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帽小考]虎头帽

虎头帽在史料中出现不多, 偶有提及, 仅以 “虎头形帽子”一笔带过, 鲜见有其形制的具体描写。

同时从考古发掘和传世实物可知, 早期虎头帽是军人头盔的一种, 而后又成了儿童帽子的一种, 这其中的变迁也颇有意味。

近代学者多有提及者, 但他们的描述又不那么详细, 而虎头帽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民俗故事和小说中, 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光环。

由此, 本文将结合文献, 独劈蹊径, 将虎头帽分类追述, 并对其形制, 流行时间和功能进行梳理分析.   一、虎头帽的分类   根据常用的几本服饰综合词典①的释义, 我们不妨把虎头帽分为两种, 一种是古代武士所戴的虎头头盔, 第二种是清末民初儿童所带的虎头形帽子。

为叙述便, 文章暂称呼第一种为武士虎头帽, 第二种为儿童虎头帽。

二、虎头帽的形制   (一)武士虎头帽   翻阅词典中, 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这一类虎头帽的形制最多的信息也就是: 虎头形, 或盔首做虎头状②。

文献中关于虎头帽的记载不多见, 比较翔实的是: 宏引军向城南寺前顿止, 从东南沟桥上过, 伯玉先遣勇士数人著斑衣虎头帽, 从伏窦下忽出, 宏人马惊退. 另有一条载于: 伯玉使勇士数人, 衣斑衣, 带虎头帽, 伏于窦下, 突出击之. 元胡三省注: 虎头帽者, 帽为虎头形③。

对于这类虎头头盔形制, 其基本特征为: 帽前部浮雕类虎头, 或有双耳, 或有虎尾; 有护耳, 或可系结于颏下, 或与披风相连. 唐时军队强大, 国立强盛, 我们或可据推断为古代武士虎头帽的基本形制

(二)儿童虎头帽   结合三大服装服饰词典④, 我们可总结儿童虎头帽的基本形制. 多用色彩鲜艳的绸缎制作,镶有花边或皮毛边。

无帽盖有帽檐. 有的有护耳和披风, 有的没有. 以布贴或绣老虎五官,粗眉,大眼,阔口,皆以红黄蓝绿鲜艳色为主,以墨白金银线点缀. 帽顶两旁有粗短的虎耳朵, 彩色绸缎镶帽檐,或坠上银质小铃铛. 活泼稚气. 各地制作的大同小异,各有特色. 文献和传世实物中又有儿童兽头帽, 我们将文献和实物比照, 认为额间绣有 “王”字的为虎头帽, 无 “王”字而动物状的成为儿童兽头帽, 其中有兔儿帽, 猫儿帽等。

二、虎头帽的渊源流变   (一)武士虎头帽   早在北朝时期, 戴虎头帽的佛教护法天神形象已流入我国。

最早的两则例子军保存在我国的大西北, 一件在新疆克孜尔石窟175窟, 此窟约开凿于6世纪,主室正壁的主龛塑像现已无存,在龛外的偏上方左右各画有一个护法天王的形象。

其中右侧天王未穿甲胄,右手持金刚杵,头带虎头皮帽,虎爪系于天王的颈下。

另一例保存在天水麦积山石窟第4号崖阁,此处的崖壁上保留有八身北周时期塑造石胎薄泥塑像,均以天王和金刚力士的形象出现,其中的第3身天王通高2.5米,宽0.6米,面相丰圆,形体魁梧,头带虎头盔,着护肩,系宽颈圈,赤足站立于蹲狮的背上,左手持剑于腹前,右手抬于胸前作法印,虎头盔与天王凌厉、威猛的神态相得益彰。

到了隋代,以带虎头盔、着明光铠的武士俑形式在墓葬中保留下来,证明带虎头盔的武士形象开始出现在世俗文化中。

唐朝时期, 虎头武士俑在西安, 洛阳等地多有出土。

唐太宗爱将尉迟敬德墓出土了彩绘虎头武士俑, 虎头帽将军俑, 我们或可推测唐代时虎头帽从天王形象已经和世俗文化完全结合, 武士虎头帽至此已经发展到极盛。

宋代至明清时期的世俗武将甲胄中少有虎头盔, 武士虎头帽至此走进历史了。

(二)儿童虎头帽   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有一件唐代虎头襁褓陶俑高10厘米,红陶质地,自。

