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判_预判新闻,生产思想,提升报媒竞争力

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功能成为传统报媒的短板,其制作出版周期,注定了其在抢信息、抢时效方面无法与网络、电视、电台、手机报等媒体比拼。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报纸是否就无法“突围”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报媒“突围”的着力点应在于梳理信息,生产思想,做深度、广度报道

而要做到这些,改革编辑流程和手段,进行新闻预判非常重要。

这里所说的新闻预判,是指编辑面对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要敏感发现,然后进行预判,搜集信息,提前筹划。

凡事预则立,做好这种预判,将有效生发编辑张力,在尽可能争取报道时效的同时,做出报道的深度、广度,形成大餐,超越其他媒体的快餐式报道

本文结合《齐鲁晚报国庆报道操作方式等,简单阐述这一问题。

新闻预判的必要性      1 与新媒体的差异决定报媒必须进行新闻预判   重大事件发生时,把最新的信息最快地发布出去,这一直是媒体的传统着力点。

可以说,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大家都在全力地拼信息

然而,无论与广播、电视等传统“电媒体”相比,还是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相比,在拼信息方面,报纸具有不可逾越的短板――出版周期,注定了其在这方面难以有大的作为。

对于正常出版的报纸来说,一个事件发生后,要到第二天或者当天下午才能见报,而这时事件已经发生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

最快的号外,从采编到印刷再到上市,至少也要三四个小时的时间。

而这时,广播、电视、网络上,信息已经铺天盖地了。

如果说以上信息的传播还需要电视、电脑、网络等特定的客观条件限制的话,那么,随着3G技术的到来,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已经可以让信息的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让受众随时随地了解天下大事。

由此可见,最传统的纸媒――报纸和其他媒体信息肯定无法取得先机。

但这并不是说报纸就没有优势可言。

那么,优势在哪里?我们认为,优势恰恰就在于其“晚一天”,正是这“晚一天”,给报纸提供了梳理信息、生产思想的过程。

这正是新媒体的快餐式传播所短缺的。

拼思想,就必须要有思想。

报纸要生产思想,除了新闻事件发生后的梳理、整合,预知信息、未雨绸缪更加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一点感知,早一点筹划,就可以更多地占据先机。

这种感知和筹划,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预判

2 与同类媒体新闻同质化趋势决定了报媒必须进行新闻预判   在一个城市买几份同一天的报纸,大家会发现这些报纸新闻很多都是一样的,有的甚至连版面和标题都一个样。

新闻的同质化,已经成为制约报媒发展的一大瓶颈。

以济南市为例,市场上有《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山东商报》、《济南时报》四家生活类报纸

尽管这四家报纸各有侧重,也都力图生产独家的东西,避免新闻同质化,但这已经越来越难,几乎不可能。

比如,2009年7月29日,在第13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张琳以7分32秒12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得冠军。

7月30日的齐鲁晚报头版主打照片为张琳,题目为《水中刘翔》;同一天的《山东商报》头版同样以张琳的照片为主打,题目为《泳坛刘翔》。

再比如2009年11月12日,山东各地大雪之后的第二天,当日《齐鲁晚报》各版面以雪之痛、雪之情、雪之歌等为主线报道与雪相关的内容;而同一天的《生活日报》,把与雪有关的内容划分了6个板块,每个板块的题目也用了雪之情、雪之过、雪之乐等相似的主题。

然而,也有例外。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齐鲁晚报》的专题报道和号外,以丰富翔实的内容,时尚大气的形式,成功地实现了与其他报纸的差异化,而这种差异化的实现,正在于准确地进行了新闻预判,提前筹备了报道材料。

这个例外,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新闻预判,生产思想,是报纸提升竞争力,实现与同类媒体差异化的有效途径。

新闻预判的可行性      1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新闻预判提供了可能   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靠电视、报纸,缺少互动交流,资料的搜集相对比较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将来发生的事情做出比较准确的预判,难度很大。

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几百万个页面。

如果要查询国庆阅兵的有关信息,在Google输入“国庆”两个字,能出现8600万个页面,输入“国庆阅兵”四个字,会出现1160万个页面。

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都设有国庆阅兵专题。

人民网开设“中国坐标”专题,新华网开设了“解读新中国”、“记忆新中国”、“飞跃进新中国”、“互动六十年”、“复兴之路”等栏目,可以说国庆60年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每逢大事,除了网络报纸、电视、通讯社的报道也是铺天盖地。

