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传播”的“对外传播”效应]传播效应

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驻京外国人中国形象建构因素分析”(项目编号:26108023)及“向世界说明中国基金”支助。

研究中国对外传播的问题时,有一个人群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个人群就是在华旅居的外国人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来华的学者、记者、商人还是旅行者,他们对中国形象的传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一些人的影响甚至是十分深远的,如马可波罗、利玛窦、斯诺、爱泼斯坦等人,他们传播中国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国人认知中国的印象。

而在信息化时代,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途径也主要是通过媒介

因此,对在华外国人媒介接触状况的研究也是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近,笔者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华外国人中国媒体接触及评价研究”课题组历时7个月,采用配额抽样的调查方法,在北京调查了890名外国人,完成有效问卷851份。

①被调查者中有26.0%的外国人中国居住3年以上,有63.9%在华居住超过1年,有90.8%在华居住超过一个月。

被调查者来自西欧、东南亚、北美洲、澳大利亚、北欧、西亚、南美洲、非洲等地区。

样本中职业包含公务员、公司职员、经理、技术人员、律师、医生、学生、教师等,年龄范围从18岁到66岁,男性占59.7%,女性占40.3%。

调查中发现以下一些现象值得业界关注。

在华外国人媒介使用资源相对稀缺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但是外国人的母语媒介却比较少,中国创办的面向在华外国人的全国性报刊不超过30种。

在这一“真空地带”,出现了在华外国人自发创办的一些报刊

这些报刊出现在上海、北京、青岛、天津、烟台、大连、沈阳、深圳等大中型城市,北京集中在望京、五道口、燕莎、机场高速沿线等近几年形成的较为集中的外国人聚居区内以及部分高校周边,有韩语、日语、越南语、印尼语、英语等语种。

这些刊物有的借助同中国的公司合作,如和广告公司合作,出版直投杂志;有的和出版社进行合作,“以书代刊”;有的则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出版者创办这些刊物有的是为了单纯盈利,有的是为了联络同乡感情、交流资讯

这些刊物在聚居区内的本国人中直投发行、同乡会上派发及在本国风味的餐厅当中取阅。

内容主要是在华生活的便利资讯、与本国有关的资讯、刊发广告。

由于这些报刊具备了其他报刊所无法匹敌的针对性、贴近性和语言优势,再加上创办者多为本国人,所以在华外国人对此种媒介接触和忠诚度都非常高。

这类报刊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国际化程度加深,移民逐步增多,在华外国人的社区形成,是自然的应需而生。

对于这类报刊,一方面需要我们继续加强监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现在处于在华外国人媒介使用资源相对稀缺的阶段,需要我们重视对在华外国人资讯服务的建设。

来华一年后使用中国媒体骤然增加       基于描述性统计我们发现,在华外国人整体上接触中国媒体比较频繁,有53.04%的在华外国人每个星期都接触几次中国媒体,其中44.65%的人几乎每天都接触中国媒体

对“在华外国人使用中国媒体的频率”与“来华时间”做相关性分析,显示卡方系数X2=245.95(p。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