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关系学生本人成才发展的个人问题,也是关系着高校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社会大问题。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只有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同学们的就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同学们化解就业危机,实现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一、软着陆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软着陆在原初意义上是相对于硬着陆而言的,指在航天领域中航天器经专门减速装置减速后,以一定的速度安全着陆的着陆方式。反之,航天器未经减速装置减速,而以较大的速度直接冲撞着陆的方式称作硬着陆。大学生就业软着陆则是一种引申意义的着陆方式,是指大学生经过充分准备、顺利实现由学生就业的转变过程。与之相对应硬着陆是指大学生在未能做好充分,直接面临就业,这种状态会使学生就业方面面临诸多不适,很难完成就业转变。

二、高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大学生就业软着陆必然性。

1、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年的就业现实也充分证明,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障碍就在于大学生本人在就业前未能实现就业软着陆,个人就业意识差、就业技巧欠缺和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符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与职场无缘。因此,大学生能否在就业前做好心理和技能上的充分准备直接影响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就业后的职业发展。

2、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高校生产的人才产品能否顺利完成就业软着陆,摔坏的不仅是商品自身,更重要的是商品生产者。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大学生就业关注度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招生和今后的生存发展。很多高校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当作办学的生命线。

3、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事情,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大学生学生就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风向标意义。这是因为大学生是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在全岗位应聘的前提下,这个群体就业困难,意味着社会就业岗位紧缺,会对其他群体就业形成心理压力。

三、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途径和方法。

1、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搭建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立体平台,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的有效途径。

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仍是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瓶颈。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和以网络为主的传媒与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矛盾大大不影响了供求信息的充分对接。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号召师生全员参与解决就业,广泛联通人脉,拓宽就业信息的主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构建就业信息立交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整合,确保供求信息的充分对接。

2、创设各种教育平台,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高校实现大学生就业软着陆的根本途径。

自身能力缺乏,是大多数大学生就业竞争中被淘汰的通病。在当前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措施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下,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力未得到较大提升,他们中的一大批人仍无法避免被淘汰出局的结果。因此,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的外部支持固然重要,但大学生提升自身实力才是治本之方,也是顺利解决大范围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高校要想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就必须突破三个瓶颈,一是抓好平时学风建设,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二是通过就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的就业经验;三是通过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打造他们的职业精神。为此,学校首先要强调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在充分依托专业教师的培养,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次,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社团,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战演练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抗挫能力及寻求就业机会能力,为学生踏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职场生活。

3、实施职业规划设计指导工程,为大学生就业软着陆提供科学指导。

职业规划设计是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进行统筹规划,并对将来的职业选择、发展和能力培养进行科学设计的动态过程。高校要在职业生涯导航的基础上,大力深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指导工作,使大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职业规划指导。第一,高校通过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指导机构,聘请校内外优秀的企业家和职业指导专家,提供系统的职业设计指导,为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设计搭建良好的平台。第二,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规划教育。从大一新生开始,通过开设系列讲座和相关课程,以职业规划设计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树立规划理念,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确定正确的职业方向。第三,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分析所处的职业环境,结合学生的兴趣、性格和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前景把脉,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方案,提高职业指导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从而帮助其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第四,通过就业指导课教育同学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顺利实现就业

4、转变办学模式,提供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就业软着陆奠定基础。

第一,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态地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时优化调整,减少对因客观原因造成的专业性的就业困难。

第二,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变学校为企业人才的培训基地。通过学校与企业在教育学生中的双元定向,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学校既完成了借企业平台,实施立体育人教学模式,又达到了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技能和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效果,有效拉动了就业

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创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多赢。高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见习基地这种形式,既可以让用人单位通过实习来考查学生,从中筛选到自己满意的员工,也弥补了现在大学教育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为同学们增加了锻炼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调整、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谓多赢。因为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他们大多不知道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因此也就不知道该怎么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所以通过见习调整知识结构、增加工作经验、放平择业心态,更有助于大学生实现由原材料到半成品的打磨。

高校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是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提升就业服务和大学生就业力为工作着力点,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改善方法,创新载体,努力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政.当代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黄敬宝.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张长学.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9).

作者简介:宋著立(1977.10—),男,山东枣庄人,广州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