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瑰宝,传承创新

摘 要: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由于形式活泼、再现简洁、思想古朴、自然而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我们所说的原生态民歌常指少数民族所独具的原生态民俗的重要体现形式,它起源于我们少数民族劳动和生活,呈示着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和精神风貌,反映着各地的风土人情。探索自然与和谐是原生态民歌源生的发展动力,也是大众审美的的必然追求。有鉴于此,保持原生态民歌原汁原味的演绎风格对于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与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捍卫原生态民歌本源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自然和谐;原生态唱法舞台化。

中图分类号:J61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6—0163—03。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随着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颁布,为包括原生态民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以青歌赛为标志,原生态民歌从正式登上央视舞台伊始,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得到业界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认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一、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原生态民歌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争议。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是伴随着一个民族的诞生而诞生的,此推测是基于一个共识:原生态民歌是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劳动创造艺术劳动同样也就创造了民歌,当然也包括原生态民歌,只是最初的原生态民歌内容、形式、演绎方式更简单、更粗糙罢了。例如我们常见的劳动号子,用“呵着”这样简单语气词即可完成一首初级音乐表达。“原生态民歌”之所以叫“原生态”,很大程度是借鉴自然科学领域中未被发掘,未被过度开发等提法,它强调此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和演绎的内容与精神追求,也突显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的气质特征。近些年,该艺术形式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逐步走入了大众的生活,特别是从2006年第12届青歌赛增设原生态唱法开始,原生态民歌正式登入大雅之堂,其豪放、原始、地域特点鲜明、用本民族语言表达等演绎特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又难以磨灭的印象。

和所有的传统民歌一样,原生态民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和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原生态民歌始终与小农经济社会形态密切联系,因而反映了一般人民大众的生产和生活,刻画、塑造了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特征和民族性格。也正是基于原生态民歌流传于某个狭小的区域,流传范围较窄,大多数反映少数民族的某一个短暂片段,它的传承与发展形式简单而单一,且面临外来强势语言冲击、传承人流失、经济活动加强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二、原生态演唱艺术

(一)原生态民歌艺术特点。

原生态民歌实际上只是民歌中的一种,较之于其他歌唱艺术形式,原生态民歌也具备以下一些艺术特点:

1.原生态唱法不具备大规模复制性。由于原生态民歌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因此原生态唱法必然受到包括区域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甚至是演唱者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演唱者的这种演绎能力和特点是在这些综合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长期生长出来的,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生搬硬套,肤浅模仿都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

2.具有强烈的美术意境和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原生态民歌很善于刻画、烘托美轮美奂的少数民族各种劳作的场面,很容易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善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的喜怒哀乐。与其他民歌一样,原生态民歌也来源于各种生产劳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更容易触及人的灵魂,引起观众的共鸣。

4.大都结构短小,曲调高亢,音乐语言凝练,常用生活语言,多用感叹词、地方语言,语言具有煽动性、号召力。原生态民歌具有鲜明的号子、山歌、龙船调等艺术特点,擅长刻画、勾勒大自然景色和人的内心活动。

5.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我们都知道像号子、龙船调、山歌类的民歌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相关的民歌,它产生于人们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为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时调整呼吸、积蓄力量,同时在集体劳动中统一步伐、协调节奏。因此,可以说这类形式的民歌帮助人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劳动氛围,增加了劳动情趣。在原生态民歌演绎实践中,广大观众最能体会这种艺术形式所爆发出的那种热烈、奔放、豪迈、无拘无束的艺术气息。

6.具有极强的体现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由于原生态民歌本身就来源于地域差异较大的不同民族和地区,因此很擅于表达各地独有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和各异的民族文化。地域差异性是原生态民歌最突出、最重要的艺术特点。

原生态民歌为了突出“原生态”这一本质特点,绝大多数都采用本民族语言和最具本民族特色的伴奏,演唱方法则是符合自己生活习惯、贴近自己生活语言的演唱,甚至是我们学院派常说的“大白嗓子”演绎。把近几届的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作品归纳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特点了。原生态民歌更强调的是自我感情的抒发,是一种自娱性的民歌。从文化传承方面来说,更有一种保存和挽救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唱法”是近年来通过“青歌赛”的舞台应新的时代要求而增设的一种唱法,这个定义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但现实生活中“原生态唱法”已经逐渐深入民心,并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此之前,出现了《山路十八湾》等系列歌曲,其演唱者淳朴自然的演唱让观众耳目一新,现在“原生态唱法”的提出使之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从近几届的青歌赛原生态唱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原生态唱法的声乐作品都来自民间,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特点,表达了人最真诚的思想情感。它主要通过口头传唱方式广泛流传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古朴、自然、和谐的民间歌谣。它是一种自然、原始的声乐表现形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的演唱最接近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接近他们的语言,最接近大自然的一切音响,朴素而朦胧是它的最大特征。它具有典型的原创性,区域性,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原生态音乐作品具有极强的即兴性,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和其他唱法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原生态唱法”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局限于学院派所谓的方法、技巧,部过分追求各种各样的“精雕细刻”,它崇尚歌唱艺术流露出的淳朴、真诚、无刻意雕琢痕迹的自然美,不刻意强调演唱方法应该是其最高的境界。

