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路线精细图 [李晓敏: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大运河文物保护和文化开发中]

坐落于江头海尾、太湖之畔的无锡,是由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孕育出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是承载无锡城市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母亲河”,是无锡人须臾不可离的根基情怀,保护、传承和利用对无锡来说极具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昨天,150多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参会者共聚“无锡大运河文化建设文旅融合发展论坛”,就运河后申遗时代无锡的城市整体创新转型展开讨论。

■抓住协同发展创新机遇。

大运河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创造性转型,创新性发展时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说,大运河文化建设不是狭义的文化概念,须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框架,才能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中国最繁华的文化发展期、核心的文脉,都建立在运河两岸。”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目前,尽管运河沿线地区正在进行文化产业建设旅游开发,但远未形成合力,“今天需要的是区域合作、城市间合作、跨专业领域合作,古运河文化建设是协同发展的抓手,无锡可以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副研究员陈红玉说,无锡有很好的大运河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基础,江南大学、大运河文化网等智库资源都较成熟,但更须重视实践性研究。

■摒弃伪传承和过度商业化。

张廷皓告诉记者,过度的旅游开发和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威胁运河保护的最大因素。开发古镇过程中,对文化资源过度干预,宽细不一的巷子被裁弯取直、古建被推倒重建,原生性遭到破坏。“运河文化传承的根源是商业化。”原天津市委宣传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晓敏说,“文化和内容应当是大运河建设之‘魂’,在新的开发项目中,内容建设须先行,再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做景观建设,不能本末倒置。”。

专家们表示,无锡大运河建设发展要避免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定位同质化的问题。“对于文化带的建设,绝不是简单的发展旅游。要研究大运河是如何体现精神,这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建设,体现的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张廷皓说。

运河建设是枕河人家的家园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运河的漕运、军事功能正在弱化,但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功能却在不断彰显。专家学者表示,大运河所有功能的开发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是,大运河沿线的建设当以家园建设为重心,而不是以景点景区建设为目标。

“我们的建设规划首先是让人生产生活的,而不只是让人来看的。”张廷皓说家园有说不尽的历史记忆,有深沉的精神寄托,有切割不断的情感纽带,这才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意义。

“不能单纯强调文物的保护,还要关注到其中的人。”李晓敏说,可以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文物保护和文化开发中,这样才能保留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发展的差异性。

(韩玲)。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