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变化对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和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方式,从1978年开始,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之路已经走了整整30年。

本文从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结合近几年相继出台的多个加工贸易政策,分析了政策变化对加工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对如何进一步发展江苏加工贸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发展现状;新政策对策      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2008修订)》中规定,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

加工贸易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国的加工贸易从大的方面来说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方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其中“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

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

”   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江苏省加工贸易也从无到有,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入世以后,发展更为迅速。

一、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依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江苏省加工贸易得到了充分发展

2003年,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3 657 748万美元,到了2005年,这一数据则变为了8205 112万美元,加工贸易占进出口的比重也达到了64.5%,成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

2007年1—12月,江苏省出口总额达34 856167万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21 516 665万美元,所占比重高达61.7%,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21.82%。

2008年第一季度,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5 344 000万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9.0%。

江苏省在近30年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软环境还是硬环境的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配套能力的增强使得产业规模效益日渐明显。

目前,江苏省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以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数码相机、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为主要内容的加工贸易产业链相继形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逐渐加深。

江苏省加工贸易的构成中,进料加工所占的比重要高于来料加工,但是近几年以来,来料加工的增长速度很快,增速超过了进料加工

2004年来料加工高速增长,保持增长态势,到2005年达到峰值,同比增长87.3%,来料加工加工贸易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22%上升到2005年的30%。

2006年,全年增长25%,2007年第一季度,来料加工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34.91%,同比增长52.3%,比2006年同期高了7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最高比值。

而进料加工增长速度变缓,同比仅增长10%,增幅下降了21.9个百分点,这与进料加工进口增长乏力有关。

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包括机电产品、以光电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及航空航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家具及其零件、液晶显示板、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手机零件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江苏省投资环境的日益优化,机电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机电产品为例,2000年江苏省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仅为87.61亿美元,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49%,2005年出口额已上升为926.51亿美元,占比上升到83.15%,而2007年江苏省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为1141.3亿美元,是2004年的2.4倍,同比增长了23.2%,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80.6%。

从国别和地区来看,江苏省加工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欧盟、日本、美国、中国台湾、韩国、东盟等,其中日本为加工贸易最大对象国。

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东盟为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五大主要市场,2006年上半年共出口38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81.2%。

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东盟、欧盟、美国则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口的五大主要市场。

可以说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市场还是比较集中的。

二、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加工贸易主体多为外资企业;内资企业配套水平偏低,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加工贸易的总体增值率低。

笔者认为,问题成因如下:   1、加工贸易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加工贸易的管理体制包括行政管理的灵活性、各部门管理之间的协调程度等。

就目前江苏省实际情况来看,行政管理的灵活性还不高。

由于各地区间的加工贸易发展很不平衡,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只能追求大范围的统一,无法面面俱到,更没有办法满足个别地区的个性发展需要。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不够,没有形成一种管理上的合力。

目前的加工贸易管理体制在部门上的分工表现分散。

加工贸易具体政策的制定涉及经贸委、商务部、海关、税务总局,甚至还有银行和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协调程度不高,各部门所掌握的信息都很分散,政策之间的衔接必然会存在一些漏洞,不能有效地加以整合,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需求。

2、现行政策范围过窄制约了加工贸易向高增值环节延伸 首先是加工贸易的准入门槛较低,目前的保税待遇对于各种产业都适合,缺乏引导作用。

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和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制度也有待完善。

目前的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是按照海关监管情况进行分类,还没有引入环保、安全、社会保障等标准。

商务部在2007年4月12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加工贸易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要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准入管理,加强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及生产能力核查,将环保、能耗、用工、设备水平等指标纳入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及生产能力核查范围。

其次是国家关于加工贸易政策范围过窄,对处于生产下游的与营销相关的产业需求没有相应的规定,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研发、设计、物流服务、产品营销等都没有被纳入到加工贸易业务范围,制约了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而且这些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都属于高增值的环节,对于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促进作用,因此现行政策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3、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不利于鼓励国产料件的使用 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规定,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保税”监管政策,即用于加工贸易出口料件进口时,免征关税与增值税,出口时不退增值税。

加工贸易名义进口料件,若用于生产内销产品,要补交关税与增值税。

对于采用部分国内中间投入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出口退税实行“免、抵、退”的政策

也就是说按照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加工贸易企业如果从国外进口原料,进口料件可以免交关税和增值税,而其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国产料件部分却只能享受部分退税的待遇,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都存在着征退税率之差,这样一来使用国产料件要比使用进口料件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即国产料件的使用比例越高,税收的成本也就越高,企业利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进口料件的国内替代,也不利于带动国内原材料产业的发展

同时因为国内原料不得与进口保税料件调换,也不利于国产料件进口替代。

三、政策变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影响      1、政策变化的主要内容 加工贸易涉及海关、工商、税务、银行和外经贸等多个部门,因此加工贸易政策也就涉及到贸易、财政、税收、外汇、产业等多方面的政策,体系庞大。

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一直都在进行中,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降低,有关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比较频繁,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许多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有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实转、出口退税调整、加工贸易海关监管方式等。

具体来说政策变化的主要内容有:   (1)加工贸易分类管理政策

从1999年开始,国家对可进行加工贸易的商品实行分类管理,国务院下发的国力、发第35号文件对加工贸易商品做了分类管理,按商品将加工贸易分为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3种。

2004年至今,商务部联同海关总署和环保总局已经先后发布了5批禁止类公告(分别是商务部、海关总署、环保总局2005年第105号、2006年第63号和82号公告、2007年第17号公告、2008年第22号公告)。

2007年发布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中共有1 140个税号商品被列入范围,2007年海关总署第44号公告发布了一批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是在原有的限制类目录上新增加了1 853个商品税号,新增商品类别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且新增商品主要是按限制出口管理的。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