媒体关于国庆60年的报道,可以说从2009年年初就已经开始了,网络、电视、报纸都开辟了专题、专栏、专版。

国庆盛典之前的一个月,仅新华社关于国庆报道的稿件和图片每天都有数百甚至上千条(幅)。

中央电视台的各个频道都是长时间播放相关新闻,专家面对面的解读更是增加了电视报道的权威性。

这些信息和资料,给新闻预判、未雨绸缪策划报道提供了可能性。

进行新闻预判,除了通讯社、报纸、电视、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外,媒体自己派出的记者实地发回的稿件,为预判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以2009年国庆报道为例,《齐鲁晚报》派出了由副总编辑带队的12人报道团队赶赴北京,深入到阅兵村、天安门和京城的大街小巷,发回了大量第一手翔实的资料和独家信息,为后方编辑提供了直接、准确、权威的信息

这一经验也证明,新闻预判的操作空间很大。

2 一些媒体新闻预判已经显现活力   200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推出了60版的国庆特刊。

特刊由国庆要闻、光辉岁月、神州新貌、祝福中国四部分组成。

特刊上市当天被抢购一空,价格从5元炒到15元,这一成功正是得益于报纸对重大事件的准确预判并付诸实施。

国庆节期间,许多周刊停刊,但当天的《南方周末》推出了“新中国60年特刊”《可以回顾,不能回头》,专题思想性强,视解敏锐而独特。

作为一个周刊,与日报相比,在信息传递上没有任何优势,其时效性大打折扣,如何让一周后出版的报纸吸引读者眼球,如果编辑部没有准确的新闻预判,肯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齐鲁晚报10月1日当天的报纸,也充分说明了新闻预判对于报道出彩的重要性。

这天的《齐鲁晚报》推出了百版特刊,前40个版分为“盛典猜想”、“京城传真”、“祝福祖国”、“齐鲁欢腾”四个部分,后60个版以《亮剑》为题, 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国庆阅兵中的精彩场面和幕后故事。

在重头的“盛典猜想”板块,报纸用多幅图表对阅兵式、分列式、群众游行、联欢晚会等进行最直观的猜想,读者可以把报纸当作阅兵指南,拿在手里看直播。

这使得当天的《齐鲁晚报》一上街,就被抢购一空。

事实上,为了做好国庆报道齐鲁晚报编辑部提前近一个月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采编人员从网络、电视、报纸、通讯社等多种渠道,搜集了几十万字的有关国庆庆典的信息

国庆前一周,编辑部就拿出了10月1日报纸的编排提纲,细化到了共做多少个版,每个版上发什么稿,甚至连每个版上主要稿件都已经基本定了下来。

新闻预判的具体操作      我们已经看到了新闻预判关于提升报道质量、提升报纸竞争力的作用。

那么,新闻预判该如何操作呢?从《齐鲁晚报国庆报道以及其他重点报道的操作经验来看,我们认为,新闻预判报道,应该分成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敏感发现。

进行新闻预判,要求编辑必须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

新闻事件刚刚露出苗头时,就敏感地捕捉到,并做出反应。

国庆60周年报道,《齐鲁晚报》早在2009年六七月份就已经开始筹划研究报道方案。

刚刚进入9月份,就进行了任务分工,责任到人,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为10月1日和10月2日两天的国庆报道准备。

第二阶段:整合梳理。

有了准确的预判,接下来就是搜集信息,整合梳理了。

国庆60周年阅兵报道中,《齐鲁晚报编辑部提前近一个月就确定了基本的报道思路,编辑分门别类地着手搜集信息

除了报纸网络、电视上的信息,许多编辑还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

编辑部还专门联系了济南军区参加过国庆阅兵的相关人员,对阅兵相关知识进行解读。

第三阶段:版面筹划阶段。

在离国庆阅兵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时,许多阅兵事项已基本确定,编辑开始筹划版面,安排记者进行相关采访,并和美术编辑一起制作阅兵猜想图表。

国庆前夕,不仅图表都已经制作完毕,大部分稿件也已经采写完成,这让当天的报纸编辑、出版变得非常从容。

10月1日和2日报道版面安排最后一稿也全部确定,具体版面和稿件、图片等已经分到编辑手中。

第四阶段:补充修正阶段。

新闻事件发生时,编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逐一核实自己版面的相关内容,同时进行补充和修正。

10月1日,当国庆阅兵开始时,上夜班的编辑都没有休息,都在看直播,核实自己所负责版面的稿件和图表等有关资料,确保不出任何纰漏。

大到阅兵式的程序,小到每个花车的位置、花车上每个人是谁都要逐一核实。

当所有的环节都完成之后,一份内容丰富、形式吸引人的报纸,就可以早于其他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了。

综上所述,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的发展正在无限挤压着纸媒的发展空间,报纸唯有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突破重围、再图发展。

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新闻预判的运用已经成为必要,而且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效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