用悠远思绪情流露增添了更耐人寻味韵致。

徐铉官入宋他那富有理性气质近体诗创作宋初白体普遍缺乏思致局面带了新气象宋初诗人提倡恢复白体理性精神开了先河。

二、浅近适闲雅

“雅”既诗道必然又渗入到创作主体生命境界将主体性情与外形态相融合化主体人格生命态而影响到创作。

南唐士人历特殊历史变动深感重外事功人生理想幻灭是兴邦社会责任感急剧削弱而重心修养、向探人生哲学这又精神实质上趋向白居易“下可理性情卷善身”{}精神旨趣。

南唐诗歌又普遍表现出闲雅风格。

题材容上突出体现咏物诗创作。

处偏安隅朝廷里士们然少了分李商隐、杜甫、杜牧式咏史深沉多也只是些“浅斟低唱”般咏物和咏怀。

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刺”不多颂“美”也少。

抒写重心由表现怀才不遇类生活情感集揭示上层士夫特别是仕宦得居高位侍宴、应酬、赏花、歌酒等种种生活感受。

诗人们觉学习白居易诗口语化加强更多带有市井平民阶层审美情趣日常习见现象、事物上多 “寻常容易语”。

如王贞白《江上吟》“夜野人舟长将酒游。

夜吟思苦江上月华秋。

晓露满江蓼轻波扬白鸥。

渔翁似有约相伴钓流。

”这类诗俯拾皆是多是从熟悉俗人、俗事、俗情、俗语发言诗得通俗易晓态闲适风调浅近。

虽格调不甚高却也显示出南唐诗人能够缘情致充分发挥五、七言近体句法特善白描虚词穿插叠组织现成象构造特定情境触物兴怀下用形象美语言描绘感受、体验流露出适闲雅人生态。

南唐通俗诗整体而言咏物诗还是占了相当比重这也与偏安朝廷较平静生活环境有关。

南唐顺朝廷士又多创作士夫生活气息较浓闲适诗以展现人生态。

韩熙闲怀放达、风流倜傥当早已名振朝野“当风流冠”{5}。

如“早花微弄色新酒欲生波。

从唯行乐闲愁奈我何”{6};“闲阶杯酒惟待故人”{7};“道胜他图薄身闲白日长。

扁舟动归思高处风沧浪。

”{8}其诗闲情有余情调然表现出悠闲得。

这样士不少数徐铉就曾夸赞左偃能够“放心得场置器必安地优游卒岁”{9}。

宰相李建勋也是马令《南唐》传“建勋因诗以见志曰‘桃花流水须相信不学刘郎又。

’建勋博览史其诗清淡平易见称。

”这种诗风是他晚年入南唐几得失、罢相复相宦海沉浮逐渐形成。

宦海沉浮波折高官福禄无忧形成了他及行乐、知足保和、闲雅风格“碌碌但随众蒿兰任不分。

尝矜有道遇向吾君。

”{0}这种乱世达人特使他能够以平静安逸心境面对人生咏物咏怀脱俗高雅又是追风白居易晚年退居洛下人生态再现代表了晚唐五代以批士价值取向。

可以说南唐士人闲雅风也是他们对国、人命运忧虑和身仕多主矛盾反映并由仕进不能隐退仕宦无功居闲因抒写性情也就得然、真实。

三、然淡泊清雅。

“雅”既是艺术批评标准又是种审美理想因它所具有理论张力使其表现出审美形态向多样化发展。

南唐特殊历史期相呼应南唐诗艺从雅审美涵出发又进步扩而呈现出清雅面。

五代以降政统与道统极其衰落晚唐以重抒情学倾向得到五代士普遍认重心世界发掘和感情抒发。

南唐诗学亦如与其重情韵、然诗学倾向相致。

徐铉《成氏诗集序》强调音韵天成嘉言丽句“诗旨远矣……及斯道不行也犹足以吟咏情性黼藻其身非苟而已矣。

若夫嘉言丽句音韵天成非徒积学所能盖有神助者也。

”序虽含有对儒诗教传统尊崇但“斯道不行”诗歌倾向就向了“吟咏情性”和“嘉言丽句”。

孟宾也强调“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就是要诗歌真实、然地表达感情反映了以徐铉代表批南唐人秉持是情思郁积乎以致不可不发情是更广泛生活领域和思想感情这与西蜀人绮艳情是完全不。

