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满井游记(初中三年级语文)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茗míng 罍léi 髻鬟jì huán 汗出浃背jiá。

B.偕jiē 膏gāo  娟然juān  飞砂走砾shòo。

C.蹇jiǎn 靧huì 倩女qiàn  脱笼之鹄hú。

D.呷xiā 廿niàn  明媚mèi  羽鳞鬣liè。

2.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3.画线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饮少辄醉    未百步辄返。

B.波色乍明    晶晶然如镜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E.风力虽尚劲   游人虽未盛。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波光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是()。

A.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地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天地显得很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B.晶晶然如镜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C.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柳条有舒展开的,没舒展开的,柔嫩的梢头像一件披风披在柳树上,麦苗出土了,刚一寸左右。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文中表现“闲适满意”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

4.“游人虽未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_____________。

三、问答思考题。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B2.D 3.C。

二、阅读题。

1.①若脱宠之鹄;②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C。注意原文中语言点:“将舒未舒”意为“将要舒展开还尚未完全舒展开”;“披风”意为“在风中散开”。

3.悠然自得。

4.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三、问答思考题。

1.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