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颐和园

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 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 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仁寿殿 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 面临昆明湖,东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 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万寿山 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 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佛香阁万寿山前山。为八面三层四重檐建筑,气势宏伟,是颐和园内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的标志。登佛香阁四周游廊,可饱览园内外风光。

排云殿 在万寿山前山中部。殿前有排云门、二宫门,两边分列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配殿。

排云门与二宫门之间有方形水池,上架金水桥。正殿左右两侧均有耳殿,中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21间。全部建筑均用游廊贯串,并用黄琉璃瓦盖顶,为颐和园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

长廊 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中穿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廊长728米,共273间。内部每根枋梁上都绘有精美传统彩画,共有风景、人物、 山水、花鸟画八千多幅,有“画廊”之称。它象一条彩带把远山近水和各座建筑连成一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画中游 在万寿山西部。是依山而筑的重要建筑群。中为八角两层楼阁,东西配置两亭两楼,西楼名为爱山,东楼称借秋,用爬山廊沟通。登阁凭眺,漫步游廊,有置身画中之感。

清晏舫 原称石舫。在万寿山西麓岸边。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取“河清海晏”之义,船体长36 米,用巨大的石块雕砌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柱。顶部用砖雕装饰,精巧华丽。

谐趣园 在万寿山东麓。是“园中之园”。仿江苏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改称今名。园中央为荷池,环池有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十三座楼台堂榭,并用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通。室外廊边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富有江南园林情趣。

昆明湖 平铺于万寿山南麓,面积3300余亩。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明代时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之誉。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西堤六桥 在昆明湖西部长堤上。是清乾隆时仿杭州西湖苏堤建造。堤上有界湖桥、幽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合称西堤六桥,以玉带桥最为著名。

十七孔桥 为园内最大的石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

知春亭?在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倚柱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丝吐绿,取“见柳而知春”之说命亭。

一说 “知春”二字源于宋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南湖岛 在昆明湖的东南部,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占地1公顷多。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岛北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岛中的主体建筑。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精细绚丽。

龙门石窟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处,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他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断。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时代窟龛约占10%。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龙门山河壮丽,风景宜人,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冠。两山翠柏与伊水相映,游览路旁的十几处泉水构成了优美的景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佳句,今诵尤新。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和游人。

黄山

黄山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景区154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142平方千米,区内峰林的貌独特,座座山峰险峻雄峙,配以变幻莫测的烟云,使自然美景千变万化,构成奇、伟、幻、险的奇观。风景区内共有自然景点400余处。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中外。黄山素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主峰周围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7座,石林、石柱、怪岩数百处。黄山自中心向四周放射壮展布着众多的山涧沟谷,其中大谷36条,形成36源,汇入24溪。丰富的水资源也增添了黄山的魅力,全山有近百处瀑布和池潭。黄山植被覆盖率达83%。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生态稳定。自然分布有原生种质植物1450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木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8种。是中国南方的植物资源宝库。

黄山松是黄山一大奇观,列黄山“四绝”之首。全山百年以上的黄山松数以万计。它们形态奇异,或盘结于危岩,或挺立于峰巔,已命名的就有近百株。迎客松已成为黄山的象征。黄山的高山密林溪流中,还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物,鱼类24种,两栖类20种,爬行类38种,梅花鹿、猕猴、青猴等脊椎动物300种。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孔庙、孔府和孔林在山东曲阜市,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孙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

孔子(公元前551~前419年)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在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庙。汉代以后不断扩大。现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第四进院为三重檐奎文阁,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东侧是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的坟墓。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明清皇家陵寝。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明代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历276年,共建有18座皇帝陵墓。显陵是第12个皇帝陵墓,建于16世纪中叶,1519年至1566年(明正德十四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历时46年,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将松林山左峰作为依托玄宫(皇帝棺椁停放的地下宫殿)的祖山,左有山脉作为陵区两侧环护的砂山,前沿的天子岗作为陵寝的案山,形成了一个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局部小环境。清东陵是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在这里共建有15座陵寝(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纪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埋葬帝、后、纪及皇子、公主等共161人。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座纪园寝、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