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型甘薯鄂菜薯1号周年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摘要:菜用甘薯鄂菜薯1号因营养丰富、口感好、产量高、抗逆性好,近年来成为武汉市主栽叶菜类品种之一。

根据鄂菜薯1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条件,通过研究应用越冬育苗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可实现周年优质高产,经济效益可观。

关键词:甘薯鄂菜薯1号;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ki.issn0439—8114.2016.01.026  菜用甘薯又称菜用甘薯、叶用薯、叶菜用红薯、茎叶菜用甘薯、茎尖菜用甘薯等,是指以幼嫩的茎叶供食、地上分枝多、再生能力强、茎叶生长快、茎端茸毛少、无苦涩味、口感嫩滑、营养丰富的甘薯品种,主要以蔓茎生长点以下长12 cm左右的鲜嫩茎叶作为蔬菜食用[1,2]。

菜用甘薯因鲜嫩茎尖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矿物质等,营养丰富,保健作用强,并且在田间生长过程中不用或很少使用农药,使其成为理想的绿色保健型蔬菜,愈来愈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菜用甘薯的开发利用成为武汉地区叶菜类示范推广的重点之一。

2007年以来,武汉地区引进菜用甘薯品种鄂菜薯1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该品种表现出口感好,生产期长,产量高,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等优点,可补春淡、伏缺、秋淡,种植效益可观,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叶菜类的主栽品种之一。

因此菜用甘薯鄂菜薯1号的开发利用,对保障优质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意义重大。

1 鄂菜薯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条件  1.1 特征特性  鄂菜薯1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W—4作母本、鄂薯3号作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菜用甘薯品种,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叶心形带齿,顶叶、成叶、叶脉、叶柄、茎色均为绿色,平均茎粗0.28 cm,茎秆及叶片光滑、无茸毛。

植株生长势较强,单株分枝多,平均单株基部分枝数为10.8个。

春栽从定植到采收45 d左右,采收期长,茎尖产量高,一般667 m2可采摘茎尖4 500 kg以上。

耐湿性较好。

茎叶柔嫩,口感好,熟化后色泽鲜绿,久放不变色,可烹炒、作汤。

品质经农业部农产品测试中心测试,鲜样蛋白质含量3.28%、脂肪0.39%、碳水化合物5.23%、粗纤维1.18%、干物质10.20%、维生素347.0 mg/kg、灰分1.34%、类胡萝素b 24.1 mg/kg、钙(以干基计)8.0 mg/kg、铁(以干基计)209.0 mg/kg、磷(以干基计)6.0 mg/kg。

鄂菜薯l号中检测到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含量总和为25.9 mg/kg。

品质综合评分居试验第一位[1]。

1.2 栽培条件  菜用甘薯生长对温度和肥水要求较高。

一般高于15 ℃才开始生长,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8~35 ℃,低于10 ℃以下茎叶生长明显受阻,霜冻易冻伤植株地上部或导致全株死亡。

适宜于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疏松、保水保肥良好的壤土或轻沙壤中生长

菜用甘薯生长过程要保持土壤湿润,茎叶生长盛期土壤湿度要保持在80%~90%[3]。

鄂菜薯1号适宜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以及气候条件相近地区种植。

2 鄂菜薯1号越冬育苗技术  由于菜用甘薯以采摘的嫩茎叶为商品,不易形成块根,且种薯块根小,难以保存,繁殖系数也小,第二年出苗较慢。

同时采用大棚越冬育苗比早春播种种薯育苗产量高[4]。

近年来经过不断试验研究,武汉地区采用薯苗越冬早春育苗的方法繁育鄂菜薯1号,繁殖系数高,效果好。

2.1 大棚越冬育苗技术  2.1.1 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背风向阳的设施大棚田块作苗床,于8月下旬清理田园、翻耕晒田。

9月上旬结合整地,施足基肥。

一般667 m2撒施商品有机肥200~300 kg、矿质钾镁肥10 kg,深翻20~25 cm。

精细整地作畦,每厢宽1.2 m,厢高20 cm,厢沟宽30 cm。

在每厢中安装3根地热线,每厢边留20 cm,中间间隔40 cm。

苗床四周开好围沟,定植前每667 m2用50%多菌灵1 kg与细土混匀撒施厢面进行消毒。

2.1.2 定植 9月中旬选择健壮、茎秆粗壮、叶色深绿、无病虫害的鄂菜薯1号薯藤,剪成15 cm左右,留3~4节,基部斜剪成马蹄形,斜插入土2~3节,株距15~20 cm,行距25 cm,扦插后浇足定植水。

2.1.3 苗床管理 ①肥水管理。

定植后7~10 d,每667 m2浇施稀薄人粪尿1 000 kg提苗,发现缺苗要及时补苗。

定植20~30 d,结合中耕除草培土,每667 m2浇施稀薄人粪尿1 000 kg、尿素10 kg、氯化钾2 kg。

培土最好用肥沃疏松细土拌腐熟堆肥,可与施液态肥料结合进行,先培土后施肥,以利新根早发、多发。

立春后喷施1~2次叶用肥。

②温湿度管理。

11月当夜间最低温度低于10 ℃时,覆盖大棚膜。

在覆盖大棚膜前,苗床用50%多菌灵500倍稀释液进行消毒。

当温度高于30 ℃时要打开大棚膜通风降温。

当夜间最低温度低于5 ℃时,搭建小拱棚,也可用地膜。

当温度低于2 ℃时,于20:00至第2天8:00开地热线增温;当温度低于—2 ℃时,延长地热线增温时间,从18:00至第2天10:00。

若遇上长期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用白炽灯补光增温。

摘心

薯苗长成5~6片叶时,摘心促发分枝

其后长出的分枝不再摘心[5]。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