有不少艺术家将“原生态唱法”理解为“传统唱法”,而且根据生活习惯、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各具特色。笔者认为,“原生态唱法”由于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民族性,且绝大部分产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理解为一种“少数民歌唱法”也是可以的,它是少数人、少数地区、较小区域内流传的民歌、民谣。此提法虽过于狭隘,但是却很准确、贴切。通过青歌赛舞台我们也看到了各种体裁的“传统唱法”,既有山野乡间悠扬清新的山歌,节奏铿锵的各种号子,还有结构庞大、包括若干乐段的叙事曲等。虽然各种体裁的演唱都不拘一格,但却都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和自己的语言紧密相联的。随着“原生态唱法”这一概念的提出,广大观众通过青歌赛舞台欣赏到了很多以前鲜为人知的原生态民歌,现在越来越多的舞台表演都刻意贴上“原生态”的标签,以博得更多眼球的注意,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原生态唱法”这种源起于民间的一种唱法,是我们中华民族各少数名族很久远的一种艺术演绎方法,因而它并不是一个新兴产物,只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和传播方式所累而没有广为人知。长期以来,原生态民歌与民俗风情密切相连,甚至是少数民族民俗风情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特别在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其经济相对长期落后,文化状态也更接近自然状态,更能体现各民族的本来属性。近年随着交通的发达,旅游业的发达,原生态民歌唱法逐渐地被更多的人所发掘并喜爱。再加上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发达,各电视栏目举办的相关比赛或专栏节目也越来越多,为原生态音乐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无疑为原生态民歌及其唱法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广大观众通过各种传媒更多地了解、认识了原生态民歌,如侗族大歌、彝族的海菜腔、新疆的木卡姆等。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不但专门设立了“原生态唱法”组,还有评委专门进行点评,评委田青曾表示:“原生态组别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看选手表现的是不是本民族真正传统的纯正原生态音乐,‘原汁原味’是最重要的。在这一基础上,作为青歌赛决赛的选手,所接受的评判标准要求将会更高,比如所演唱曲目的难度以及与其相配的表现力和对本民族特色的继承与创新等等”。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事的发展都可能面临过犹不及的风险,随着“原生态”一词的逐渐升温,出现了原生态民歌过分舞台包装,从而失去了“原汁原味”,失去本民族民族特色的趋向。在现在的电视综艺节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贴着“原生态”标签的民歌演唱,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和聆听会发现,除了“原生态”的标签和一些民族服装,“原生态”已经淡而无味了。原因很简单,有的歌手根本就是民族唱法或通俗唱法,有的是演唱着改编后的民歌,还有歌手是远离了他生活的环境、离开了“原生态”赖以生存的土壤,在物质纷繁的现实中迷失了自己。

原生态民歌舞台化的确是将原生态民歌进行广泛传承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过度的舞台包装和演唱者的过度功利化只会使“原生态”的味道越来越淡,从而失去自己的特色。在娱乐舞台纷繁的今天,把握好“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本意是将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扬下去,但如果舍本求末,只追求眼前利益,那么我们可能不是要成为华夏传统文化传承者,而是掘墓人了。

随着“原生态唱法“这一概念的提出,广大观众通过青歌赛舞台欣赏到了很多以前鲜为人知的原生态民歌,现在越来越多的舞台表演都贴上了“原生态”的标签。那这种现象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三、原生态民歌的发展。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记载,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人文特征,承载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精神。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可悲的,一个失去文化的国家是可怕的;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本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该民族就将不复存在。原生态民歌具有民族音乐活化石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它进行保护与传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意义尤为突出,因而我们有义务将原生态民歌进行保护与传承

(一)生存与发展困惑。

与一个个体人一样,讲到生存首先就会考虑到物质与精神两种需求。原生态民歌的物质需求应该有文化传承人、与本民族相适应的自然环境、有与其相符合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精神需求则可以从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和人们的精神追求来考察。原生态民歌这种文化现象从被最先提出至今,面临了各种困扰。包括人员流失、强势语言冲击、经济活动增强、生活圈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越来越遭挤压,该艺术物种有失去其原始面貌,丧失独特魅力的风险。

(二)人员流失造成的难觅非遗文化传人之困。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怀揣着各种梦想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农村,来到城市,尤其以年轻人为主的青壮力的离村,打破了农村长期存在且较为稳定、合理的老中青人员结构,为包括原生态民歌在内的各种非遗文化传承埋下隐患。据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约有63.91%人口在农村,36.09%人口在城镇;而到了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就只有大约有50.32%人口在农村, 49.68%的人口在城镇。短短十年,农村人口比重下降 13.59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占比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大潮中下降十分明显,以每年大约1.36个百分点下降。这样大的人口变化趋势,同样涵盖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分布变化情况,必然引起少数民族地区人员结构性变化,形成扩大的“剪刀差效应”——年轻人比例快速下降,老年人比例大幅上升,在个别地区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最终结果是对包括各种非遗文化传人的人才储备带来巨大冲击。很多地方的非遗文化难觅本族文化传人,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老传承人在苦苦支撑着“膝下无徒,有徒无心”的尴尬局面。

笔者曾经在2012年8月随一个课题组到汶川、理县、茂县、北川、平武等“5·12”地震重灾区实地考察。在这几个居住有大量藏羌民族的地区,原住居民最近几年在显著减少,特别在大地震后,由于众多媒体密集而又广泛的关注,这些地区恍惚一夜之间被外界认识,这里的人们也在瞬间知道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加之原居住地环境的巨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怀揣各种梦想离开了它们世代居住的地方。有些村庄只有少数几个青壮力在家,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个别地区人员变化虽较极端,但它肯定是目前中国普遍偏远地区人口变化的一个缩影,在笔者前往其他边远地区走访和通过其他渠道的了解与调查中也归纳出了类似的结果,只不过有些地区发生这种状况的过程稍微漫长一点罢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