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内息肉和囊肿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内息肉囊肿手术切除方法。

方法对42例伴有上颌窦病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鼻窦手术

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31例,好转10例,1例无效。

结论该方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又克服了鼻内窥镜手术处理上颌窦病变时的局限性,保持了完整解剖结构和生理性引流通道,把破坏性手术改变为功能性手术

【关键词】鼻内窥镜柯—陆手术上颌窦内息肉囊肿内窥镜在鼻部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但对上颌窦内息肉囊肿,但从处理鼻道窦口复合体,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彻底解决上颌息肉囊肿有一定的局限性,上颌息肉囊肿切除的手术方法仍然是上颌窦根治术。

我们采用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内息肉囊肿的慢性鼻窦炎患者42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17—65岁。

病程半年—5年。

单侧37例,双侧为5例。

按照海口会议标准,Ⅱ型Ⅰ期28例,Ⅱ型Ⅱ期13例,Ⅱ型3期1例。

临床表现有头痛,嗅觉减退等不同的症状,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鼻窦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及鼻内窥镜检查。

1.2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静点抗生素+地塞米松1—2天。

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个别患者加基础麻醉进行手术

在有上颌窦内息肉囊肿侧唇龈处2%利多卡因与少许付肾浸润麻醉,用电钻在上颌窦前壁尖牙窝处磨开约1.0x0.8cm大小的骨孔,明视下取出息肉囊肿,尽可能保留健康的粘膜

采用Messerklinger法,根据术前CT所见及术中所见处理筛窦,蝶窦及额窦开口,在内窥镜下将上颌窦自然口周围的病变组织清除干净,扩大上颌窦口

术后给与抗生素静点1周后,清理术腔及用弯头吸管通过扩大的上颌窦口冲洗术腔注入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液,鼻腔用布地奈德喷鼻剂喷鼻2周,定期随访。

2结果 术后根据自觉症状改善程度及内窥镜检查所见,按海口疗效标准评定,治愈31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未出现任何并发证。

3讨论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主要是处理鼻道窦口复合体,开放鼻窦开口,使其引流通常,对于上颌窦内息肉囊肿,一般采用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尽量清除上颌窦内息肉囊肿,保证通畅引流,但在实际中很难清理尽息肉囊肿

而采用柯—陆式手术进路可以很好的暴露出息肉囊肿,在明视下取尽病变组织。

而不需要传统上的下鼻道开窗,不需要填塞,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

上颌粘膜纤毛清除方向是朝向上颌窦自然开口,这保留了正常的解剖结构。

术中尽量保留正常及仅仅是肥厚或水肿的粘膜,术中一定要仔细窦口周围的阻塞因素,建立一个良好的引流通道,且有利于术后上颌窦腔的冲洗。

处理上颌窦口时要尽量保持窦口边缘一定范围的粘膜完整性,否则全部损失粘膜可导致粘膜覆盖窦口边缘不全,由纤维组织增生影响窦口的通畅。

钩突一定彻底切除,特别是钩突的尾,窦口扩大约1.0cm以上即可。

我们采用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内息肉囊肿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是治疗上颌窦内息肉囊肿的一个可行的术式。

参考文献 [1]唐学慧,王丽华,史剑波,等.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4(11):503—504. [2]陆兴,刘凤安,姚利,等.上颌息肉囊肿处理方法的探讨,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8):466—467.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