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作休耕提升土壤肥力的田间试验

摘要:耕地轮作休耕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为提高耕种效益和土壤肥力的提升,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的以保护、养育、恢复地力为目的的更换作物或不耕种措施。

毕业论文网 /2/view—11440298.htm  关键词:轮作;肥力提升;耕地质量检测   中图分类号: S15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ki.jlny.2018.10.031   现代农业耕作方式就是机械化农业,降低了人工劳动力的参与,提高了劳动效率。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又是这一高效背后产生的副面效应。

农民一味的追求高产而大量施用化肥,连年种植玉米,造成土地板结,土壤肥力下降严重。

于是提高土壤肥力便成了迫在眉睫重中之重。

如何提升土壤肥力

轮作休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1 轮作监测点布设的密度和情况   共设置7个轮作监测点与7个连作对照点,选择七个乡镇的不同地块。

选择具有丰富农业生产技能和经验而且具备较强责任心的农户和地块进行试验区和对照区布设,试验区监测点对照监测点之间关系是同一种类的土壤里较大片的地块中,相隔较近处分别布设的。

因此,地理条件,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气候条件都相同。

2 轮作模式,采取的主要技术路径与措施   每个调查点前茬为玉米,大豆作为轮作种植作物,选择当地适种的优良品种,采用精播点种机械进行播种,5月初全部播完毕。

肥料投入采取大豆专用肥或磷酸二铵搭配尿素和硫酸钾一次性施肥方法。

出苗前及时喷施大豆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

由于种子经过包衣剂处理,基本没有发生虫害,长势较好。

但由于8月份到9月份没有降雨,大豆结荚鼓粒期严重干旱,造成无法正常形成豆粒,较难评估产量。

轮作质量有待于以后进一步进行监测。

3 肥料养分投入与结构现状   2017年轮作区域7个监测点肥料投入量(折纯,下同)平均值为8.98 kg/亩,肥料全部为化肥,投入比全国同期水平21.9 kg/亩低很多,其中氮肥(N)投入2.58kg/亩、磷肥(P2O5)4.15kg/亩、钾肥(K2O)2.25 kg/亩,投入量依次为P2O5> K2O>N,氮磷钾平均比例为1∶1.0988∶1.0314。

7个对照监测点肥料投入量平均值为28.06kg/亩,远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其中氮肥(N)投入13.8kg/亩、磷肥(P2O5)7.08kg/亩、钾肥(K2O)7.18kg/亩,投入量依次为N>K2O>P2O5,氮磷钾平均比例为1∶0.5130∶0.5203。

4 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结果   4.1 轮作前现状   4.1.1 全氮现状 2017年轮作试点区域7个监测点全氮算数平均值为1.43g/kg,其中(≥30g/kg)区间监测点有3个,占监测点总数的42.85%;(80mg/kg)区间监测点有1个,占监测点总数的14.28%;(20~80mg/kg)区间的监测测点有5个,占监测点总数的71.43;(90mg/kg)区间对照点有1个,占对照总数的14.28%;(20~90mg/kg)区间对照点有5个,占对照总数的71.43%;(200mg/kg)区间监测点有2个,占监测点总数的28.58%;7个对照点的算术平均值为239.71mg/kg,其中(100~200mg/kg)区间对照点有4个,占对照总数的57.14%;(400~550mg/kg)区间对照点有2个,占对照总数的28.58%;(2.0g/kg)区间对照点为零;在(1.50~2.0g/kg)区间对照点有6个,占对照总数的85.8%。

4.2.2 有效磷现状 2017年轮作试点7个监测点轮作后,有效磷算术平均值为65.9mg/kg,其中(30.0~60.0mg/kg)区间监测点有3个,占监测点总数的42.9%;在(60.0mg/kg)区间监测点有1个,占监测点总数的14.2%;7个对照点连作后,有效磷算术平均值为74.8mg/kg,基本在(30.0~75.0mg/kg)区间,其中(75mg/kg)区间对照点有1个,占对照总数的14.3%。

4.2.3速效钾现状 2017年轮作试点区7个监测点轮作后速效钾算术平均值为248.0mg/kg,其中在(140.0~200.0mg/kg)区间监测点有4个,占监测点总数的57.2%;(200mg/kg)区间监测点有2个,占监测点总数的28.6%。

7个对照点连作后算术平均值为238.6mg/kg,其中在(150.0~400.0mg/kg)区间对照点有3个,占对照总数的42.9%;(>400mg/kg)区间对照点有1个,占对照总数的14.2%。

5结论   通过轮作试种大豆后监测点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增加趋势,说明土壤肥力在缓慢提升中,但由于我市2017年遭受旱?模?玉米和大豆产量比往年降低,所以无法评估增产效果,还有待继续进行轮作休耕监测试验。

作者简介:牛春花,本科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土壤肥料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