因创作较多着眼心细腻感情抒发、对然真情追。

尽管南唐地区也不乏群臣逸乐但是因多了层惆怅幽绪也就更多了份真情。

诗歌雕琢则含蓄得多隐微得多也更富情韵。

朝廷士包括君主也多了份平民化气息李主善用清雅无华词语用白描手法表现感情曲折幽微。

宰相李建勋“昨夜南窗不得眠闲阶滴回灯坐”{}然细腻情感抒发追淡泊。

李“渔儿隔水吹横笛半夜空江月正明”{3}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廊 合曲阑斜。

多庭只有春庭月犹离人照落花”{}都表现出淡泊飘逸、高韵古雅清雅情。

重真情抒发、流易然特主要表现对古体诗喜爱。

做古体诗者不乏朝官士也有隐居不仕贤者做诗率、然、畅快适如韩熙、李建勋、王贞白、廖凝、陈贶、孟宾、刘洞、江、李、伍乔、左偃、徐铉、潘佑、张 、陈陶等。

更显著者他们不流露出淡泊功名、追气质我完善这成他们师古共表征。

因“我爱陶靖节吏隐从弦歌”{5}实现了与陶渊明精神相通进而达到与抒写人生命世俗情怀和以“深哀浅貌、语短情长”特征汉魏古诗相贯通生命境界。

南唐诗人欣然接了这师陶、师古衣钵王贞白有《陶潜醉石》李建勋师陶亦有《》《田三首》《采菊》《落花》等表现闲居悠逸诗无怪史称“其诗清淡平易见称”。

师古如陈陶《续古》二十八首多借古咏怀。

可以说相当部分士人师古精神向上追气质我完善和抒写生命世俗情怀。

另方面五代期庐山诗人对诗体诗艺特别是五律锤炼和雕琢很程提高了诗艺。

他们巧妙地把郑谷清婉明白、通俗流易诗风带进创作形成了清丽婉、流易动人诗歌境界。

特别善组织现成象构造特定情境缘情入妙。

如李《腊作》“泉动如顽石人藏类蛰虫”{6}陈贶断句“拂榻灯开门月先入”夏宝松断句“雁飞南浦砧初断月满西楼酒半醒”{7}孟贯《宿山寺》“露垂群木润泉落岩清”{8}李《江行夜泊》“半夜风雷天星斗寒”境清婉颇见锤炼功。

左偃《江上晚泊》“寒云淡淡天无际片帆落处沙鸥起。

水阔风高日复斜扁舟独宿芦花里”{9}他们从幽静山林里寻得丝心灵平静偏安稳定环境寄托着贫弱精神。

当然他们做诗不是了消遣娱乐要也不是单纯了社交某种程上成种然癖和追。

他们对隐逸向往和追激发了他们与山林亲近兴趣进而有种远离官场与山林和友人共享欢乐和宁静悠闲情这种格调又开启了宋初九僧诗人先河。

综上所述南唐诗艺不仅清楚地呈现出以“雅”基调多样化审美风格也涵涉到诗人创作心态和美学追诸多方面。

五代总体分裂状态南唐学凸显出地域性学特征我们理南唐学审美蕴及向宋代学化动因提供了有益价值。

① 马令南唐(卷二)[]四库全。

②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十)[]四库全。

③ 李艳婷南唐诗歌研究[]天津天津师学00。

徐铉徐公集V御制杂说序[]四部备要。

徐铉徐公集V萧庶子诗序[]四部备要。

⑥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六)V酬郭先辈[]成都巴蜀社99。

⑦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六)V题伏龟山北隅[]成都巴蜀社99。

⑧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六)V送刘山阳[]成都巴蜀社99。

⑨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七)V威敌将军贬官重故宅[]成都巴蜀社99。

⑩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六)V观人春秋[]成都巴蜀社99。

{}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七)V再领制诰和王明府见寄[]成都巴蜀社99。

{}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七)V和江西萧少卿见寄[]成都巴蜀社99。

{3}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七)V送蒯司录归京[]成都巴蜀社99。

{} 谢思炜张籍古乐府见白居易诗集校[]北京华局006。

{5}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传[]北京华局983399。

{6}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五)V春日东山草堂坐[]成都巴蜀社99。

{7}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五)V惜花[]成都巴蜀社99。

{8}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五)V闲游[]成都巴蜀社99。

{9} (晋)刘 旧唐V元稹、白居易传论及赞[]北京华局975。

{0}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三)V寄魏郎[]成都巴蜀社99。

{} 孟宾碧云集序见全唐(卷八七二)[]四库全。

{}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五)V细雨遥怀故人[]成都巴蜀社99。

{3}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五)V泊秋浦[]成都巴蜀社99。

{}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五)V寄人[]成都巴蜀社99。

{5} 徐铉送薛少卿赴青阳见(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六)[]成都巴蜀社99。

{6}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三二)[]成都巴蜀社99。

{7}{8} (清)曹寅等全唐诗(卷七九五)[]北京华局,985。

{9} (清)李调元著何光清校五代诗(卷二九)[]成都巴蜀社99省略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