此婴儿俑头带虎头帽,婴儿的面庞丰满,微闭双眼,身穿圆领衣,体裹襁褓,上面还系有三条在胸前打结的绑带,脚部紧包。

婴儿俑的塑造细致,尤其是对帽子、襁褓等处均做细部表现,真实反映了唐代婴儿服饰中的虎头帽和襁褓. 它也是目前所见婴孩头带虎头帽最早的实物例证, 目前由西安市文物研究中心收藏⑤。

关于宋元明清时期, 儿童虎头帽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及实物流传均不多见, 或可推测儿童虎头帽始于唐朝, 并未盛行。

上个世纪初, 恰逢清末民初, 战争频仍, 社会动乱, 儿童成活率低, 人们寄希望于威猛的虎来保佑孩子远离邪魔,虎头帽才一度盛行起来。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 衣着西方化, 虎头帽告别了盛期, 于城市里渐销声匿迹。

三、虎头帽的功能   (一)武士虎头帽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多用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鹰扬虎视、燕颔虎须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

《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而东。

”,后来虎将也就成了勇将的通称。

从周朝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皇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据说“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

”可见虎贲为武王灭纣立下了汗马功劳。

虎贲的意思是犹如猛虎之奔走,形容其一往无前。

三国时,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

魏国的许楮也因为骁勇善战,膂力过人,号称“虎痴”,当马超与其交战时,更其为“虎侯”,不敢掉以轻心。

我国古代把处理军机事物的地方叫做“白虎堂”,把将帅的营帐称为虎帐,“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成为古代军营生活的写照. 由于虎之种种寓意和联想, 武士虎头帽彰显着勇猛和顽强, 对敌人拥有巨大的震慑力。

: 宏引军向城南寺前顿止, 从东南沟桥上过, 伯玉先遣勇士数人著斑衣虎头帽, 从伏窦下忽出, 宏人马惊退。

可见武士虎头帽作用主要在于威慑敌人。

(二)儿童虎头帽   儿童虎头帽的基本功能就是保暖。

在象征寓意上, 虎之勇猛强悍和震慑力, 从武士延伸到儿童, 充分表达了中国母亲们对孩子的殷殷爱恋. 戴上威武的虎头帽, 远离邪魔病毒, 健康成长, 儿童虎头帽里贮满了平安幸福的期盼. 凶猛的虎用华丽的丝绸或朴素的棉布做出来, 用鲜艳的颜色绣起来, 少了一份凶悍, 多了几分憨厚和可爱, 虎和孩子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虎就是孩子, 孩子就是虎。

所以,儿童虎头帽的象征功能在于对孩子的祝福, 保佑儿童健康成长。

四、结论   虎头帽可分为古代武士虎头帽和儿童虎头帽, 在形制上遵循相似的基本特征, 有各有特色. 缘起佛教护法天神的武士虎头帽在唐代完全世俗化, 转延到对儿童的庇佑上。

始于唐代的儿童虎头帽又在清末民初兴盛. 这一发展演变体现了虎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的传承性,证明了服装服饰与中华民族深沉的象征功能。

注释:   ① 周汛 高春明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12月 P85. 雷伟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 P242. 《中国服饰大辞典》李廷芝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P295. 《中国文物大辞典》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P606. 《古代衣冠辞典》卢翰明编,常春树书坊出版日期: 1990年, P407. 民俗文物词典。

宋兆麟,高可主编。

② 周汛 高春明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12月 P85. 《中国文物大辞典》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P606. 《古代衣冠辞典》卢翰明编,常春树书坊出版日期: 1990年, P407.   ③ 周汛 高春明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12月 P85   ④ 雷伟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 P242. 《中国服饰大辞典》李廷芝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P295. 《中国文物大辞典》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

⑤, 杜文, 2003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曹振峰,神虎镇邪.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孙宁宁,张竞琼.民间“虎”服饰的文化特征,纺织学报,2008(4).   [3]苑国祥,中国传统儿童服饰虎头帽,饰,2003(7).   [4]屈育德,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虎的观念,社会科学辑刊,1986(4).   [5]包铭新.中国近代童装实录,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7).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理论部)。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