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连续环形撕囊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连续环形撕囊(CCC);白内障手术;并发症。

论文摘要:目的是观察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应用,探讨其手术技巧与方法,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方法:对112例(126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行连续环形撕囊。结果:126眼中115眼(91.27%)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89眼(70.64%)将晶状体核自囊袋旋拨至前房,其中I级核51眼(40.48%)全部旋拨核成功,Ⅲ级核38眼旋拨核成功(占30.16%),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以上者103眼,占随访眼的81.7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用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时,在I、Ⅲ级核是安全有效的,对减少术中并发症及保证人工晶体正位有效。           晶状体前囊口的制作是白内障手术成功关键的一步,成功的连续环形撕囊(CCC)可获得一个边缘光滑的晶体前囊正中环形口,增加前囊口的均衡抗牵拉能力,确保晶体悬韧带和囊周边部的完整,便于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应用CCC,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8月至2006年11月对112例(126眼)白内障实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同时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其中男62眼,女64眼;年龄43~83岁,平均65.4岁。术前视力为0.05~0.2。术前检查晶体在裂隙灯下,混浊分级:Ⅱ级核51眼(40.48%)、Ⅲ级71眼(56.35%)、Tv级4眼(3.18%)。术后随访3个月。      1.2 手术方法   常规球周麻醉,轻度加压软化眼球,剪开上方角巩缘结膜.角巩缘后1mm做反眉1/2板层巩膜切口,长度在6mm左右,做巩膜隧道至透明角膜内1mm,穿刺进入前房,注入粘弹剂,用截囊针或撕囊镊行直径5~6mm连续环形撕囊,尽量保持居中,充分水分离及分层,将晶体核旋转至前房,注入粘弹剂保护角膜内皮及晶体后皮质及囊膜,用注水式晶体圈匙整体托出。吸干净皮质,后囊抛光,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卡米可林缩瞳,切口自行关闭。术后分别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复诊,托品卡胺散瞳裂隙灯下检查,观察撕囊口和残留晶体后囊的情况,以及人工晶体晶体囊膜和瞳孔的位置关系,观察晶体有无移位,对晶体后囊混浊导致视力降至0.5以下者,考虑行激光晶体后囊膜截开术。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所有术眼术后视力恢复良好迅速,术后l周矫正视力≥0.5者92眼(73.02%),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103眼(81.75%)。      2.2 术后效果   囊膜撕开口的起始端与终末端完整连接,位置居中,获得一边缘整齐的圆形撕囊口者为成功CCC。术中115眼(91.27%)顺利完成,在将核旋拨至前房过程中,Ⅱ级核及Ⅲ级核100%成功完成,Ⅳ级核因大而硬,须在前囊口两侧边缘作数个放射状松解切口才能旋出。随访3个月时,散大瞳孔见晶体残留前囊膜周边部呈灰色混浊,部分为白色.撕囊口边缘均形成环状增殖.晶体囊袋塌陷,后囊周边有不同程度混浊撕囊口居正中者且边缘有覆盖于人工晶体光学部表面的后囊混浊较轻。

0 次访问